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0099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床,其包括支架、驱动装置、传送带、感应装置、控制装置和冷却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转动电机、链条、主动滚轴和被动滚轴;传送带套设于主动滚轴和被动滚轴之间,传送带设置有若干通孔;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第一冷却模块设置在传送带的下方,第二冷却模块设置在传送带的上方;感应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通过驱动装置和传送带的配合,带动钢材在传送带上运动,通过冷却装置和传送带的配合,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可以对传送带上的钢材进行冷却,大大缩短钢材的冷却时间;通过控制装置、感应装置、冷却装置和驱动装置的配合,大大增加了该冷床的自动化程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床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床。

技术介绍

[0002]轧钢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原材料加热以后进行轧制,将轧制成型的钢材冷却一直是行业长期研究的课题,轧钢通过输送辊道运输到热锯进行切割成规定长度,冷床是将900℃的钢材冷却到100℃左右,通常采用两种冷却方式,一种是水冷,将喷淋水直接喷淋到钢材冷却效率高冷却速度快,但这样的冷却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同时水蒸发以后留下的矿物质会附着在钢材上,同时也会有水分残留,这样容易导致钢材锈蚀,影响质量,一种是自然冷却,自然冷却钢材的稳定性好,但耗时长,影响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为了解决现有冷床自然冷却钢材耗时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床,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冷床,其包括支架、驱动装置、传送带、感应装置、控制装置和冷却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电机、链条、主动滚轴和被动滚轴,所述主动滚轴和所述被动滚轴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端,所述转动电机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链条的一端啮合,所述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动滚轴啮合;所述传送带套设于所述主动滚轴和所述被动滚轴之间,所述传送带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上方;所述感应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端,所述控制装置与支架连接,所述转动电机、所述第一冷却模块、所述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05]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冷床,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包括:通过驱动装置和传送带的配合,传送带带动钢材移动,通过冷却装置和传送带的配合,所述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分别设置在传送带的下方和上方,且传送带设置有通孔,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可以对传送带上的钢材进行冷却,大大缩短钢材的冷却时间;通过控制装置、感应装置、冷却装置和驱动装置的配合,当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检测到钢材的时候,控制装置控制转动电机、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进行工作,钢材被带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冷却,大大增加了该冷床的自动化程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0006]进一步地,所述冷床还包括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与所述支架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置物架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冷床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置物架的上表面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冷床还包括脚架,所述脚架与所述支架的下表面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冷床还包括第一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设置在所述转动电机的
外周,所述第一防护罩与所述支架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冷床还包括第二防护罩,所述第二防护罩设置在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和所述主动滚轴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冷床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表面,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冷床还包括警告灯,所述警告灯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表面,所述警告灯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均为红外线传感器。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采用铸铁制作而成。
附图说明
[0015]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001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冷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7]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冷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

支架;21

转动电机;22

主动滚轴;30

传送带;31

通孔;41

第一传感器;42

第二传感器;50

控制装置;61

第一冷却模块;62

第二冷却模块;71

置物架;72

挡板;73

脚架;74

第一防护罩;75

第二防护罩;76

控制开关;77

警告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得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3]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0024]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冷床,其包括支架 10、驱动装置、传送带30、感应装置、控制装置50和冷却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电机21、链条、主动滚轴22和被动滚轴,所述主动滚轴 22和所述被动滚轴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10的两端,所述转动电机21设置在所述支架10上,所述转动电机21的输出端与所述链条的一端啮合,所述链
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动滚轴22啮合;所述传送带30套设于所述主动滚轴22和所述被动滚轴之间,所述传送带30设置有若干通孔31;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模块61和第二冷却模块62,所述第一冷却模块 61设置在所述传送带30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却模块62设置在所述传送带30的上方;所述感应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41和第二传感器42,所述第一传感器41和所述第二传感器42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10的两端,所述控制装置50与支架10连接,所述转动电机21、所述第一冷却模块61、所述第二冷却模块62、所述第一传感器41和所述第二传感器42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50电连接。
[0025]上述的冷床,通过驱动装置和传送带30的配合,传送带30带动钢材移动,通过冷却装置和传送带30的配合,所述第一冷却模块61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驱动装置、传送带、感应装置、控制装置和冷却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电机、链条、主动滚轴和被动滚轴,所述主动滚轴和所述被动滚轴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端,所述转动电机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链条的一端啮合,所述链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动滚轴啮合;所述传送带套设于所述主动滚轴和所述被动滚轴之间,所述传送带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模块和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一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却模块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上方;所述感应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端,所述控制装置与支架连接,所述转动电机、所述第一冷却模块、所述第二冷却模块、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床还包括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与所述支架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模块与所述置物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锦坚关锐斌宁荣秋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百燊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