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8818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缠样、配胶、涂胶、固化步骤,先采用缠绕机将碳纤维缠绕在缠丝板上,按比例配置浸胶用胶液,将胶液均匀的涂抹在碳纤维试样正反面上,并按照宽度比例将试样对折3层,再将折叠的试样平直无扭曲的放入预热后的含溢胶槽的模具中,再加模具上压盖,压紧合实,并将重物放置模具上,加热固化。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制得的试样,提高了层间剪切测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且能够实现多组模具同时制样,提高制样效率的同时也方便批量检测。制样效率的同时也方便批量检测。制样效率的同时也方便批量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材料的测试领域,涉及一种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纤维层间剪切通常是用来评价纤维与基体的黏结程度,一般采用短梁剪切试验方法测试。现有的层间剪切制样方法包含多种,如先浸胶再缠绕、手工缠丝、手工加压、热压成型等,制样过程中无法保证树脂的均匀性和含量,缠丝的数量也易出现偏差,操作周期长,手工加压不便于操作,制样过程中的碳纤维缠绕、浸胶过程、加热加压等因素均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0003]中国专利申请CN108426760A公开了一种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样条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先浸胶再缠绕制作方法,无法保证纤维浸胶的均匀性。中国专利申请CN 112848383A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装置,采用热压机成型该方法在合模加压过程中,试样中的空气无法全部溢出,导致试样的孔隙率增加,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制样方法中存在的操作不便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作简便、重复性好的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缠绕机和专用模具,一是提高了碳纤维缠绕的效果和准确性,效率可提升50%以上;二是施加相同张力提高了测试的稳定性;三是采用专用模具既确保了树脂含量的稳定性,又能有效排除试样中的空气;四是施加相同的重物确保了操作过程的重复性。
[000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1)缠样:计算所需纤维的根数,确定碳纤维缠绕的圈数,采用缠绕机将碳纤维缠绕在缠丝板上制成试样,缠丝板的表面覆盖脱模纸;
[0007](2)配胶:按比例称取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并加热熔化至透明液体;
[0008](3)涂胶:将缠丝板放在平板加热电炉上,先将胶液均匀涂抹在缠丝板A面的碳纤维上,脱模纸依次遮盖在试样宽度的1/2、1/4、1/8、1/8处,再将缠丝板B面的碳纤维中间剪断,用毛刷刷平碳纤维,取下缠丝板,将碳纤维另一面均匀涂抹胶液,最后按照脱模纸遮盖试样的宽度比折叠成3层,同时取下脱模纸;
[0009](4)固化:将折叠的试样放入模具凹槽中,先将放入样件的凹槽模具预热,再用模具T型上压板加压合实,并将重5~10KG的重物放置于模具上,加热固化;所述的模具由前压板、后压板和T型上压板组成,前压板和后压板通过螺丝固定成模具凹槽和溢胶槽。
[0010]步骤(1)中,缠绕机由放丝架、计圈器、张力仪、缠绕架、缠丝板组成,放丝架可自动或手动放丝,缠绕架夹持着缠丝板。
[0011]步骤(1)中,缠丝板的尺寸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优选地,缠丝板的尺寸为长25cm~30cm、宽7cm~12cm、高0.8cm~1.2cm。在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缠丝板的尺寸为长28cm、
宽10cm、高1cm。
[0012]步骤(1)中,缠丝张力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控制在5~15N,该张力下碳纤维既不过于紧绷又不至于松散。在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缠丝张力为8~11N。
[0013]步骤(4)中,溢胶槽的尺寸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溢胶槽的尺寸为240mm*5mm*10mm。加压固化过程中将气体和多余的胶排在溢胶槽中,合实T型上压板后凹槽中空尺寸为240mm*6mm*2mm。
[0014]步骤(4)中,预热温度为130
±
10℃。
[0015]步骤(4)中,固化程序为160℃/2h+180℃/1h+200℃/0.5h。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本专利技术在碳纤维层间剪切的制样过程中,对碳纤维缠绕、浸胶过程、加热加压等因素进行了改进,缠绕机记录缠绕圈数,保证了制备样条的有效性和张力的同一性;先缠丝后浸胶,保证了样条浸胶的均匀性;采用专用模具,既确保了样条尺寸的稳定性,又能将样条中残留的气泡和多余的胶液排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实现多组模具同时制样,提高制样效率的同时也方便批量检测。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缠绕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放丝架,2为碳纤维,3为张力仪,4为缠丝板,5为计圈器。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缠丝板的结构示意图,A面和B面。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T型上压板,2为模具凹槽,3为试样位置,4为溢胶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2]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缠绕机,由放丝架、计圈器、张力仪、缠丝板组成。
[0023]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缠丝板分为A面和B面,即正反面,其中A面的碳纤维为试样用,B面的碳纤维要从中间剪断,为试样两端的辅助丝,且缠丝板的脱模纸上画有刻度标识,便于缠丝和制样折叠。
[0024]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模具由T型上压板和模具凹槽组成,前压板和后压板通过4个螺丝固定成模具凹槽和溢胶槽。
[0025]实施例1
[0026]1.缠样:试样碳纤维的体密度为1.799g/cm3,线密度为0.802g/m,需要缠绕16圈,采用缠绕机将碳纤维缠在缠丝板上,缠绕张力为8N,缠丝板尺寸为长28cm、宽10cm、高1cm;
[0027]2.配胶:称取环氧树脂和固化剂,配置适量的胶液,加热熔化至透明液体;
[0028]3.涂胶:将缠丝板放在平板加热电炉上,先将胶液均匀涂抹在缠丝板A面的碳纤维上,脱模纸依次遮盖在试样宽度的1/2、1/4、1/8、1/8处,再将缠丝板B面的碳纤维中间剪断,刷平碳纤维,取下缠丝板,将碳纤维另一面均匀涂抹胶液,最后按照脱模纸遮盖试样的宽度比折叠成3层,同时取下脱模纸;
[0029]4.固化:将折叠的试样放入预热130℃的模具凹槽中,先将放入样件的凹槽模具放
入烘箱中预热30min后,再加模具T型上压板,加压合实,将气体和多余的胶排在溢胶槽中,并将重5KG的重物放置模具上,固化程序为160℃/2h+180℃/1h+200℃/0.5h,完成固化。
[0030]本实施例制得的碳纤维样条的层间剪切强度为105MPa,CV值为1.5%。
[0031]实施例2
[0032]1.缠样:试样碳纤维的体密度为1.801g/cm3,线密度为0.454g/m,需要缠绕29圈,采用缠绕机将碳纤维缠在缠丝板上,缠绕张力为11N,缠丝板尺寸为长28cm、宽10cm、高1cm;
[0033]2.配胶:称取环氧树脂和固化剂,配置适量的胶液,并加热熔化至透明液体;
[0034]3.涂胶:将缠丝板放在平板加热电炉上,先将胶液均匀涂抹在缠丝板A面的碳纤维上,脱模纸依次遮盖在试样宽度的1/2、1/4、1/8、1/8处,再将缠丝板B面的碳纤维中间剪断,刷平碳纤维,取下缠丝板,将碳纤维另一面均匀涂抹胶液,最后按照脱模纸遮盖试样的宽度比折叠成3层,同时取下脱模纸;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层间剪切样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缠样:计算所需纤维的根数,确定碳纤维缠绕的圈数,采用缠绕机将碳纤维缠绕在缠丝板上制成试样,缠丝板的表面覆盖脱模纸;(2)配胶:按比例称取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并加热熔化至透明液体;(3)涂胶:将缠丝板放在平板加热电炉上,先将胶液均匀涂抹在缠丝板A面的碳纤维上,脱模纸依次遮盖在试样宽度的1/2、1/4、1/8、1/8处,再将缠丝板B面的碳纤维中间剪断,用毛刷刷平碳纤维,取下缠丝板,将碳纤维另一面均匀涂抹胶液,最后按照脱模纸遮盖试样的宽度比折叠成3层,同时取下脱模纸;(4)固化:将折叠的试样放入模具凹槽中,先将放入样件的凹槽模具预热,再用模具T型上压板加压合实,并将重5~10KG的重物放置于模具上,加热固化;所述的模具由前压板、后压板和T型上压板组成,前压板和后压板通过螺丝固定成模具凹槽和溢胶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缠绕机由放丝架、计圈器、张力仪、缠绕架、缠丝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秋飞葛国杰徐源锴王芬张立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复神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