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1836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域环境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浮座,两个所述条形浮座之间通过矩形集渣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条形浮座的尾部设有同一个动力装置,两个所述条形浮座的前端倾斜设有垃圾导板,所述垃圾导板的上部靠近所述矩形集渣框的上开口设置,所述条形浮座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浮藻切割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水面垃圾清除装置,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运行维护简单,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整体装置的作业效率,高效将水面垃圾清理收集,避免造成区域性水污染,避免大面积水环境持续性恶化,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面垃圾清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域环境治理
,特别涉及水面垃圾清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过于重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全国各地的垃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域环境治理是环境治理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漂浮在水面的垃圾是水域污染中较为常见的污染源。对于水面垃圾,目前我国多数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打捞,这种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效率也十分低下,打捞上来后仍需对垃圾进行收集打包处理;还存在工作人员落水的安全隐患,此外,水面上的垃圾也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已有一些有关机械化水面垃圾收集设备的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一些由大型船舶改装而成的垃圾打捞船,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还会产生二次污染;这种垃圾打捞船主要用于收集大范围、大面积水域垃圾,需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操作,难以普及使用,而对于浅水域和小面积水域,现有的方式依旧以人工打捞为主,市面上鲜有相关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以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提供水面垃圾清除装置。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关键在于: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浮座,两个所述条形浮座之间通过矩形集渣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条形浮座的尾部设有同一个动力装置,两个所述条形浮座的前端倾斜设有垃圾导板,所述垃圾导板的上部靠近所述矩形集渣框的上开口设置,所述条形浮座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浮藻切割组件。该方案的效果是通过双条形浮座的结构可以减轻船体本身的重量,提高船体的稳定性,装置在前进过程中,垃圾导板将聚集在中间的垃圾输送至收集箱中,浮藻切割组件收集水面的浮藻并进
[0005]行切割,实现自动化作业。
[0006]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水平转轴、螺旋桨、驱动轮及驱动电机,所述水平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条形浮座的尾部转动连接,所述螺旋桨固套在所述水平转轴上,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任一所述条形浮座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水平转轴上均固套有驱动轮,两个所述驱动轮上套接有同一根驱动皮带。该方案的效果是用于为装置的移动提供动力。
[0007]优选的,所述矩形集渣框的底壁及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滤水孔,所述矩形集渣框的左右侧壁分别与两个所述条形浮座固定连接,所述矩形集渣框的前侧壁与所述垃圾导板的底面贴合。该方案的效果是避免水份在矩形集渣框中积累,从而提高装置负重量。
[0008]优选的,所述垃圾导板包括矩形板体,所述矩形板体的两侧沿着长度方向设有条形挡板,所述条形挡板与靠近的所述条形浮座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板体的上沿高于所述矩
形集渣框的上开口,所述矩形板体的下沿伸出所述条形挡板。该方案的效果是可以快速将水面的漂浮垃圾送入矩形集渣框中,实现自动化作业。
[0009]优选的,所述浮藻切割组件为六个,六个所述浮藻切割组件对称分布在两个所述条形浮座的外侧。该方案的效果是提高浮藻收集效率。
[0010]优选的,所述浮藻切割组件包括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的横向部与所述条形浮座固定连接,所述L型支架的竖向部的顶端转动连接有星型转动架,所述星型转动架的各伸出端均固定连接有切割刀片。该方案的效果是在行进过程中,收集水面的浮藻并进行切割,避免其进入动力装置中,缠绕螺旋桨,导致动力装置不能正常运行。
[0011]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的上方设有安全罩。该方案的效果是避免矩形集渣框溢出而落入动力装置,导致动力装置不能正常运行。
[0012]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水面垃圾清除装置,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运行维护简单,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整体装置的作业效率,高效将水面垃圾清理收集,避免造成区域性水污染,避免大面积水环境持续性恶化,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16]实施例1
[0017]如图1所示,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浮座1,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之间通过矩形集渣筐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尾部设有同一个动力装置3,所述动力装置3的上方设有安全罩6,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前端倾斜设有垃圾导板4,所述垃圾导板4的上部靠近所述矩形集渣筐2的上开口设置,所述条形浮座1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浮藻切割组件。
[0018]实施例2
[0019]如图1

2所示,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浮座1,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之间设有矩形集渣筐2,所述矩形集渣筐2的底壁及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滤水孔,所述矩形集渣筐2的左右侧壁分别与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尾部设有同一个动力装置3,所述动力装置3的上方设有安全罩6,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前端倾斜设有垃圾导板4,所述垃圾导板4包括矩形板体41,所述矩形板体41的两侧沿着长度方向设有条形挡板42,所述条形挡板42与靠近的所述条形浮座1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板体41的上沿高于所述矩形集渣筐2的上开口,所述矩形板体41的下沿伸出所述条形挡板42,每一所述条形浮座1的外侧分别设有三个浮藻切割组件;
[0020]所述动力装置3包括水平转轴31、螺旋桨32、驱动轮及驱动电机,所述水平转轴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尾部转动连接,所述螺旋桨32固套在所述水平转轴31
上,所述驱动电机33设置于任一所述条形浮座1上,所述驱动电机33的输出轴和所述水平转轴31上均固套有驱动轮,两个所述驱动轮上套接有同一根驱动皮带;
[0021]所述浮藻切割组件5包括L型支架51,所述L型支架51的横向部与所述条形浮座1固定连接,所述L型支架51的竖向部的顶端转动连接有星型转动架52,所述星型转动架52的各伸出端均固定连接有切割刀片53。
[0022]最后需要说明,上述描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技术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浮座(1),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之间通过矩形集渣筐(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尾部设有同一个动力装置(3),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前端倾斜设有垃圾导板(4),所述垃圾导板(4)的上部靠近所述矩形集渣筐(2)的上开口设置,所述条形浮座(1)的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浮藻切割组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3)包括水平转轴(31)、螺旋桨(32)、驱动轮及驱动电机(33),所述水平转轴(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的尾部转动连接,所述螺旋桨(32)固套在所述水平转轴(31)上,所述驱动电机(33)设置于任一所述条形浮座(1)上,所述驱动电机(33)的输出轴和所述水平转轴(31)上均固套有驱动轮,两个所述驱动轮上套接有同一根驱动皮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垃圾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集渣筐(2)的底壁及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滤水孔,所述矩形集渣筐(2)的左右侧壁分别与两个所述条形浮座(1)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纯阳陈红刘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中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