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39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送料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上安装有凸模,所述下模组件上安装有凹模,所述凸模的下表面设置有冲孔单元、冲压成型单元、切边单元、折边单元、分离单元,所述冲孔单元包括第一冲头、第二冲头,所述冲压成型单元包括成型压模,所述切边单元包括两个切边切刀,所述折边单元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所述分离单元包括分离切刀。该千斤顶底座级进模生产效率高、简化了生产步骤、降低了人工需求。降低了人工需求。降低了人工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乘用车市场日益扩大,配套工具千斤顶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千斤顶底座部件通常是由模具压模以及各工序逐步加工制造出来的。现有的千斤顶底座部件加工工序包括冲孔、折边、冲压、整形等多道工序,操作复杂、加工效率低、需要工人手动操作。
[0003]为了满足生产能力的需求、简化生产步骤、降低人工需求,需要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送料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上安装有凸模,所述下模组件上安装有凹模,所述凸模的下表面设置有冲孔单元、冲压成型单元、切边单元、折边单元、分离单元,所述冲孔单元包括第一冲头、第二冲头,所述冲压成型单元包括成型压模,所述切边单元包括两个切边切刀,所述折边单元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所述分离单元包括分离切刀。
[0006]优选地,上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中所述第一冲头、成型压模、第二冲头、切边切刀、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分离切刀从左到右依次等距分布在所述凸模的下表面。
[0007]优选地,上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中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上模板、上垫板、上固定板,所述上垫板固定在所述上模板的下侧,所述上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上垫板的下侧,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的下侧。
[0008]优选地,上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中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下垫板、下固定板、凹模,所述下垫板固定在所述下模板的上侧,所述下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下垫板的上侧,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下固定板的上侧。
[0009]优选地,上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中所述下模组件上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适于缓冲所述凸模的冲击。
[0010]优选地,上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中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45
°
斜面,所述第一凸起适于将待冲压件两侧折边45
°

[0011]优选地,上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中所述第二凸起、第三凸起的侧面垂直于所述凸模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凸起、第三凸起适于将所述待冲压件两侧折边90
°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凸模上从左到右依次等距设置第一冲头、成型压模、第二冲头、切边切刀、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分离切刀,从而在上模组件下压时一次完成多个工序的加工,通过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送料组件,从而将多个
待加工件(矩形形状钣金)等距间歇性向右输送,从而实现了上模组件每次下压后即可加工出一个千斤顶底座部件。该千斤顶底座级进模生产效率高、简化了生产步骤、降低了人工需求。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凸模的仰视图;
[0015]图3为千斤顶底座部件的加工流程示意图。
[001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7]1、上模板,2、上垫板,3、上固定板,4、凸模,41、第一冲头,42、成型压模,43、第二冲头,44、切边切刀,45、第一凸起,46、第二凸起,47、第三凸起,48、分离切刀,5、凹模,6、下固定板,7、下垫板,8、下模板,9、弹簧,101、第一冲孔,102、冲压面,103、定位孔,104、第二冲孔,105、切边,106、折弯,107、直角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19]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1、上垫板2、上固定板3、凸模4,上垫板2固定在上模板1的下侧,上固定板3固定在上垫板2的下侧,凸模4固定在上固定板3的下侧。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8、下垫板7、下固定板6、凹模5,下垫板7固定在下模板8的上侧,下固定板6固定在下垫板7的上侧,凹模5固定在下固定板6的上侧。下模组件固定不动,上模组件下压进行冲压。下模组件上安装有弹簧9,弹簧9用于缓冲凸模4的冲击。
[0020]凸模4的下表面设置有冲孔单元、冲压成型单元、切边单元、折边单元、分离单元,冲孔单元包括第一冲头41、第二冲头43,冲压成型单元包括成型压模42,切边单元包括两个切边切刀44,折边单元包括第一凸起45、第二凸起46、第三凸起47,分离单元包括分离切刀48。第一冲头41、成型压模42、第二冲头43、切边切刀44、第一凸起45、第二凸起46、第三凸起47、分离切刀48从左到右依次等距(该距离用字母X表示)分布在凸模4的下表面。
[0021]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送料组件。千斤顶底座部件在加工前将待冲压的矩形形状钣金放入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之间,通过送料组件将钣金依次等距间歇性向右侧输送,每次输送的距离为X,保证每次刚好输送一个工位,矩形形状钣金两侧各设置有定位孔103,每两个相邻的定位孔103之间的间距为X,便于送料组件的精准送料。整个矩形形状钣金在从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第一冲头41进行第一冲孔101的冲孔,通过成型压模42的冲压形成冲压面102,通过第二冲头43完成第二冲孔104的冲压,通过切边切刀44完成切边105工序。第一凸起45上设置有45
°
斜面,通过第一凸起45完成折弯106工序,即将两侧折边45
°
。第二凸起46、第三凸起47的侧面垂直于凸模4的下表面,通过第二凸起46继续将两侧45
°
折边压折为90
°
,完成直角折边107工序,并通过第三凸起47将待冲压件两侧进行整形加固,防止折弯后回弹。最后通过分离切刀48将相邻的两个工件分切开。下模与上模对应设置,在上模下压的过程中一次完成多个不同工件的不同工序,通过送料组件将其向右输
送后,继续完成各工件的下一工序,每次下压即可完成所有步骤,每次下压后就可加工出一个千斤顶底座部件。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送料组件,所述上模组件上安装有凸模(4),所述下模组件上安装有凹模(5),所述凸模(4)的下表面设置有冲孔单元、冲压成型单元、切边单元、折边单元、分离单元,所述冲孔单元包括第一冲头(41)、第二冲头(43),所述冲压成型单元包括成型压模(42),所述切边单元包括两个切边切刀(44),所述折边单元包括第一凸起(45)、第二凸起(46)、第三凸起(47),所述分离单元包括分离切刀(4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头(41)、成型压模(42)、第二冲头(43)、切边切刀(44)、第一凸起(45)、第二凸起(46)、第三凸起(47)、分离切刀(48)从左到右依次等距分布在所述凸模(4)的下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底座级进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上模板(1)、上垫板(2)、上固定板(3),所述上垫板(2)固定在所述上模板(1)的下侧,所述上固定板(3)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东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