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415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属于水池清理控制装置技术领域。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控制部分和底座部分,动力控制部分包括浮力板、连接立柱、连接螺母、连接螺钉、盖板,底座部分包括垂直立柱、水平立柱、网栏、密封圈层,底座部分套设在连接立柱上,盖板通过密封圈层嵌套在网栏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动力控制部分和底座部分配合进行池塘的水位控制和排污处理,在进行水位控制的同时对池塘下层污物进行处理,防止污物积聚滋生细菌导致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物积聚滋生细菌导致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物积聚滋生细菌导致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池清理控制装置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水泥池养殖中,水位的控制大多都采用PVC材质的水管插入池塘排水口处,当水面高于水管顶端时,多余的水自动溢出,从而达到控制水位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养殖应用中发现,采用现有方式的缺点在于池塘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及饲料残饵往往聚集于排水管下方,无法及时排出池塘,在投喂沉性饲料的养殖池中,此现象尤为显著。当养殖周期较长时,池塘下层污物蔓延至整个池塘底部,积聚厚度足有五六厘米,不仅易滋生细菌,还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在进行水位控制的同时对池塘下层污物进行处理,防止污物积聚滋生细菌导致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现有水位控制装置不能排污,池塘下层污物易滋生细菌,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在进行水位控制的同时对池塘下层污物进行处理,防止污物积聚滋生细菌导致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控制部分和底座部分,底座部分套设安装在动力控制部分上。
[0007]所述的动力控制部分包括浮力板1、连接立柱2、连接螺母3、连接螺钉4、盖板5,连接立柱2的顶端垂直安装在浮力板1的中心处,底端中心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有连接螺母3,盖板5通过其顶部中心设置的连接螺钉4与连接立柱2底部的连接螺母3匹配螺纹连接。
[0008]所述的底座部分包括垂直立柱6、水平立柱7、网栏8、密封圈层9,垂直立柱6竖直设置,是与连接立柱2匹配的中空硬质管,垂直立柱6长度小于连接立柱2长度,水平立柱7以垂直立柱6底端为中心呈放射状水平固定在垂直立柱6底端的四周,水平立柱7长度匹配网栏半径8,网栏8上端边缘与水平立柱7放射状结构外端固定,底端与密封圈层9的外圈固定。
[0009]所述的底座部分套设在连接立柱2上,盖板5通过密封圈层9嵌套在网栏8内。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盖板5为中空的圆形双层结构,上层平滑,下层边缘为弧形结构。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盖板5下层半径小于上层半径。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封圈层9上带有水平凹槽,凹槽内嵌有胶条。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采用动力控制部分和底座部分配合进行池塘的水位控制和排污处理,
在进行水位控制的同时对池塘下层污物进行处理,防止污物积聚滋生细菌导致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动力控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

浮力板、2

连接立柱、3

连接螺母、4

连接螺钉、5

盖板、6

垂直立柱、7

水平立柱、8

网栏、9

密封圈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0020]如图1

3所示,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控制部分和底座部分,底座部分套设安装在动力控制部分上。
[0021]所述的动力控制部分包括浮力板1、连接立柱2、连接螺母3、连接螺钉4、盖板5,连接立柱2的顶端垂直安装在浮力板1的中心处,底端中心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有连接螺母3,盖板5通过其顶部中心设置的连接螺钉4与连接立柱2底部的连接螺母3匹配螺纹连接;浮力板1依靠水位抬升产生浮力,向上提升其余配件,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连接立柱2的长度依据养殖池塘所需水位高度确定,有衡量水位高低的作用。
[0022]所述的底座部分包括垂直立柱6、水平立柱7、网栏8、密封圈层9,垂直立柱6竖直设置,是与连接立柱2匹配的中空硬质管,垂直立柱6的直径应当大于连接立柱,但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太大无法达到固定浮力板1的作用,易晃动,太小与连接立柱2相互摩擦会影响浮力板1上下自由移动,垂直立柱6长度小于连接立柱2长度,防止影响连接立柱2与下端盖板5的接合,水平立柱7以垂直立柱6底端为中心呈放射状水平固定在垂直立柱6底端的四周,水平立柱7长度匹配网栏半径8,网栏8上端边缘与水平立柱7放射状结构外端固定,底端与密封圈层9的外圈固定,网拦8的网目依据养殖种类不同而不同,以能防止池塘养殖的最小规格鱼逃逸为宜,但同时也不宜太密集,太密集影响底层污物排除,网拦8的高度依据插入排水孔的实际深度及池塘污物的数量等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调整。
[0023]所述的底座部分套设在连接立柱2上,盖板5通过密封圈层9嵌套在网栏8内,盖板5为中空的圆形双层结构,上层平滑,下层边缘为弧形结构,以增加流速,提升排污效果,盖板5下层半径小于上层半径,方便盖板5与底座部分的密封圈层4贴合,密封圈层9上带有水平凹槽,凹槽内嵌有胶条,确保盖板5落下后水不流出。
[0024]本技术的工作过程:
[0025]安装时,将盖板5从密封圈层9下方装入,连接螺钉4朝向上方;然后将连接螺母3所在的连接立柱2一侧径直从底座部分的垂直立柱6上方向下插入;旋转下方盖板5,使其通过连接螺钉4、连接螺母3固定在连接立柱2即可。
[0026]使用时,将安装好的装置插入出水孔,此时应确保网拦8上侧高于出水孔至少五厘米,当水位抬升后,浮力板1借助水体产生的浮力通过连接立柱2向上提升下端盖板5,使其
打开排水,密封圈层9处于池塘底部,污物从网拦8流出,防止池塘养殖的生物逃逸,当水位降低至连接立柱2高度以下时,盖板5落下,即可阻止水流流出,确保池塘水深达到养殖要求。
[0027]本技术采用动力控制部分和底座部分配合进行池塘的水位控制和排污处理,在进行水位控制的同时对池塘下层污物进行处理,防止污物积聚滋生细菌导致池塘缺氧、引起池塘泛池。
[0028]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及水位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控制部分和底座部分,底座部分套设安装在动力控制部分上;所述的动力控制部分包括浮力板(1)、连接立柱(2)、连接螺母(3)、连接螺钉(4)、盖板(5),连接立柱(2)的顶端垂直安装在浮力板(1)的中心处,底端中心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有连接螺母(3),盖板(5)通过其顶部中心设置的连接螺钉(4)与连接立柱(2)底部的连接螺母(3)匹配螺纹连接;所述的底座部分包括垂直立柱(6)、水平立柱(7)、网栏(8)、密封圈层(9),垂直立柱(6)竖直设置,是与连接立柱(2)匹配的中空硬质管,垂直立柱(6)长度小于连接立柱(2)长度,水平立柱(7)以垂直立柱(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耀陈会琴袁茵黄松茂毕保良胡青孔令富严晖李建友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