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兆弟专利>正文

张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110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张拉机,该张拉机包括顶压部和径向驱动机构,张拉时顶压部的前端壁与固定在张拉工位上的固定部件抵靠,所述顶压部至少部分为刚性结构,所述径向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压部沿张拉杆的径向移动,所述顶压部在张拉杆的周向上不完全包围张拉杆,从而在张拉杆的周向上至少形成非包围区,所述非包围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压部的径向移动路径上,使所述顶压部径向移动的过程中张拉杆能够从所述非包围区通过。这样设置,有效缩短了顶压部的无效行程。另外,该张拉机实现了张拉杆和张拉连杆的快速对齐和连接、张拉螺母的快速自动旋紧以及顶压部和张拉工位上的固定部件的快速自动分离,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张拉效率。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张拉效率。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张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张拉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生产
,特别是涉及预制构件张拉步骤中用的张拉机。

技术介绍

[0002]建筑行业对预制构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快速且高效的生产预制构件是生产厂家关注的问题。
[0003]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中,张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所谓张拉,即在预制构件承受外载荷之前,利用张拉机在预制构件的钢筋笼上施加拉应力。张拉能够提高预制构件的抗弯能力和刚度,增加预制构件的耐久性。
[0004]目前,通常张拉机都是采用液压缸等作为动力部,采用轴向张拉方式,在沿着张拉方向上需要提供较大的空间以满足张拉机的移动,来达到与张拉杆对接或脱连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所需移动空间大,占用较大的生产车间面积,且移动后就需要对张拉机的位置重新定位,导致张拉效率较低,导致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较低,有鉴于此,有必要改进张拉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张拉机,所述张拉机包括顶压部和径向驱动机构,张拉时所述顶压部的前端壁与固定在张拉工位上的固定部件抵靠,所述顶压部至少部分为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张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机包括顶压部(10)和径向驱动机构,张拉时所述顶压部(10)的前端壁与固定在张拉工位上的固定部件抵靠,所述顶压部至少部分为刚性结构,所述径向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压部(10)沿张拉杆(03)的径向移动,所述顶压部(10)在张拉杆(03)的周向上不完全包围张拉杆(03),从而在张拉杆(03)的周向上至少形成非包围区(10a),所述非包围区(10a)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压部(10)的径向移动路径上,使所述顶压部(10)径向移动的过程中张拉杆(03)能够从所述非包围区(10a)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顶压部(10)沿张拉杆(03)的第一径向移动到与下一张拉杆(03)对齐的位置上的第一驱动机构(60),所述非包围区(10a)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径向上,使所述顶压部(10)沿所述第一径向移动的过程中张拉杆(03)能够从所述非包围区(10a)通过;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60)包括轮子和/或轨道和/或履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压部(10)上设置缺口,利用所述缺口形成所述非包围区(10a),和/或,所述顶压部(10)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间隔且位于张拉杆(03)不同侧的分部,利用所述分部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非包围区(10a)或者所述顶压部(10)设置在张拉杆(03)的一侧,利用没有设置所述顶压部(10)的一侧形成非包围区(10a)。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为张拉杆(03)的左右径向,所述顶压部(10)包括位于张拉杆(03)上侧的上部和位于张拉杆(03)下侧的下部,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设置为一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张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机还包括动力部(30),所述顶压部(10)固定在所述动力部(30)的壳体前侧,张拉杆(03)的后端伸到所述顶压部(10)的前端壁后方与所述动力部(30)的顶杆(301)连接,所述动力部(30)通过张拉杆(03)对与张拉杆(03)相连的待张拉件施加张拉预应力。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张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70),所述第二驱动机构(70)用于驱动所述动力部(30)以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兆弟
申请(专利权)人:周兆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