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盘山公路应急拦截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避险装置减速效果差,会发生回弹,易对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占地较大,不适合地形复杂的盘山公路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箱,水箱右侧有环板,环板内侧有网状结构,水箱内有多个圆筒,圆筒内有滑杆;水箱前后侧板上均贯穿有多个转杆,每个转杆上由内向外套装有第二转筒、第三转筒、第四转筒,转杆、第二转筒、第三转筒、第四转筒四者置于水箱外侧的端部上有齿轮,齿轮上啮合有齿条,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相反;转杆、第二转筒、第三转筒、第四转筒的右端均固定有一组扇叶,每组扇叶内的多个扇叶呈圆周均布,相邻的两组扇叶置于盘形壳体腔内。邻的两组扇叶置于盘形壳体腔内。邻的两组扇叶置于盘形壳体腔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盘山公路应急拦截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安全领域,特别是一种盘山公路应急拦截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盘山公路上,尤其是地质结构复杂地区,由于多次连续频繁的踩刹车,汽车的刹车装置很容易出现失灵状况,遇到这种情况是相当危险的,相应的,在车辆前进方向的右侧,会有避险车道。
[0003]现有技术中的避险车道一种是利用沙坑减速,另一种是用阻拦索减速,但是均存在明显缺陷,首先,一,最主要的,由于沙坑占地较大,并不适合沿山公路,类如宜良六十八道拐两侧均是较陡峭的山坡,又如,禄劝雪山乡公路、独龙江公路等,路一侧是地质复杂的山体,另一侧是峭壁,根本不具备修建沙坑的目的;二,对于沙坑,沙坑对大货车或者较重速度较慢的小汽车是有明显作用,但对小型汽车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小型汽车并不能再第一时间落到沙坑里,速度高的小汽车在惯性作用下有可能冲出沙坑,后果不堪设想;三,沙坑前一般设置有一段上坡路段,以此为了使失控车辆达到减速,对于速度较快的汽车而言,其轨迹是抛物线状的,需要较长的沙坑才能起到安全停车;四,汽车在接触沙土的一瞬间,车上的人员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颠簸,对司机和乘客不安全;五,汽车在下落后,由于受到突然的碰撞,容易引起车辆起火;六,沙土抱紧车前轮后,惯性力容易使车尾上翘甚至翻跟头。
[0004]然后,对于阻拦索,阻拦索对低速、较轻的车有减速作用,对于较重的较快的小汽车,容易对车辆前端形成分割力,将车头分割开,严重的会对乘客造成生命威胁;二,阻拦索一般是有弹性的,车辆会被阻拦索弹回来,使车辆及人员受到二次伤害。
[0005]综上,现有技术并不适合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对车内成员安全依然存在较大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盘山公路应急拦截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避险装置减速效果差,会发生回弹,易对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占地较大,不适合地形复杂的盘山公路的问题。
[0007]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箱,水箱右侧有矩形的环板,环板内侧有多根绳索交叉固定形成网状结构,水箱内有多个水平状的圆筒,圆筒水平贯穿水箱,圆筒内有能滑动的滑杆,滑杆右端伸出圆筒并与环板固定,滑杆只能向左侧移动;所述的水箱前后侧板上均贯穿有多个转杆,每个转杆上由内向外套装有第二转筒、第三转筒、第四转筒,转杆、第二转筒、第三转筒、第四转筒四者置于水箱外侧的端部上均固定有一个齿轮,齿轮上均啮合有水平状的齿条,齿条与环板固定,相邻的两个齿条上下位置交错布置,当环板向左移动带动多个齿条向左移动时,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相反;转杆、第二转筒、第三转筒、第四转筒的右端均固定有一组扇叶,每组扇叶内的多个扇叶呈圆周均布,相邻的两组扇叶置于盘形壳体腔内,盘形壳体左右两端撑开口状,盘形壳体与水
箱内侧壁固定在一起。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水箱左端面上固定有多个与滑杆对应的支撑板,支撑板呈水平状且置于滑杆上侧,支撑板上竖直贯穿有圆柱块,圆柱块与支撑板之间经螺纹连接,圆柱块下端面上开设有矩形的盲孔,盲孔内有能上下移动的销钉,销钉与盲孔底部之间连接有压簧,滑杆上开设有多个与销钉配合的卡孔,销钉下端呈楔形使得滑杆只能向左移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扇叶呈半圆状,盘形壳体腔内侧壁的截面与扇叶的外缘面相仿,盘形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泄压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水箱下侧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底板,底板与水箱之间经多个支撑杆固定在一起。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水箱前后两侧板上均有与齿条垂直的翼板,齿条贯穿翼板且能左右移动。
[0012]本专利技术结构巧妙,利用螺旋结构及水的阻力能够将冲击力快速化解,在保证失控车辆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快速将其减速,经过多重缓冲吸能,有效防止汽车冲出道路,车辆窄碰撞中不会发生回弹,有效避免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占地较少,尤其适合地形复杂的盘山公路的应急避险。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图。
[0015]图3为图1 中A
‑
A剖视图。
[0016]图4为图3中B
‑
B剖视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俯视剖视图。
[0018]图6为图3局部放大图。
[0019]图7为核心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为第二转筒及其上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两组扇叶在使用中水流在盘形壳体内的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由图1至图10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水箱1,水箱1右侧有矩形的环板2,环板2内侧有多根绳索交叉固定形成网状结构,水箱1内有多个水平状的圆筒,圆筒水平贯穿水箱1,圆筒内有能滑动的滑杆17,滑杆17右端伸出圆筒并与环板2固定,滑杆17只能向左侧移动;所述的水箱1前后侧板上均贯穿有多个转杆3,每个转杆3上由内向外套装有第二转筒4、第三转筒5、第四转筒6,转杆3、第二转筒4、第三转筒5、第四转筒6四者置于水箱1外侧的端部上均固定有一个齿轮7,齿轮7上均啮合有水平状的齿条8,齿条8与环板2固定,相邻的两个齿条8上下位置交错布置,当环板2向左移动带动多个齿条8向左移动时,相邻的两个齿轮7转动方向相反;转杆3、第二转筒4、第三转筒5、第四转筒6的右端均固定有一组扇叶9,每组扇叶9内的多个扇叶9呈圆周均布,相邻的两组扇叶9置于盘形壳体10腔内,盘形壳体
10左右两端撑开口状,盘形壳体10与水箱1内侧壁固定在一起。
[0025]为了实现滑杆17的单向转动,防止车辆反弹,所述的水箱1左端面上固定有多个与滑杆17对应的支撑板11,支撑板11呈水平状且置于滑杆17上侧,支撑板11上竖直贯穿有圆柱块12,圆柱块12与支撑板11之间经螺纹连接,圆柱块12下端面上开设有矩形的盲孔,盲孔内有能上下移动的销钉13,销钉13与盲孔底部之间连接有压簧,滑杆17上开设有多个与销钉13配合的卡孔,销钉13下端呈楔形使得滑杆17只能向左移动。
[0026]为了相邻的两组扇叶9能顺利的反转,并相互形成转动阻力,所述的扇叶9呈半圆状,盘形壳体10腔内侧壁的截面与扇叶9的外缘面相仿,盘形壳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泄压孔。
[0027]为了防止水箱1倾倒,所述的水箱1下侧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底板14,底板14与水箱1之间经多个支撑杆15固定在一起。
[0028]为了防止齿条8发生弯曲,所述的水箱1前后两侧板上均有与齿条8垂直的翼板16,齿条8贯穿翼板16且能左右移动。
[0029]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处在同一个组内的齿条8,相邻的齿条8上下位置错开,环板2向后移动时,由于齿条8上下错开,所以相邻的两个齿轮7的转向相反,也使得出在同一个盘形壳体10内的扇叶9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类比液压耦合剂的原理,最终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盘山公路应急拦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水箱(1)右侧有矩形的环板(2),环板(2)内侧有多根绳索交叉固定形成网状结构,水箱(1)内有多个水平状的圆筒,圆筒水平贯穿水箱(1),圆筒内有能滑动的滑杆(17),滑杆(17)右端伸出圆筒并与环板(2)固定,滑杆(17)只能向左侧移动;所述的水箱(1)前后侧板上均贯穿有多个转杆(3),每个转杆(3)上由内向外套装有第二转筒(4)、第三转筒(5)、第四转筒(6),转杆(3)、第二转筒(4)、第三转筒(5)、第四转筒(6)四者置于水箱(1)外侧的端部上均固定有一个齿轮(7),齿轮(7)上均啮合有水平状的齿条(8),齿条(8)与环板(2)固定,相邻的两个齿条(8)上下位置交错布置,当环板(2)向左移动带动多个齿条(8)向左移动时,相邻的两个齿轮(7)转动方向相反;转杆(3)、第二转筒(4)、第三转筒(5)、第四转筒(6)的右端均固定有一组扇叶(9),每组扇叶(9)内的多个扇叶(9)呈圆周均布,相邻的两组扇叶(9)置于盘形壳体(10)腔内,盘形壳体(10)左右两端撑开口状,盘形壳体(10)与水箱(1)内侧壁固定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峰,
申请(专利权)人:杨立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