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支架及支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92889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用支架,所述医用支架包括多个支架体和多个连接体,多个所述支架体沿所述医用支架的轴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支架体通过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支架体包括多根支架杆,多根所述支架杆依次首尾相连并形成波浪形结构;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架杆的宽度不同。所述医用支架通过将至少一个支架体设计为包括不同宽度的支架杆的结构,可降低所述医用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发症的发生概率。发症的发生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支架及支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支架及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习惯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谱也相应地改变,卒中也不例外。研究表明,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且相较于其他病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就世界范围而言,白种人以颅内动脉粥样性狭窄所引起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5%~10%,黑种人中该比例为15%~29%,亚洲人中该比例则高达30%~50%。
[000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包括血管成形术以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由于颅内血管行走迂曲,且漂浮在脑脊液中而非附着于脑组织上,同时颅内动脉内膜较薄,且有许多细小分支从主干发出,因此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存在较高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围手术期卒中、血管破裂、过度灌注、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再狭窄等。血管成形术的手术损伤部位的血管壁收缩、断裂以及再狭窄是其潜在并发症,其再狭窄的发生率可达50%,因此目前更多的学者推荐引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进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颅内动脉行走迂曲,因此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stent,ICASS)的应用更为广泛,虽然SAMMPRIS和VISSIT试验曾对ICASS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但其后的多项研究证实了ICAS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其在有效缓解临床病症的同时,也面临着颅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stenosis,ISR)等近远期并发症的挑战。ISR的成因有多种,其中植入器械例如支架的机械性是一大重点。机械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病例损伤,在冠状动脉ISR中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为侵袭性内膜增生,该因素同样在颅内动脉ISR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研究认为,新生内膜增生和支架植入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溃疡形成与支架置入术后24个月内出现的ISR有关,并且该研究显示27.8%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2周通过3D血管成像可检测出低密度区的新生内膜增生,该部分患者被证实在术后24个月较术后2周未检出低密度区的患者的支架内有更厚的新生内膜增生层。
[0004]支架的结构设计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一些学者认为支架的几何特性是诱发血管损伤、导致炎症发生并最终造成支架内内膜增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对多个病例的随访统计发现,内膜增生的发展与术后白细胞的数量、支架的残毒、支架的宽度等显著相关。还有研究认为,支架的长度、直径、数量等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具有临床意义。还有研究认为,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开放直径也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过高的径向支撑力导致血管内膜更易受到刺激。而且过高的径向支撑力还还挤压血管内的斑块,造成斑块移位,诱发“雪犁效应”,进而造成侧支血管梗死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支架,该医用支架具有较为合适的径向支撑
力,对减少支架植入后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用支架,包括多个支架体和多个连接体,多个所述支架体沿所述医用支架的轴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支架体通过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支架体包括多根支架杆,多根所述支架杆依次首尾相连并形成波浪形结构;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架杆的宽度不同。
[0007]可选地,所述支架杆包括宽度不同的第一支架杆和第二支架杆,每n个第一支架杆和每m个第二支架杆沿周向交替设置,其中1≤n≤24,1≤m≤24。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宽度,且所述第一支架杆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宽度的比值为[0.5,1)。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宽度,且在同一个所述支架体中,所述第一支架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数量为[0.5,1]。
[0010]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架杆的长度不同。
[0011]可选地,每两根所述支架杆连接成一个V型结构的基本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基本单元的高度不同。
[0012]可选地,所述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基本单元和第二基本单元,所述第一基本单元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基本单元的高度,每p个第一基本单元和每q个第二基本单元沿周向交替设置,其中1≤p≤8,1≤q≤8。
[0013]可选地,所述基本单元的顶点为所述支架体的波峰,相邻两个所述基本单元的连接点为所述支架体的波谷;每个所述连接体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支架体,且所述连接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支架体的波峰处,所述第二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架体的波谷处。
[0014]可选地,所述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基本单元和第二基本单元,所述第一基本单元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基本单元的高度的比值为[1/2,9/10]。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基本单元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基本单元的高度的比值为2/3。
[0016]可选地,每两根所述支架杆连接成一个V型结构的基本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基本单元的开口的角度不同。
[0017]可选地,所述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基本单元和第二基本单元,所述第一基本单元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基本单元的高度,且所述第一基本单元的开口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基本单元的开口的角度。
[0018]可选地,所述第二基本单元的开口的角度与所述第一基本单元的开口的角度的比值为[0.5,0.85]。
[0019]可选地,所述连接体的形状包括Ω型、S形、弧形、圆形或者直杆形中的至少一种。
[002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支架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医用支架和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与所述医用支架的近端连接。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医用支架具有如下优点:
[0022]前述的医用支架包括多个支架体和多个连接体,多个所述支架体沿所述医用支架的轴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支架体通过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支架体包括多根支架杆,多根所述支架杆依次首尾相连并形成波浪形结构;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架杆的宽度不同。通过将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支架杆设计为不等宽的结构,可降低
所述医用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进而减小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也避免在植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颅内血管时发生雪犁效应。
附图说明
[0023]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24]图1是本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医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医用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根据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医用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本技术根据实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医用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架体和多个连接体,多个所述支架体沿所述医用支架的轴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支架体通过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支架体包括多根支架杆,多根所述支架杆依次首尾相连并形成波浪形结构;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架杆的宽度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杆包括宽度不同的第一支架杆和第二支架杆,每n个第一支架杆和每m个第二支架杆沿周向交替设置,其中1≤n≤24,1≤m≤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宽度,且所述第一支架杆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宽度的比值为[0.5,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宽度,且在同一个所述支架体中,所述第一支架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支架杆的数量为[0.5,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架杆的长度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两根所述支架杆连接成一个V型结构的基本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支架体的至少部分所述基本单元的高度不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基本单元和第二基本单元,所述第一基本单元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基本单元的高度,每p个第一基本单元和每q个第二基本单元沿周向交替设置,其中1≤p≤8,1≤q≤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候娟宋志浩田浩刘蒙霏
申请(专利权)人: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