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480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其上具有对接面与焊接面;导电端子,是组装于前述的端子收容槽内,包含U型接触部,是倾斜设置且具有连接端及自由端,其中自由端具有凸耳;U型缓冲部,是紧邻于该U型接触部具有开口,是对应于该挡壁并与挡壁保持适当间距,而开口的一侧是与U型接触部的连接端相连,另一侧连接一弯弧;干涉部,是与该U型缓冲部具弯弧的开口一侧相连接,其上设有与端子收容槽的内壁干涉组装的干涉体;以及焊接部,是与该干涉部相连接。从而,可达到电讯传输稳定、良好充电效果。(*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可与充电电池对接使用,体积小且对接时导电端子能确实接触的电池连接器。
技术介绍
按,行动电话、数字秘书(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型电脑或数字相机等可携式的电子产品,最方便的功能之一在于可提供消费者非定点式的使用,而该等电子产品本身皆需要消耗电力,因此,随时补充电力为重要需求。是以,该电子产品皆设置有充电装置,以便可以进行电力补充。而作为该电子产品与电源之间补充电力的媒介为一种电池连接器,此类电池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并与电路板焊接一体的复数导电端子,其中每一导电端子包含可与该等电子产品的充电装置的充电端子抵接的接触部,及用于与电路板焊接的焊接部。相关的构造可参考美国专利第6,068,519、6,540,567、6,551,143号等。惟,习知电池连接器普遍存在如下瑕疵,而诚有待加以改善(一)导电端子组装不稳固---习知电池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为了保有良好的抵触效果,普遍藉焊接部与电路板的固定,使该接触部形成悬臂式,且接触部与焊接部之间往往设置成数道弯折部来满足组装的空间。然而,由于充电对接时该接触部必须承受正向的受力,而此正向力固然在弯折部可以被部份吸收,但是,仍然会影响到焊接部,致使得焊接部的焊接处松动,造成导电端子组装不稳固。(二)对接无法确实---承上说明,导电端子组装不稳固将造成接触部在抵触效果上大打折扣,亦即接触部将偏离既定的抵触位置,而使得与之对接的充电端子无法确实的对接形成接触不良,而影响电讯稳定传输。再者,接触部因为偏位关系使得对接触感完全丧失,因而对接后是否顺利充电进行中实无法确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在于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能确实的与对接充电端子抵触,且对接时不会影响导电端子的焊接处,同时具有良好的对接触感,可达到电讯传输稳定、良好充电效果。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其上具有对接面与焊接面,而于对接面上设有复数贯穿该焊接面的端子收容槽,且每一端子容槽内设有挡壁;导电端子,是组装于前述的端子收容槽内,包含U型接触部,是倾斜设置且具有连接端及自由端,其中自由端具有凸耳,并抵靠于该端子收容槽的内壁;U型缓冲部,是紧邻于该U型接触部具有开口,是对应于该挡壁并与挡壁保持适当间距,而开口的一侧是与U型接触部的连接端相连,另一侧连接一弯弧;干涉部,是与该U型缓冲部具弯弧的开口一侧相连接,其上设有与端子收容槽的内壁干涉组装的干涉体;以及焊接部,是与该干涉部相连接。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该绝缘本体的焊接面的两侧分别设有定位柱。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该绝缘本体的焊接面的两侧靠近该定位柱设有焊接脚。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该倾斜设置的U型接触部组装于端子收容槽之后,是露出于对接面。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该U型接部的抵接处进一步设有凸肋。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该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及焊接脚皆折弯九十度。本技术可达到电讯传输稳定、良好充电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连接器的立体局部分解图。图2为图1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图2翻转180度的立体图。图4、5为本技术电池连接器与充电电池对接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技术电池连接器1是包括绝缘本体2及复数导电端子3,其中该绝缘本体2,其上具有对接面20与焊接面21,而于对接面20上设有复数贯穿该焊接面21的端子收容槽22,用于收容该导电端子3。且每一端子收容槽22内设有挡壁23(参阅图4),用于限位抵挡导电端子3过度的变形。另,该焊接面21的两侧分别设有定位柱24及焊接脚25被折弯九十度,以利于表面黏着焊接,用于定位并焊接于绝缘本体2于电路板4(参阅图5)上。该复数导电端子3是组装于前述的端子收容槽22内,每一导电端子包含U型接触部30、U型缓冲部31及干涉部32,以及焊接部33,其中U型接触部30是倾斜设置,具有连接端301及自由端302,其中自由端302具有凸耳303,常态下是抵靠于该端子收容槽22的内壁。该U型缓冲部31是紧邻于该U型接触部30,具有开口310,是对应于该挡壁23并与挡壁保持适当间距,而开口310的一侧是与U型接触部的连接端301相连,另一侧连接一弯弧311。该干涉部32,是与该U型缓冲部31具弯弧311的开口一侧相连接,其上设有与端子收容槽22的内壁干涉组装的干涉体321。该焊接部33是与该干涉部32相连接,并折弯九十度以利于表面黏着焊接。续请参阅图2、3,本技术电池连接器1组装后,可清楚看出该导电端子3的U型接触部30是倾斜的露出于对接面20,可与对接的充电电池的充电端子抵接。再如图4、5所示,当充电对接时,该充电电池5对靠于本技术电池连接器1时,该导电端子3的U型接触部30(如图4虚线所示)会先被对接的正向力抵压而往下移位形变(如图5实线所示),此时,该U型接触部30形变的同时会将该连接端301,推抵于挡壁23上,该正向力并续向U型缓冲部31挤压变形(如图5所示),而达到与充电电池5的充电端子50电讯接触。进言之,本技术的电池连接器1于充电对接时,是经过确时的抵接并将对接的正向力藉挡壁23及U型缓冲部31的吸收,而抵止于干涉部32前,因而,该正向力并不会对焊接部33的焊接处造成影响,而可提供电讯传输稳定、充电良好的效果。且因对接过程确实稳固而同时具有良好的对接触感,能感知充电正常的进行。综上所述,本技术电池连接器确能达到创作的目的符合技术专利要件,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大凡依据本技术所为的各种修饰与变化,仍应包含于本专利申请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连接器,其特征是包括绝缘本体,其上具有对接面与焊接面,而于对接面上设有复数贯穿该焊接面的端子收容槽,且每一端子容槽内设有挡壁;导电端子,是组装于前述的端子收容槽内,其包含U型接触部,是倾斜设置且具有连接端及自由端,其中自由端具有凸耳,并抵靠于该端子收容槽的内壁;U型缓冲部,是紧邻于该U型接触部具有开口,是对应于该挡壁并与挡壁保持适当间距,而开口的一侧是与U型接触部的连接端相连,另一侧连接一弯弧;干涉部,是与该U型缓冲部具弯弧的开口一侧相连接,其上设有与端子收容槽的内壁干涉组装的干涉体;以及焊接部,是与该干涉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连接器,其特征是该绝缘本体的焊接面的两侧分别设有定位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池连接器,其特征是该绝缘本体的焊接面的两侧靠近该定位柱设有焊接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连接器,其特征是该倾斜设置的U型接触部组装于端子收容槽之后,是露出于对接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池连接器,其特征是该U型接部的抵接处进一步设有凸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池连接器,其特征是该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及焊接脚皆折弯九十度。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其上具有对接面与焊接面;导电端子,是组装于前述的端子收容槽内,包含U型接触部,是倾斜设置且具有连接端及自由端,其中自由端具有凸耳;U型缓冲部,是紧邻于该U型接触部具有开口,是对应于该挡壁并与挡壁保持适当间距,而开口的一侧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连接器,其特征是:包括绝缘本体,其上具有对接面与焊接面,而于对接面上设有复数贯穿该焊接面的端子收容槽,且每一端子容槽内设有挡壁;导电端子,是组装于前述的端子收容槽内,其包含U型接触部,是倾斜设置且具有连接端及自由端,其中自由端具有凸耳,并抵靠于该端子收容槽的内壁;U型缓冲部,是紧邻于该U型接触部具有开口,是对应于该挡壁并与挡壁保持适当间距,而开口的一侧是与U型接触部的连接端相连,另一侧连接一弯弧;干涉部,是与该U型缓冲部具弯弧的开口一侧相连接,其上设有与端子收容槽的内壁干涉组装的干涉体;以及焊接部,是与该干涉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旭滨
申请(专利权)人:鸿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