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跳线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824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微型跳线组合,包含一导电端子组与一跳线器,其中导电端子组包含相邻之至少二端子,其中一端子具有一主段与一回绕段,此主段大致平行于其余之端子,而回绕段弯曲绕回后末端与邻侧之另一端子共线,至于跳线器是套设于导电端子组外,供于导电端子组上的一导通位置与一切断位置间移动,其包含一壳体与壳体内之一耦接件,可借由耦接件与端子之触接,控制导电端子组之连通状态;如此,可提供较佳的操作便利性,以克服现有跳线组合在使用上常需拆装的不便,或造成跳线器遗失的问题。(*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变化电路之机构,特别是指一种经过改良的端子与跳线器构成的跳线组合。
技术介绍
体积相当小的跳线器(Jumper),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储存装置或主机板上的功能设定,比方说,可以用它来设定处理器的时脉,或是把硬盘由主碟(master)换成副碟(slave)。简单的说,跳线器即是一种用来变化电路的工具。以电脑而言,主机板常常要面对电子组件的许多不同规格变化,例如不同速度的中央处理器(CPU)或是不同的电压输出等等;如果制造商为了每一种可能的状况,去制做出各种不同的主机板,并不符成本效益,因此专利技术了跳线器来变化电路。面对两种不同的中央处理器,也许主机板只要修改一条线路就可以了。此时跳线器便可派上用埸,而且它的操作只要轻松拔起,改个方向再插下,便完成修改电路的工作。跳线器在主机板上的另一个应用,是清除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里的设定,此种跳线器和端子的位置多数位于主机板上的电池附近,它会把BIOS(Basic Input OutputSystem,基本输出输入系统)设回默认值;还有,跳线器也是电脑玩家用来超频的工具。具体而言,跳线器外观是一个方型塑料外壳,内有可以导电的金属配件,可套住两支金属制成的平行针状端子(pin),使其相连而成为一个通路。跳线器的使用,有开路(Open)或短路(Short或Closed)两种模式。跳线器不插时,端子之间并未通连;而插上跳线器时,即可利用跳线器作为两个端子之间的桥梁,而形成沟通状态。但是,现有跳线器的使用有其不便之处。在进行前述的几种变化电路连通状态的作业过程中,跳线器一则是插在两个端子上,一则是拔起置于一旁。这样的操作方式,就双端子的情况而言,跳线器拔起时很容易遗失,特别是跳线器的体积这么小,即使就在眼前也会有找不到的情形;而就三端子的情况来说,由三选二的其中一种组合拔起,再插到另外一种组合,也是略嫌麻烦,而且端子的体积更小,要将跳线器对准装入有时候还是得费一番功夫。因此,既有的端子型态与跳线器的配合机构,尚有改良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欲解决之技术问题,在于先前技术中的跳线组合(JumperAssembly),包括端子和跳线器,在使用上常需结合、分离,造成便利性不足或是跳线器遗失的问题。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所提供的微型跳线组合主要包含一导电端子组,包含相邻之至少二端子,其中一端子具有一主段与一回绕段,此主段大致平行于其余之端子,而回绕段弯曲绕回后末端与邻侧之另一端子共线;一跳线器,套设于导电端子组外,供于一导通位置与一切断位置间移动,其包含一壳体与壳体内之一耦接件,并借由耦接件与导电端子组之端子触接,以控制导电端子组之连通状态。本技术所达成之功效,在于借由对跳线组合结构上的调整与改良,提供较佳的操作便利性,以克服現有的跳线组合在使用上常需结合、分离的不便,甚至造成跳线器遗失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操作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操作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之操作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之操作示意图二;图5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之侧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图7为本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图8为本技术第六较佳实施例之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之微型跳线组合(miniature jumper assembly)100,是由一导电端子组(conductive pins)110与一跳线器(jumper)120所构成,其详细结构与相互关系分述如后导电端子组110是由较长的第一端子111与较短的第二端子112所组成,二者皆是延伸自电路板130(如电脑主机板)或储存装置之电路,其导通或切断可以设定处理器的时脉,切换硬盘(或光驱)主(master)、从(slave)顺序,或是变化电路板上的电路。较长的第一端子111具有下半段的主段113与上半段的回绕段114,主段113大致平行于第二端子112,而回绕段114连续两次90度的弯折,弯曲绕回后末端正好正对着第二端子112,更进一步的界定,是与第二端子112共线(直线115)。实践上,第一端子111的回绕段114不一定要连续两次90度的弯折,只要弯折后末端符合与第二端子112共线的要求即可。跳线器120的结构大体与现有的跳线器相同,包含壳体121与耦接件122,是于第一端子111弯折前就套设于导电端子组110外。耦接件122为嵌入于壳体121内的金属弹片,供与第一端子111或第二端子112触接以变化连通状态,而且由于耦接件122形状产生之弹性,使其对导电端子组110具有箝夹效果,让跳接器120可在导电端子组110上随移定位;其原理与现有跳线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跳线器120可于导电端子组110上较低的导通位置(图1)与较高的切断位置(图2)间移动,以控制导电端子组110之导通与断路。当跳接器110位于导通位置时(图1),耦接件122分别触接第一端子111之主段113与第二端子112而形成通路;当跳接器120位于切断位置时(图2),耦接件122则触接第一端子111之主段113与回绕段114末端而形成断路。由此一实施例可以看出,本技术将第一端子111末端回绕弯折的设计,将使得跳线器120的操作不需要拔起,自然免除拔起后衍生的问题。请续参阅图3、图4所示本技术之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与上一较佳实施例最大不同,在于导电端子组210是属于三端子的形式,除了第一端子211、第二端子212之外,还多了第三端子213;而且,跳线器220改为套设于第二端子212、第三端子213上,更进一步的界定,跳线器220之套设及移动范围,仅涵盖第二端子212与第三端子213之长轴216、217,或者说,耦接件222之触接范围,仅涵盖第二端子212与该第三端子213之长轴216、217。本实施例在结构上之调整,使得跳接器220变成是于第二端子212与第三端子213间较低的第一位置(图3)与较高的第二位置(图4)间移动。当跳接器220位于第一位置时,耦接件222是触接第二端子212与第三端子213使其导通;当跳接器220位于第二位置时,耦接件222是触接第一端子211之回绕段215末端与第三端子213使其导通;第一端子211之主段214则未利用。此实施例亦可能以其它形式实施,请参阅图5,跳接器320由原本套置移动范围仅涵盖第二端子312与第三端子313,更进一步延伸到第一端子311,不过,耦接件322还是仅能触接到第二端子312或第三端子313长轴314、315的范围。又如图6,除了前三实施例中,三个端子是排列成一直线之外,也可以排成L形,增加其空间配置上的弹性,当然,跳线器420也配合调整成L形。上述四个较佳实施例,都是针对导电端子组是延伸自电路板(如电脑主机板)或储存装置之电路的情况,也就是原本的线路布局就预留有导电端子组,再装上跳接器、进行第一端子的弯折加工;对于普遍性越来越高的表面接着技术(surface m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跳线组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导电端子组,包含相邻之至少二端子,其中一端子具有一主段与一回绕段,该主段大致平行于其余之该端子,而该回绕段弯曲绕回后末端与邻侧之另一该端子共线;及    一跳线器,套设于该导电端子组上,供于一导通位置与一切断位置间移动,其包含一壳体与该壳体内之一耦接件,并借由该耦接件与该导电端子组之端子触接,以控制该导电端子组之连通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嘉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环达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