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晰度多媒体数字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031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清晰多媒体数字连接器,包括屏蔽外壳、绝缘本体、上绝缘后座、下绝缘后座、复数个端子及复数根导线,该绝缘本体套装于屏蔽外壳内,上、下绝缘后座分别固装于绝缘本体尾部的上、下容置凹位内,复数根导线插装于上、下绝缘后座内的槽孔组内,并一直延伸至上、下绝缘后座上的凹槽处,复数个端子插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槽内,端子的刺破连接部折弯后垂直插伸入该槽孔内,刺破该导线的表皮,夹持于导线内的芯线上,与该芯线形成电连接之效果。通过将自动化设备的压条铆压入该凹槽内,可实现组装时自动地将刺破连接部刺破导线表皮,实现电性连接,取代传统之焊线的连接方式,使连接器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佳的产品品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端子与导线之间的连 接可自动化作业的高清晰多媒体数字连接器。
技术介绍
高清晰度多媒体数字连接器(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简称HDMI)是首个也是业界唯一支持的不压縮全数字的音频/视频接口。 HDMI通过在一条线缆中传输高清晰、全数字的音频和视频内容,极大简化 了布线,为消费者提供最高质量的家庭影院体验。而且高清晰度多媒体接 口 (HDMI)已经广泛成为数字电视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接口标准。目前,市面上常见之HDMI连接器的结构通常包括有绝缘本体、复数个 端子及屏蔽外壳,该绝缘本体固装于屏蔽外壳内,该复数个端子插置于绝 缘本体上的端子槽内,端子的尾端与导线电连接。由于受到端子间距的限 制,使得端子尾端连接处要么必须另外加一PCB板,以PCB上的布线来分 散引出端子连线,从而使得端子焊接部分的焊盘间距达到可以顺利焊接线 材而又不致于容易短路的距离,要么必须将连接器尾端焊杯口处由三排端 子引出,以达到顺利焊线的目的。以上方式装配连接器都难以实现自动化 作业,手工作业组装时,线材在焊接到端子上时须一根根分线焊接,使得 单个工位的作业步骤较复杂,生产效率低下,进而造成连接器成本高,不 利市场竞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陷,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与导 线之间的连接可自动化作业的高清晰度多媒体数字连接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高清晰度多媒体数字连接器,包括 一屏蔽外壳;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固装于前述屏蔽外壳内,绝缘本体前端为对 接口,绝缘本体内设置有上下两排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于绝缘本体尾 端向后一体延伸有一隔板,前述端子槽向后延伸分布于隔板上下表面;一上绝缘后座,该上绝缘后座固装于前述隔板之上表面上,上绝缘后 座内设置有一排用于插置导线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槽孔组,且其顶面上 设置有一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与前述第一槽孔组连通;一下绝缘后座,该下绝缘后座固装于前述隔板之下表面上,下绝缘后 座内设置有一排用于插置导线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槽孔组,且其顶面上 设置有一左右主向延伸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前述第二槽孔组连通;复数个端子,该复数个端子分为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该上、下 排端子组分别插置于前述绝缘本体内的上下两排端子槽内,上排端子组的 尾端各设置有向上折弯用于刺破导线形成电连接的第一剌破部,下排端子 组的尾端各设置有向下折弯用于剌破导线形成电连接的第二剌破部,且该 第一刺破部插伸于前述第一槽孔组内,第二刺破部插伸于前述第二槽孔组 内。所述下绝缘后座底面上的两侧各凸设有一定位柱,对应于绝缘本体上 设置有两导柱孔,下绝缘后座底面上设置有两定位孔,该定位柱穿过该导 柱孔后插伸于定位孔内。所述上排端子组的第一刺破部之间呈前后交错分布,该下排端子组的 第二剌破部之间同样呈前后交错分布。所述端子的中部具有一用于增加端子正向力的折弯结构。所述屏蔽外壳系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配而成。所述隔板上表面两侧各凸设有一弹性扣,于隔板上表面上形成一用于 收纳上绝缘后座的上容置凹位;同样于隔板下表面两侧各凸设有一弹性扣,于隔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一用于收纳下绝缘后座的下容置凹位,该弹性扣分 别卡勾于上、下绝缘后座两侧的凸块上。所述上、下绝缘后座的底面上设置有复数个便于第一刺破部、第二剌 破部穿过的限位孔,该限位孔分别与该第一槽孔组、第二槽孔组连通。本技术与现用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改良了连接器尾端之 端子与导线的连接结构,形成一种可自动化组装的剌破式连接,取代子传 统之焊线的连接方式。此种剌破式连接结构与传统之焊线式连接结构相比, 一方面其生产效率更高,由于刺破式连接结构使得连接器的组装可实现自 动化,通过使用配套的自动化设备,相对于手动的焊线作业而言,生产效 率可得到成倍的提高;另一方面其产品品质更佳,传统之焊线组装时,分 线、焊线在同一个工位作业,作业难度大,而本实施例之刺破式连接结构 在一个工位先进行分线、穿线,然后在另一个工位进行铆压加工,其将复 杂的单工作作业有效分解,从而降低单个工位的作业难度,有助于减低由 于单工位作业的工序复杂而产生的作业不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立体示图2为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图3为本技术之实施例去掉屏蔽外壳时的立体示图4为本技术之实施例一截面图5为图3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图6为绝缘本体与端子的组装示图7为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上绝缘后座一立体示图8为图7之另一视角的立体示图9为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下绝缘后座一立体示图10为图9之另一视角的立体示图11为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绝缘本体与端子组装时一截面示图;图12为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端子的正视图; 图13为现有技术之端子的正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10、连接器100、屏蔽外壳110、上壳体120、一壳体200、绝缘本体201、对接口210、隔板220、上容置凹位230、下容置凹位240、导柱孔221、弹性扣231、弹性扣300、上绝缘后座301、第一槽孔组302、第一凹槽303、限位孔310、定位孔400、下绝缘后座401、第二槽孔组402、第二凹槽403、限位孔410、定位柱500、端子510、上排端子组511、第一刺破部520、下排端子组521、第二刺破部600、导线610、上排导线组620、下排导线组500、端子500'现有技术之端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1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屏蔽外壳100、绝缘本体200、上绝缘后座300、下绝缘后座400、复数个端子500及复数根导线600。其中,为方便生产组装,该屏蔽外壳由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组配而成。该绝缘本体200套装于绝缘外壳100内,绝缘本体200前端为对接口 201,绝缘本体200内位于该对接口 201的上下侧各设置有上下两排前后方 向延伸的端子槽202、 203,该端子槽202、 203由绝缘本体200的前端一直 延伸至绝缘本体200的尾端;绝缘本体200之尾端向后一体延伸有一隔板 210,前述端子槽202、 203向后延伸分布于隔板210上下表面;隔板210 上表面两侧各凸设有一弹性扣221,于隔板210上表面上形成一上容置凹位 220;同样于隔板210下表面两侧各凸设有一弹性扣231,于隔板210的下 表面上形成一下容置凹位230。该上绝缘后座300固装于前述上容置凹位220内,上绝缘后座300的 两侧各设置有凸块320,该绝缘本体200两侧的弹性扣221分别卡勾于该凸 块320上,将上绝缘后座300有效地锁固于其上容置凹位220内。上绝缘 后座300内设置有一排用于插置导线的纵向第一槽孔组301,且其顶面上设 置有一横向延伸的第一凹槽302,该第一凹槽302与前述第一槽孔组301连 通,且该第一槽孔组301自第一凹槽302处一直延伸至上绝缘后座300的 尾端面。上绝缘后座300的底面上设置有复数个与该第一槽孔组301连通 的限位孔303。该下绝缘后座400固装于前述下容置凹位230内,下绝缘后座400的 两侧各设置有凸块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清晰度多媒体数字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屏蔽外壳;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固装于前述屏蔽外壳内,绝缘本体前端为对接口,绝缘本体内设置有上下两排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于绝缘本体尾端向后一体延伸有一隔板,前述端子槽向后延伸分布于隔板上下表面; 一上绝缘后座,该上绝缘后座固装于前述隔板之上表面上,上绝缘后座内设置有一排用于插置导线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槽孔组,且其顶面上设置有一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与前述第一槽孔组连通; 一下绝缘后座,该下绝缘后座固装于前述隔板之下表面上,下绝缘后座内设置有一排用于插置导线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槽孔组,且其顶面上设置有一左右主向延伸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前述第二槽孔组连通; 复数个端子,该复数个端子分为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该上、下排端子组分别插置于前述绝缘本体内的上下两排端子槽内,上排端子组的尾端各设置有向上折弯用于刺破导线形成电连接的第一刺破部,下排端子组的尾端各设置有向下折弯用于刺破导线形成电连接的第二刺破部,且该第一刺破部插伸于前述第一槽孔组内,第二刺破部插伸于前述第二槽孔组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明章胡森华黄学军李广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长安乌沙联基电业制品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