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宇栋专利>正文

同轴电缆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432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同轴电缆的连接器,该同轴电缆是由内层至外层依序为芯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线以及绝缘表皮,连接器用以接合该同轴电缆及一端子,其特征是:本体为一管状体,其内部近前端部位设有向内凸出的内凸缘,本体的内壁自该内凸缘往后端方向是呈平顺的内壁;绝缘套管为一管状体,其前端形成一肩部,该绝缘套管是套置于该本体内部,并以肩部抵靠于该本体的内凸级,该绝缘套管管壁的一相对向位置分别设有一焊接孔及一排气孔;端子的一部分是套置于绝缘套管的内部,并与同轴电缆的芯线相焊接;保持器为一管状体,保持器套置于本体内部后端,保持器管壁的一相对向位置分别设有一焊接孔及排气孔,该同轴电缆的网状编织线套置于该保持器内部,并与保持器相焊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器类,特别涉及一种同轴电缆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就电器产品的导线而言,最传统者为单心线,但其有杂讯,传输速度慢,为此,乃有人提供一种同轴电缆,以克服该缺欠,常见的同轴电缆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其中同轴电缆1由内层至外层依序具有芯线11、绝缘层12、网状编织线13及绝缘表皮14;连接器2包括有本体21、铆接管22以及绝缘垫圈23;本体21为一管体座,其后端缩小管径并向后突出形成一凸座211,该凸座后端再缩小管径形成一凸管212,该凸管具有一中心通孔213连通至该本体21前端,且该凸座一面设有开口214;铆接管22具有与本体21后端相配应的喇叭体形态,铆接管22具有一扩口管体221与本体21的凸座211相配应,以及具有一铆合管体222与本体21的凸管212相配应,绝缘垫圈23置于本体21内部,绝缘垫圈具有穿孔231,供穿设一端子3,并以该垫圈隔绝端子与本体内壁的接触,本体21内部约中央部位设有一内凸缘215以阻挡及定位该绝缘垫圈23于本体21内部的位置;同轴电缆1与连接器2连结时,是将绝缘垫圈23穿设端子3后,由本体21前端置入本体内部,并受本体21内凸缘215的阻挡而定位;再将同轴电缆1的绝缘层12及芯线11由后端伸入于连接器2的通孔213,并由本体21的开口214施行芯线11与端子3的焊接;再将同轴电缆1的网状编织线13向外翻开扩大,套覆于本体凸管212外周;然后再以铆接管22套覆于本体21后端,且使该铆接管的铆合管体222包覆于外翻扩大的网状编织线13的外周,并予以铆合,使得网状编织线13被铆合于连接器2的凸管212,而使网状编织线13接地;上述常见连接器在与同轴电缆连结时,有以下的缺欠,一是在进行同轴电缆线1网状编织线13的接地作业时,必须将诸多细密的网状编织线13逐一向外翻开扩大并整齐套覆于本体21凸管212外周,作业极不方便,无法自动化生产;二是必须利用工具将铆接管22的铆合管体222连同该网状编织线13铆合于凸管212外周,其作业麻烦;三是人工进行网状编织线的外翻作业时,易因人为的疏失,造成残线现象,引起短路等接解上的不利影响;四是端子3必须连同绝缘垫圈23装设于本体21内部后,再由本体的开口214部位实施端子3与同轴电缆1芯线11间的焊接作业,无法施行自动化焊接,不但麻烦费时,且焊锡的锡量多少无法控制,而影响其产品质量;五是本体21为不等外径的管体,端子3与芯线11的焊接部位乃接近于小外径的凸管212部位,极易因焊接上的疏失或焊接品质的不稳定而彼此接触,造成短路;六是本体21及铆接管22为具有不等外径的管体,加工费时费材,无法大量生产;七是在与其他同轴电缆的连接器接合时,为加强其接合的稳固性,会于本体21的后端部外周套设一扣环24,而扣环的紧套作业极为麻烦并困难;八是端子3的一部分是置于绝缘垫圈23的穿孔231,彼此间无紧固作用,端子仅以端部的焊接点维持与芯线11的焊接关系,在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接合的插拔过程当中,若有扭转的应力产生时,容易造成焊接点的断裂或接触不良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依据本技术的目的,针对上述常见连接器存在的缺欠,提供一种同轴电缆的连接器,其构造是包含有管状的本体、绝缘套管以及保持器,该等绝缘套管及保持器同时各设有一对通孔为焊接孔及排气孔,同轴电缆的芯线插置于一端子后,该芯线及同轴电缆的网状编织线是分别套置于该绝缘套管及保持器的内部,并分别由两者的焊接孔施行芯线与端子之间以及网状编织线与保持器之间的焊接工作,整体再由本体的一端组装于该本体内部,并可自动化大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常见同轴电缆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常见同轴电缆的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剖视示意图。图3为常见同轴电缆的连接器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剖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剖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4至附图6所示,本技术的连接器4主要包含有一本体41、一绝缘套管42以及一保持器43;其中本体41为一管状体,内部近前端部位设有向内凸出的内凸缘413,本体的内壁自内凸缘往后端方向是呈平顺的内壁;绝缘套管42也为一管状体,其管壁的一相对向位置设有一对通孔分别为焊接孔421及排气孔422,该绝缘套管42是套置于本体41内部,并以套管前端的肩部423抵靠于本体41的内凸缘413,作为该套管42组装于本体41的定位位置;保持器43为一管状体,其管壁的一相对向位置也设有一对通孔分别为焊接孔431及排气孔432,保持器43是套置于本体41内部的前端位置,可于该保持器43的外部设有止滑构造,例如设具有止滑作用的多角形外周433,以加强该保持器43与本体41内壁套合上的紧度;当组装连接器4及同轴电缆1时,是将同轴电缆1的芯线11插置于一端子5后,端子5可为公端子或母端子,将同轴电缆的芯线11及网状编织线13分别插入于绝缘套管42及保持器43内部,并由绝缘套管42的焊接孔421施行芯线11与端子5之间的焊接,以及由保持器43的焊接孔431施行网状编织线13与该保持器43之间的焊接,之后,将上述整体由本体41的后端组装于本体内部至绝缘套管42的肩部423抵接至本体41的内凸缘413,在此时,同轴电缆1的芯线11是依绝缘套管42的界隔而与本体41相隔离,而该同轴电缆的网状编织线13则以相接的保持器43而与本体41相接触而接地;端子5的一部分外周设有止滑纹52,能保持与绝缘管42内壁间的紧固关系,在与其他连接器接合的插拔过程当中,能抵抗该插拔施力所产生的扭力,避免该扭力直接作用至该端子与芯线11的焊接点所产生断裂或接触不良的情况;本体41后端一相对向位置分别设有予备的焊接孔411及排气孔412,彼等分别与保持器43的焊接孔431及排气孔432相对应,保持器43组装于本体41后,可由焊接孔411再予焊接,以加强保持器43与本体41接合上的稳固性;另外,本体41后端设有向外凸出的外缘414,作为自动化生产时的机件方向判断用,又本体前端设有一对剖沟415,且其外周设有外凹环416,使得本体前端具有内缩外扩的弹性,在与其他连接器接合时,该外凹环416可与其他连接器所设的内凸环相扣合。如附图7及附图8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其中端子为母端子,本体41前端内部设有内凸环417,在接合时,可与连接器外凹环416相扣合。如附图9及附图10所示,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其中在上述未组装前,可于同轴电缆1绝缘层12外周,即介于端子5及保持器43间的绝缘层12外周,套覆一绝缘套环44,以加强该部位的硬度,使不挠性扭曲,而利于同轴电缆及连接器组装时或拆装时的插拔施作。本技术的优点1、由于其焊接工作是在本体41外部进行之后再组装于本体内部,因此可以自动化方式进行焊接,且焊接时所产生的气体由排气孔422、432向外排除;2、同轴电缆1的网状编织线13是直接套入于保持器43内部,免除以人工将该网状编织线向外翻的作业,完全避免因上述外翻不全所造成残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宇栋
申请(专利权)人:胡宇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