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1332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包括模具、排气漏斗和灌注漏斗,模具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灌注口,模具上设有模腔,灌注口的一端与灌注漏斗相连通,灌注口的另一端通过主通道与末端通道相连通形成通道分流结构,末端通道与模腔中球形换能器灌注底部位置相连通;模具上相对于模腔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的一端与模腔相连通,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排气漏斗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等距通道、通道分流结构设计,自下而上的底部进胶方式,可以同时灌注四个换能器,能很好提高换能器灌注效率;通过自下而上底部进胶、增加灌排气通道、排气漏斗的设计能解决聚氨酯胶层出现窝气、缺胶问题。缺胶问题。缺胶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声学技术、水密灌封领域,主要是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球形换能器灌注一般采用常规的敞口灌注和真空灌注,由于该球形换能器受到外观质量的严格要求,采用敞口灌注时,在保证外观质量的前提下,灌注口设计尺寸非常小,狭小的灌注口会使聚氨酯胶流胶路径受到制约,从而导致胶体灌注过程中容易产生窝气、缺胶、气泡及灌注效率低、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而球形换能器在采用真空灌注时,聚氨酯在真空的环境中,胶体会流到模具内换能器非灌注部位,导致换能器的外形尺寸发生改变,影响安装使用。
[0003]现有的球形换能器灌注工装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灌注口1、球形换能器2、圆环形间隙3和模具4,球形换能器2通过聚氨酯灌注,在周围密封一层聚氨酯胶层,以达到密封防水的目的。灌注空间为球形换能器2与模具4内腔之间的圆环形间隙3,圆环形间隙3厚度非常薄,间隙空间非常狭小,不易操作。常用的模具设计为单孔聚氨酯灌注,模具的单孔设计起到了灌注和排气的作用。聚氨酯胶由单孔灌入模具过程中,随着聚氨酯胶粘度不断增加,需经多次灌注,此时聚氨酯胶不仅能卷入气泡,还会将单孔堵塞,使聚氨酯不能将球形换能器完全包覆,导致固化后的聚氨酯胶层产生窝气、缺胶、气泡问题,灌注效率低,成本高,周期时间长。
[0004]中国专利CN 208305541 U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声换能器的灌封装置,包括模具,所述模具由两个半模扣合而成,所述模具的中心设有灌封腔,所述灌封腔的顶端中心设有电缆定位孔,所述电缆定位孔的一侧设有进胶口,另一侧设有出胶口;所述灌封腔的中部设有导胶定位件,所述导胶定位件的中心设有电缆走线孔,所述电缆走线孔的周围设有多个导胶孔。该专利进胶方式是由顶端、自上而下的进胶方式,并且进胶口与出胶口直接相通,上述结构的改进,并没有有效解决在灌注过程中导致聚氨酯胶层缺陷、如窝气,气泡以及灌注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解决了原有的灌注模具,在灌注过程中导致聚氨酯胶层缺陷、如窝气,气泡以及灌注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包括模具、排气漏斗和灌注漏斗,所述模具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灌注口,模具上设有至少二个用于放置球形换能器的模腔,所述灌注口的一端与灌注漏斗相连通,灌注口的另一端通过垂直设置的主通道与至少二个末端通道相连通形成通道分流结构,末端通道与模腔中球形换能器灌注底部位置相连通,主通道和末端通道组成等距灌注通道并形成自下而上的底部进胶结构;所述模具上相对于模腔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的一端与模腔相
连通,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排气漏斗相连通。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等距灌注通道的组合方式是主通道和末端通道呈直角或曲线或线段,每一条灌注通道从灌注口到球形换能器灌注底部距离是相等的。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通道分流结构是将主通道分流成四条等距离的末端通道,主通道和末端通道的连接处为倒直角或倒圆角结构。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灌注口和灌注漏斗为卡槽内嵌配合连接结构。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气漏斗、排气通道与模腔顶部最高点相连通。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采用等距通道、通道分流结构设计,自下而上的底部进胶方式,可以同时灌注四个换能器,能很好提高换能器灌注效率;通过自下而上底部进胶、增加灌排气通道、排气漏斗的设计能解决聚氨酯胶层出现窝气、缺胶问题。通过增加灌注漏斗的设计实现一次灌注成型,避免气泡卷入胶层,产生气泡。通过增加排气通道、排气漏斗的设计,可以排出灌注模腔内的空气,减少聚氨酯胶流动阻力,避免窝气,提高灌封质量。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图2的A

A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灌注口1,球形换能器2,圆环形间隙3,模具4,模腔5,主通道6,末端通道7,排气漏斗8,灌注漏斗9,排气通道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的介绍:
[0018]如图2

4所示,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包括模具4、排气漏斗8和灌注漏斗9,所述模具4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灌注口1,模具4上设有至少二个用于放置球形换能器2的模腔5,所述灌注口1的一端与灌注漏斗9相连通,灌注口1和灌注漏斗9为卡槽内嵌配合连接结构。灌注口1的另一端通过垂直设置的主通道6与至少二个末端通道7相连通形成通道分流结构,末端通道7与模腔5中球形换能器2灌注底部位置相连通,主通道6和末端通道7组成等距灌注通道并形成自下而上的底部进胶结构。注胶时,聚氨酯胶按通道线路由球型模腔及圆形换能器底部进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向上溢胶。所述模具4上相对于模腔5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通道10,排气通道10的一端与模腔55顶部最高点相连通,排气通道10的另一端与排气漏斗8相连通。
[0019]所述的等距灌注通道由主通道和末端通道组成,其组合方式是直角或曲线或线段,或以上两种或三种方式的组合设计。设计要求是通道从灌注口到球形换能器灌注底部距离是相等的。
[0020]所述通道分流结构是将主通道6分流成四条等距离的末端通道7,末端通道与球形换能器底部相通,可以实现同时灌注四个换能器,末端通道与主通道设计可以是倒直角或倒圆角的连接设计。
[0021]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22]1、本专利技术采用底部进胶、自下而上的溢胶方式,通过灌注口1、主通道6、末端通道7从模腔5中球形换能器2灌注底部位置的侧面进胶,灌注口与出料口不直接连通,满足聚氨酯在狭小空间以及曲线路径的灌注,能很好的解决灌注过程中胶的缺胶、气泡问题;
[0023]2、增加了灌注漏斗的设计,实现一次灌注成型,可以有效的避免气泡卷入胶层,产生气泡。
[0024]3、采用等距灌注通道、通道分流结构设计,可实现多个换能器的同时灌注提高了灌注效率,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灌注周期。
[0025]4、增加排气通道与排气漏斗的设计,使模腔内空气及时排出,减少聚氨酯胶流动阻力,避免窝气。
[0026]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
[0027]1、将球形换能器2装入灌注模具的模腔5内,灌注空间为球形换能器2与模具4内腔之间的圆环形间隙3
[0028]2、将灌注漏斗、排气漏斗安装在灌注模具相应位置上,并放入烘箱预热。
[0029]3、将聚氨酯胶倒入灌注漏斗内,从排气通道溢出时,停止灌注。
[0030]4、将灌注工装放入烘箱固化,完成灌注过程。
[0031]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专利技术构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球形换能器的灌封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4)、排气漏斗(8)和灌注漏斗(9),所述模具(4)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灌注口(1),模具(4)上设有至少二个用于放置球形换能器(2)的模腔(5),所述灌注口(1)的一端与灌注漏斗(9)相连通,灌注口(1)的另一端通过垂直设置的主通道(6)与至少二个末端通道(7)相连通形成通道分流结构,末端通道(7)与模腔(5)中球形换能器(2)灌注底部位置相连通,主通道(6)和末端通道(7)组成等距灌注通道并形成自下而上的底部进胶结构;所述模具(4)上相对于模腔(5)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通道(10),排气通道(10)的一端与模腔(5)相连通,排气通道(10)的另一端与排气漏斗(8)相连通。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玉春罗马奇唐军汲长远魏贤敏俞刚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瑞声海洋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