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8637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回转热解炉,所述回转热解炉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用于输入待处理高氯煤,进行中低温热解处理输出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气固分离装置,用于进行气固分离处理分别输出不含氯盐热解气和含氯焦炭;热解气燃烧炉,用于通过不含氯盐热解气燃烧输出高温烟气;混合换热室,用于通过高温烟气提供热量对含氯焦炭进行高温热解处理输出不含氯高温焦炭和含氯盐余热烟气;凝渣换热器,用于将含氯盐余热烟气中的氯盐冷凝输出处理后的余热烟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或方法,能够实现高氯煤的清洁高效安全地燃烧利用。利用。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煤清洁燃烧
,特别涉及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MT/T 597

1996煤中氯含量分级国家标准可知,当煤中氯含量大于0.3%时即称为高氯煤。高氯煤中硫含量和灰含量都很低且挥发分高达30%以上,有着良好的燃烧特性;但是由于煤中有极高含量的氯和碱金属(氯含量占比为原煤质量的1%以上),在燃用高氯煤的过程中,腐蚀沾污及积灰情况极为严重。
[0003]现有的水洗预处理是炉前脱氯和碱金属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水洗预处理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且废水处理较为复杂,会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0004]另外,高氯煤燃烧及热解过程中,易挥发的碱金属元素钠往往会与氯元素结合生成NaCl,然后形成气溶胶,这使得热解高氯煤然后将热解产物同氯盐分离成为一种理论上可行的处理高氯煤的办法,但热解高氯煤产生的热解气与氯盐并不好分离,且如果将混有氯盐的热解气进行燃烧,依然会存在受热面腐蚀的问题。
[0005]综上,如何使高氯煤清洁高效安全地燃烧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或方法,能够实现高氯煤的清洁高效安全地燃烧利用。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包括:
[0009]回转热解炉,所述回转热解炉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外筒的内壁与所述内筒的外壁形成密闭腔室;所述内筒用于输入待处理高氯煤,进行中低温热解处理,输出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所述外筒用于通入高温烟气为所述中低温热解处理提供热量,通出换热后的烟气;
[0010]气固分离装置,用于输入所述回转热解炉输出的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进行气固分离处理,分别输出不含氯盐热解气和含氯焦炭;
[0011]热解气燃烧炉,用于输入空气和所述气固分离装置输出的不含氯盐热解气,通过不含氯盐热解气燃烧输出高温烟气;
[0012]混合换热室,用于输入高温烟气和所述气固分离装置输出的含氯焦炭,通过高温烟气提供热量对含氯焦炭进行高温热解处理,输出不含氯高温焦炭和含氯盐余热烟气;
[0013]凝渣换热器,用于输入所述混合换热室输出的含氯盐余热烟气,通过冷却介质与之换热,将含氯盐余热烟气中的氯盐冷凝,输出处理后的余热烟气;
[0014]其中,所述中低温热解处理的温度范围为300℃~600℃;所述高温热解处理的温度范围为大于等于850℃;所述外筒与所述混合换热室通入的高温烟气为所述热解气燃烧
炉输出的高温烟气。
[0015]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筒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内筒的进口用于输入预设粒径范围的待处理高氯煤,所述内筒的出口用于输出中低温热解处理获得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
[0016]所述外筒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外筒的进口用于输入为所述中低温热解处理提供热量的高温烟气,所述外筒的出口用于通出换热后的烟气;
[0017]所述内筒设置进口的一端靠近所述外筒设置出口的一端,所述内筒设置出口的一端靠近所述外筒设置进口的一端。
[001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固分离装置设置有进口、气体出口和固体出口;所述热解气燃烧炉设置有热解气进口、空气进口和烟气出口;所述混合换热室设置有焦炭进口、焦炭出口、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所述混合换热室的焦炭进口与烟气进口之间设置有布风板;
[0019]所述气固分离装置的进口与所述内筒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气固分离装置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热解气燃烧炉的热解气进口相连通;
[0020]所述混合换热室的焦炭进口与所述气固分离装置的固体出口相连通,所述混合换热室的烟气进口与所述热解气燃烧炉的烟气出口相连通。
[002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筒的进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
[0022]所述外筒的第一进口与所述热解气燃烧炉的烟气出口相连通;所述外筒的第二进口与所述外筒的出口相连通。
[002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凝渣换热器设置有冷流进口、冷流出口、热流进口和热流出口;
[0024]所述冷流进口用于通入换热用冷却介质,所述冷流出口用于通出换热后的冷却介质;所述热流进口与所述混合换热室的烟气出口相连通,所述热流出口用于通出处理后的余热烟气;
[0025]所述热流进口与所述热流出口之间的热流管道的内壁设置有防腐层。
[002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27]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热流进口与所述混合换热室的烟气出口之间的连通管道。
[002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29]炉膛,所述炉膛设置有燃料进口和烟气出口;所述炉膛的燃料进口与所述混合换热室的焦炭出口相连通。
[003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筒内设置有螺旋送料装置。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2]内筒输入待处理高氯煤,进行中低温热解处理,输出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的热解气;外筒输入来自热解气燃烧炉的高温烟气,给内筒中的中低温热解处理提供热量,输出余热烟气;所述中低温热解处理的温度范围为300℃~600℃;
[0033]气固分离装置输入所述回转热解炉输出的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进行气固分离处理,分别输出不含氯盐热解气和含氯焦炭;
[0034]热解气燃烧炉输入所述不含氯盐的热解气和空气,通过热解气燃烧输出高温烟
气;
[0035]混合换热室输入来自热解气燃烧炉的高温烟气和所述气固分离装置输出的含氯焦炭,通过高温烟气提供热量对含氯焦炭进行高温热解处理,输出不含氯高温焦炭和含氯盐余热烟气;所述高温热解处理的温度范围为大于等于850℃;
[0036]凝渣换热器输入所述混合换热室输出的含氯盐余热烟气,通过冷却介质与之换热,将含氯盐余热烟气中的氯盐冷凝,输出处理后的余热烟气。
[0037]其中,所述待处理高氯煤的粒径在1cm以下;中低温热解处理的时间为30~40min。
[00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9]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设置有回转热解炉,利用低温热解析出不含氯盐的热解气,再利用该热解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热烟气加热焦炭从而分离焦炭中的NaCl,最终获得低氯的油气和焦炭燃料,实现锅炉的安全、清洁和高效的燃烧;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设置有热解气燃烧炉,充分利用热解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实现了高温烟气的余热利用和清洁排放;本专利技术设置有混合换热室和凝渣换热器,可有效防止由氯引起的受热面腐蚀和沾污问题,同时也可减少直排到大气中的由气溶胶产生的PM
2.5
,防止污染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转热解炉(1),所述回转热解炉(1)包括内筒(2)和外筒(3),所述内筒(2)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外筒(3)内,所述外筒(3)的内壁与所述内筒(2)的外壁形成密闭腔室;所述内筒(2)用于输入待处理高氯煤,进行中低温热解处理,输出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所述外筒(3)用于通入高温烟气为所述中低温热解处理提供热量,通出换热后的烟气;气固分离装置(4),用于输入所述回转热解炉(1)输出的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进行气固分离处理,分别输出不含氯盐热解气和含氯焦炭;热解气燃烧炉(5),用于输入空气和所述气固分离装置(4)输出的不含氯盐热解气,通过不含氯盐热解气燃烧输出高温烟气;混合换热室(6),用于输入高温烟气和所述气固分离装置(4)输出的含氯焦炭,通过高温烟气提供热量对含氯焦炭进行高温热解处理,输出不含氯高温焦炭和含氯盐余热烟气;凝渣换热器(10),用于输入所述混合换热室(6)输出的含氯盐余热烟气,通过冷却介质与之换热,将含氯盐余热烟气中的氯盐冷凝,输出处理后的余热烟气;其中,所述中低温热解处理的温度范围为300℃~600℃;所述高温热解处理的温度范围为大于等于850℃;所述外筒(3)与所述混合换热室(6)通入的高温烟气为所述热解气燃烧炉(5)输出的高温烟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2)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内筒(2)的进口用于输入预设粒径范围的待处理高氯煤,所述内筒(2)的出口用于输出中低温热解处理获得含氯焦炭和不含氯盐热解气;所述外筒(3)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外筒(3)的进口用于输入为所述中低温热解处理提供热量的高温烟气,所述外筒(3)的出口用于通出换热后的烟气;所述内筒(2)设置进口的一端靠近所述外筒(3)设置出口的一端,所述内筒(2)设置出口的一端靠近所述外筒(3)设置进口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氯煤的火法提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固分离装置(4)设置有进口、气体出口和固体出口;所述热解气燃烧炉(5)设置有热解气进口、空气进口和烟气出口;所述混合换热室(6)设置有焦炭进口、焦炭出口、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所述混合换热室(6)的焦炭进口与烟气进口之间设置有布风板(8);所述气固分离装置(4)的进口与所述内筒(2)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气固分离装置(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热解气燃烧炉(5)的热解气进口相连通;所述混合换热室(6)的焦炭进口与所述气固分离装置(4)的固体出口相连通,所述混合换热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斌马道洋王建军史兆臣周澳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