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887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线,其中绝缘本体为纵长状,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匹配部,导线包括信号线与电源线,所述信号线与电源线均沿与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别沿与上述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相对两侧出线。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无需折弯线缆便能实现组装,可节省空间。(*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符合高速串行附加式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AS;Serial Attached SCSI;Serial Attached Small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标准或Serial ATA标准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现今,电脑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家庭网络、网络工作站等领域。一台电脑有一个数据存储中心,例如硬盘,电脑软件和数据信息被存储在其中。当电脑工作时,电脑中的CPU(中央处理单元)不断访问硬盘,从硬盘中寻找数据或将数据存储到硬盘上。为了兼容性,硬盘的驱动介面具有一定标准。在众多硬盘驱动介面标准中,SCSI系列和ATA(AdvancedTechnology Attachment)系列是现今最著名的两大系列。串行附加式SCSI是并行SCSI基于串行技术的发展。除了有更高的信号传输速度优点以外,其更重要的优点是SAS接口也能和SATA驱动器兼容。也就是说,如果系统支持,SATA插头连接器能直接插入SAS插座连接器。通过这种方式,系统结构可以灵活的整合SAS或SATA设备,并且大大降低支持两个单独接口的成本。除SATA插座连接器的两个开槽合并为SAS插座连接器的一个较大开槽外,SAS插座连接器和SATA插座连接器通常具有相同的结构。一种线缆连接器被公开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第CNl707869A号所示,其公开了一种SAS线缆连接器,其同时具有信号线与电源线。且该信号线与电源线沿对接方向于该线缆连接器的同侧出线。而服务器及个人PC机箱空间日益拮据,需要特殊的线缆排配连接方式来满足空间需求,现有连接器信号线和电源线同侧出线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一些特殊的系统结构。信号线与电源线沿对接方向延伸并出线,于某些应用情况下,需要弯折线缆来实现组装,致使组装不够便利且占据系统内较大空间。而且即使弯折后也仅为单一方向,当对接设备不确定位于哪个方向时,弯折线缆使-->得组装不够方便快捷且占据空间大,为满足不同需求,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别沿与匹配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而从该线缆连接器两侧出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线,其中绝缘本体为纵长状,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匹配部,导线包括信号线与电源线,所述信号线与电源线均沿与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别沿与上述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相对两侧出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功效:无需折弯线缆便能实现组装,可节省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至图6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将壳体移除后的各视角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图7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9为沿图1中线A-A的剖视图。图10为沿图1中线B-B的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图12为图1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将壳体移除后的立体图。图13为图1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及图7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端子2、与端子2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线3、装配于绝缘本体1上的隔板4、放置于隔板4后面且与端子2和导-->线3电性连接的电路板6及包覆成型于绝缘本体1的壳体5。参照图3、图4、图7及图8,绝缘本体1包括纵长基部10及从基部10中央向前延伸的匹配部12。基部10具有两排相对开槽104及从绝缘本体1后表面102凹陷的矩形开口14,该开口14位于两排开槽104之间。匹配部12具有相对的第一、第二侧壁120、121及一对相对的与第一、第二侧壁120、121相连接的横向端壁122,上述四壁共同限定了一个沿绝缘本体1纵长方向开设的连续中央开槽123。一对自基部10向前延伸的导引部13分别设置在端壁122的两侧。第二侧壁121的内表面1210凹陷形成有一槽道124,与中央开槽123相贯通。第一侧壁120于其外表面一体形成有扩展部125,其与槽道124横向对齐。槽道124沿纵长方向将第二侧壁121分成尺寸不同的两部分。第一侧壁120的厚度比第二侧壁121小。绝缘本体1的第二侧壁121具有若干第一通道126,第一侧壁120的扩展部l25具有若干第二通道128。第一、第二通道126、128从前向后延伸贯通绝缘本体1。扩展部125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1250,其与第二通道128连通。端子2包括若干第一、第二端子21、23,其分别收容于第一通道126内。第一端子21为电源端子,其分为五套端子组,每一套端子组又包括三个端子,第二端子23为信号端子。第一端子21包括弯曲接触部211、向后延伸并垂直向下弯折的尾部212及连接接触部211和尾部212的固持部213,固持部213两侧设有凸刺2131。第二端子23与第一端子21结构相同,也包括弯曲接触部231、向后延伸并垂直向下弯折的尾部232及连接接触部231和尾部232的固持部233,其与第一端子21仅数量上不同,即第一端子21由15根端子组成,第二端子23由7根端子组成。请参照图7至图10所示,纵长方向设计的隔板4大致成矩形状,其尺寸与绝缘本体1的矩形开口14大致相当,其包括前表面41及与前表面41相对的后表面43。隔板4的上表面设有一对凸起42,隔板4还包括从其前表面41向前延伸的若干定位肋44,这些定位肋44与绝缘本体1的第二通道128对应,上述凸起42位于定位肋44横向的两侧。定位肋44下方设有一排用于支撑端子固持部213、233的凸肋45,其分为位于定位肋44正下方横向两侧的两组,-->隔板4形成有若干贯通孔431,且贯通孔431与凸肋45一一对应。导线3包括信号线31和电源线32。信号线31分为两组,每一组信号线31包括相邻的用于传输差分对信号的一对信号芯线311以及位于该对信号芯线311外侧的两根接地芯线310,且信号线31包括若干芯线310、311及绝缘外被312,芯线310、311部分突伸出绝缘外被312并与端子23的相应尾部232电性连接。电源线32包括五根电源线32,每根电源线32至少包括一根芯线321及绝缘外被322,且芯线321与端子21的相应尾部212电性连接。信号线31设置在绝缘本体1的基部10一侧并垂直于匹配部12的延伸方向,电源线32沿与匹配部1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从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另一侧出线。如果应用环境需要,在其它实施例中,信号线31与电源线32可以分别设置两组,且分别自该线缆连接器100两侧出线。印刷电路板6包括若干导电元件60及与导电元件60相对应的若干通孔61。每套导电元件60均为音叉状且包括与对应电源线32电性连接的基部600和三个分别自基部600延伸且与对应端子2电性连接的对接部602;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线,其中绝缘本体为纵长状,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匹配部,导线包括信号线与电源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与电源线均沿与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别沿与上述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相对两侧出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线,其中绝缘本体为纵长状,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匹配部,导线包括信号线与电源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与电源线均沿与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别沿与上述匹配部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相对两侧出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分为两组,每组信号线包括一对信号芯线及位于该对信号芯线外侧的两根接地芯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外模包覆成型于绝缘本体的壳体,该壳体包覆成型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以及端子与导线的焊接处外,以保护上述元件,同时使线缆与端子达到可靠结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直角弯折型,信号线在壳体正常侧出线,电源线在壳体上侧出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设有若干导电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聘胜程杰范红蕾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