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790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应用于吸尘技术领域,用于解决传统吸尘技术中吸力不大、吸力不稳定、寿命不长、功耗和噪音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FOC控制电路、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单电阻采样电路和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单片机FOC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和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和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还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吸尘
,尤其涉及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技术中对于吸尘技术,一般采用有刷电机驱动或直流无刷电机驱动;采用有刷电机驱动的方法存在吸力小、吸力波动大、寿命短、功耗大、噪音大等缺点,也因为没有单片机对有刷电机进行闭环控制导致智能化程度低;采用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的方案存在吸力波动大、功耗大、智能化低程度低的缺点,同时因为转速低导致吸力小,采用方波驱动电机虽然力矩大但是降低了电机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以解决传统吸尘技术中吸力不大、吸力不稳定、寿命不长、功耗和噪音大的问题。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FOC控制电路、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单电阻采样电路和反电动势检测电路;
[0005]所述单片机FOC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和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和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还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
[0006]进一步地,所述单片机FOC控制电路包含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连接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所述单片机的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单片机的第九引脚、第十引脚和第十一引脚连接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
[0007]进一步地,所述单片机是集成了运算放大器、AD模数转换器、比较器和MOS驱动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包含: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
[0009]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五引脚,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G极;所述第一MOS管Q1的D极连接电源,所述第一MOS管Q1的S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G极和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S极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八引脚,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G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S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S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第四MOS
管Q4的S极、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MOS管Q6的S极;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G极;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四引脚,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G极;所述第三MOS管Q3的D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D极和所述第五MOS管Q5的D极,所述第三MOS管Q3的S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的D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MOS管Q3的G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S极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D极;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七引脚,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的G极;所述第四MOS管Q4的S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MOS管Q6的S极;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G极;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的G极;所述第五MOS管Q5的S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Q6的D极;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六引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Q6的G极;所述第六MOS管Q6的S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MOS管Q6的G极;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U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S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V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S极、所述第四MOS管Q4的D极和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W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的S极、所述第六MOS管Q6的D极和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第二MOS管Q2的S极、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第四MOS管Q4的S极、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所述第六MOS管Q6的S极共同连接于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
[0010]进一步地,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包含:采样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和第一电容C1;
[0011]所述采样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所述采样电阻R13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一引脚;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二引脚,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共同连接于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包含: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
[0013]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U端,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V端,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W端,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R19
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并接地;所述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FOC控制电路、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单电阻采样电路和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单片机FOC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和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和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还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FOC控制电路包含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连接所述单电阻采样电路,所述单片机的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所述单片机的第九引脚、第十引脚和第十一引脚连接所述反电动势检测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集成了运算放大器、AD模数转换器、比较器和MOS驱动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压高速吸尘器直流无刷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包含: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五引脚,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G极;所述第一MOS管Q1的D极连接电源,所述第一MOS管Q1的S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G极和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S极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八引脚,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G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S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S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第四MOS管Q4的S极、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MOS管Q6的S极;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MOS管Q2的G极;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四引脚,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G极;所述第三MOS管Q3的D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D极和所述第五MOS管Q5的D极,所述第三MOS管Q3的S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的D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MOS管Q3的G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的S极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D极;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七引脚,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的G极;所述第四MOS管Q4的S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MOS管Q6的S极;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MOS管Q4的G极;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的G极;所述第五MOS管Q5的S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Q6的D极;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的第六引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Q6的G极;所述第六MOS管Q6的S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MOS管Q6的G极;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U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S
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D极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三相直流无刷电机接口的V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慧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游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