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6368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炼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包括电极棒和上端与电极棒套接的夹具,夹具包括假电极和箍套,箍套包括半箍套一和与半箍套二,半箍套一和半箍套二的中心相向对应地设有穿孔,假电极包括套接部,套接部对应穿孔开设有通孔,箍套和套接部之间通过螺穿杆连接,螺穿杆穿出穿孔的两端通过螺帽锁紧,半箍套一和半箍套二内各至少设有一条挂槽筋,套接部外周面上开设有内凹的挂槽。本申请通过挂槽筋和挂槽的设置使得电极棒与箍套之间除了箍紧和螺穿杆吊挂的力之间又增加了一圈的挂力,同时在升温后当箍套与电极棒松脱时,还能保证箍套上与电极棒之间具有足够的导电接触面即一圈挂槽与挂槽筋的接触面,有效防止螺穿杆被电打断。有效防止螺穿杆被电打断。有效防止螺穿杆被电打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炼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炉炼钢时石墨电极即电极棒与夹具之间主要通过金属材质的箍套以及螺杆进行连接,假电极向石墨电极传送的电流通过抱紧的箍套与石墨电极的接触以及螺杆与箍套和石墨电极的接触进行导电,导电面积大,但电熔炉的温度高,石墨电极以及箍套在熔炼的过程中逐渐升温且温度较高。由于石墨电极膨胀系数小,在加热后基本膨胀小,而金属材质的箍套膨胀系数大再加上半圆环的形状使得加热后的箍套向外膨开,从而导致原先箍紧石墨电极的箍套与石墨电极之间松动产生间隙,箍套与石墨电极之间的接触面变小,从而导致通电后假电极向石墨电极输送的电流主要通过螺杆进行导电,高电流基本全部从螺杆走后导致螺杆容易被高电流打断即打弧情况,从而易出现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包括电极棒(1)和上端与电极棒套接的夹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包括假电极(21)和设于假电极底部的箍套,所述箍套包括固设于所述假电极下端的半箍套一(22)和与所述半箍套一对箍的活动的半箍套二(23),所述半箍套一和半箍套二的中心相向对应地设有穿孔(24),所述假电极包括位于顶部的插入所述箍套内的套接部(11),所述套接部对应所述穿孔开设有通孔(12),所述箍套和所述套接部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穿孔和通孔上的螺穿杆(3)连接,所述螺穿杆穿出穿孔的两端通过螺帽锁紧,所述半箍套一和半箍套二内各至少设有一条内凸形成的挂槽筋(4),且半箍套一与半箍套二上的挂槽筋所在的高度相互对应,所述套接部外周面上对应所述挂槽筋开设有内凹的挂槽(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箍套一和半箍套二上的挂槽筋一一对应且对称设置,所述挂槽筋的长度短于所在的半箍套一或半箍套二的内周面宽度,且挂槽筋的两端缩进于所在的半箍套一或半箍套二的两端,所述挂槽为一圈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槽筋两端设有坡面一(41),所述半箍套一和半箍套二的两端内侧设有坡面二(25),相近的坡面一和坡面二之间表面顺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石墨电极及夹具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强王小萍吕惠杰倪伟明沈伟杰佴启亮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久立永兴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