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1150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内壳体、围设于内壳体外的外壳体、形成于内壳体内的热交换区域、吸热管路、开设于内壳体上的流体流出通口和流体流入通口,以及冷却介质流动装置、设于外壳体上和/或外壳体与内壳体间形成的安装区域的电路装置,其中吸热管路包括沿预设的排列方向呈一排或多排设置散热管和呈互为平行的凸设于散热管外表面上的平行翅片,每相邻的两个平行翅片形成有热交换通道,工作时冷却介质从热交换通道上沿预设冷却介质流动方向上的相对后侧进入、从热交换通道上沿预设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上的相对前侧流出,散热管上的每单位长度上设置的平行翅片总面积与高度相同的呈螺旋设置的螺旋翅片总面积之比为大于1且小于等于4。之比为大于1且小于等于4。之比为大于1且小于等于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交换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技术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用于对流经其内的温度相对较高的待放热流体进行吸热降温,以使该温度相对较高的待放热流体在流出该热交换装置时能转变为一个温度相对较低的已放热流体。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因为使用需要,需要对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待放热流体(如气体、液体或气液混合体)进行降温处理,以使得降温后的流体得到应用(如直接变为成品或是作为另外的用途)。而该流体在降温过程中通常需要处在一个单独空间内处理。
[0003]为了满足上述流体的降温需求,通常采用降温装置(在本领域也可以称为热交换装置、冷却装置、吸热装置等),该降温装置包括供流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流动的流体输送管,该流体输送管自身除承担输送流体的作用外,同时承担吸收流体中的热量的作用,然后再将吸收的热量通传递给冷却介质(如空气、水等)。
[0004]虽然通过增加流体输送管的长度能起到增加热交换面积的效果,但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流体输送管的长度是有限的,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流体输送管长度一定时,热交换面积除了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内壳体;外壳体,围设于所述内壳体外;热交换区域,形成于所述内壳体内;吸热管路,至少大部设于所述热交换区域内,用于供流体流动的同时吸收所述流体的热量;流体流出通口,开设于所述内壳体上,供所述吸热管路内的所述流体流出至外部;流体流入通口,开设于所述内壳体上,供外部的所述流体流入与所述吸热管路配合;冷却介质流动装置,设于所述内壳体上,用于使呈流动状态的冷却介质在所述热交换区域内沿着预设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流动,以在流经所述热交换区域内的所述吸热管路时吸收热量;电路装置,设于所述外壳体上和/或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形成的安装区域,与所述冷却介质流动装置电连接;其中,所述吸热管路包括:散热管,呈多弯折结构设置,数量为若干,沿预设的排列方向呈一排或多排设置;平行翅片,数量若干,呈互为平行的凸设于所述散热管的外表面上;其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平行翅片形成有热交换通道,工作时,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热交换通道上沿所述预设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上的相对后侧进入、从所述热交换通道上沿所述预设的冷却介质流动方向上的相对前侧流出;所述散热管上的每单位长度上设置的所述平行翅片的总面积与高度相同的呈螺旋设置的螺旋翅片的总面积之比为大于1且小于等于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平行翅片的间距与所述平行翅片的高度成反比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平行翅片的间距的最小值不小于1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翅片的高度范围为不小于所述散热管的外径的四分之一且不大于所述散热管的外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排中每相邻的两根所述散热管沿所述预设的排列方向的间距最小值为所述平行翅片的高度的两倍;同一排中每相邻的两根所述散热管沿所述预设的排列方向的间距的最大值为所述最小值与所述散热管的外径的一半之和。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辉章雪涛
申请(专利权)人:德清县德沃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