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7880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连接器结构,其于车辆面板所结合之插座设有可供插头插入的插接槽,并于插接槽透设有扣孔,而组成插头的复数壳体间形成有可收容连接器的收纳空间,其插头于前侧设有剖槽,且于剖槽中延设有可弹性位移的弹性扣合部,使插头插入插座的插接槽时,插头的弹性扣合部可弹性位移并卡合于插座相对应的扣孔内形成定位,而插头欲抽离插座的插接槽时,则需先按压扣孔内的弹性扣合部才可抽离插头,因插头可确实定位于插接槽内,且不会晃动或碰撞、拉扯产生脱落或接触不良等问题,以致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具有较良好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连接器结构,尤其是指于插座之插接槽侧壁透设有扣孔,使插头插入插接槽时,其插头可利用剖槽中之弹性扣合部卡合于插座之扣孔,导致插头内之连接器于车内插时,可确实定位并具有较佳之稳定性。
技术介绍
现今电脑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成长,其电脑的发展趋势亦朝运算功能强、速度快及体积小之方向迈进,即使电脑连接周边设备的通讯连接埠数量亦随之减少,而电脑与周边设备间的连接器目前最流行的是万用串列埠(USB;Universal Serial Bus),兹因USB介面是一种运用于电脑及电子产业上传递电子资料讯号的连接器,此种介面可以整合如键盘、滑鼠、摇杆、扫描器、喇叭、印表机及数位相机等外接式电脑周边设备,亦可使相同规格的插头用于车上主机的周边设备,如车用音响、车用电脑、充电装置、卫星导航、蓝芽模组、MP3播放装置等,且USB的传输速率比起原先所使用的平行埠(ParallelPort)或是序列埠(Serial Bus Port)都快了许多,所以USB介面对于电脑主机与周边的传输效率皆会有显著提升;此外,USB亦属于热插拔介面(Hot Plug)及支援随插即用(Plug&Play)装置,可在不须重新开机的情况下安装USB装置并马上使用,使其不须经过繁复的安装程度便可任意将周边装置连结、配置、使用及移除。另外,此种USB连接器插头于进行插拔的次数乃十分频繁,使用者于插拔时,通常会有直接拉扯导线的情形发生,容易导致插头在插入后受到拉扯而脱落,进而影响讯号的传输,在USB插头没有任何支-->撑或固定的结构下,容易造成插头的插接相当不稳定,因此,上述之详细说明中可发现,在设计USB介面连接器之课题上,可针对确保USB插头在对接时之稳定性为主要考量之重点,另外需注意该USB插头与导线连接时是外露的,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拉扯导线而USB插头脱离之情形发生,是以,如何增加连接器插接时之稳定性以避免出现松脱,即有待相关业者另行研发,以改善习用之不足与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习用技术所存在之缺失,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低插入力、高拔出力并可提升插接时稳定性之车用连接器结构。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一种车用连接器结构,包括插座、插头,该插座一侧设有可供插头插入的插接槽,并于插接槽一侧壁透设有扣孔;该插头由复数壳体组成,且复数壳体间形成有收纳空间,再于插头前侧设有剖槽,而剖槽中则朝后延设有可与插座之扣孔相对应卡合定位的弹性扣合部。再者,一种车用连接器结构,包括插座、插头、连接器,该插座一侧设有可供插头插入的插接槽,并于插接槽一侧壁透设有扣孔;该插头由复数壳体组成,且复数壳体间形成有收纳空间,再于插头前侧设有剖槽,而剖槽中则朝后延设有可与插座之扣孔相对应卡合定位的弹性扣合部。故,当插头插入插接槽且深插至预定位置时,插头的弹性扣合部便可向上弹起、卡合于插座的扣孔内形成定位,使得插头插入插座后,即便遭受晃动或无意间的碰撞、拉扯,其插头亦不会产生脱落或接触不良等影响讯号传输之问题,进而可提升插接时之稳定性。插座的插接槽内设有呈阶状的对位槽,且插头前侧亦设有呈阶状的对接部,故插头前侧的对接部插入插接槽前段时,对接部并不会接-->触插接槽壁面,只在对接部深插接触对位槽后的较短行程,才会产生干涉力及弹性力,而插头欲抽离插座的插接槽时,则需施力按压插座扣孔内所卡合的弹性扣合部,使其产生弹性位移才可进行抽离动作,因抽离行程中弹性扣合部藉由弹性恢复力乃持续推抵插接槽内侧壁面,便可使本技术具有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优点,进而达到轻松插接且不易脱落之目的。该插接槽内设有呈阶状的对位槽,而插头前侧亦设有呈阶状的对接部,并于对接部后侧底面设有导斜面,当插头插入插接槽时,可利用导斜面抵持插接槽进行导引,使对接部可对位插入于对位槽内,又因对接部上的弹性扣合部不需弹性位移,则对接部与对位槽之间便不需预留有供弹性扣合部弹性位移之裕度,如此一来,便可缩小对接部和对位槽之间的间隙,使插头插入插座的插接槽后,可利用对接部和对位槽达到插接稳定且不易晃动之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插接前的侧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插接中的侧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弹性扣合部弹性变形时的侧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插接后的侧视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插座  11、插接槽  111、对位槽  12、扣孔  13、弹扣14、面板2、插头  20、收纳空间  21、第一壳体  211、卡勾  22、-->第二壳体  221、勾合孔  23、剖槽  24、弹性扣合部  25、对接部  26、导斜面  27、开口  28、卡槽3、连接器  31、导线  32、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为本技术之立体外观示意图、立体分解示意图、侧视分解示意图、俯视示意图,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该车用连接器结构包括插座1、插头2、连接器3等所组成,其中:该插座1后侧设有插接槽11,且插接槽11内设有呈阶状的对位槽111,且插接槽11于上侧壁设有贯通至外部的扣孔12,再于插接槽11左、右侧壁分别设有弹扣13。该插头2为利用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所组合而成,且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之间形成有收纳空间20,其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设有可相对应卡扣定位的卡勾211、勾合孔221,并于第一壳体21顶部设有剖槽23,而剖槽23中则朝后延伸有凸出第一壳体21顶面且可性变形的弹性扣合部24,再于插头2前侧设有阶状的对接部25,而插头2于对接部25后方的底面又设有朝后渐扩的导斜面26,且插头2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开口27,其插头2又于其内侧壁设有复数个卡槽28。该连接器3可为USB、IEEE1394或HDMI或其他型式,且连接器3后侧电性连接有导线31,并于连接器3前方外侧壁面设有复数个卡块32。上述各构件于组装时,将插头2的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利用相对应的卡勾211及第二壳体22卡合形成定位,且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之间的收纳空间20可收纳有连接器3,并使连接器3的插口露出于开口27以方便进行插接,而连接器3后侧电性连接之导线31则穿过插头2后侧的开口27,再以连接器3外侧壁面的卡块32相对应卡合于插-->头2的卡槽28形成定位,便完成本技术之组装。请继续参阅图5、图6、图7、图8所示,为本技术插接前之侧视示意图、插接中之侧视示意图、弹性扣合部弹性变形时之侧视示意图、插接后之侧视示意图,由图中所示可清楚看出该插头2插入插座1之插接槽11内时,因插接槽11及其内部的对位槽111呈阶状,便可使插头2的对接部25插入插接槽11的对位槽111,而插头2上方的弹性扣合部24则可抵持于插接槽11上侧壁,当插头2持续插入时,插头2利用对接部25后方之导斜面26接触插接槽11,便可导引插头2的对接部25顺利与插接槽11的对位槽111形成对位,插接槽11上侧壁抵压弹性扣合部24使其朝后侧及内侧产生弹性变形,插头2便可顺利插入插座1的插接槽11内。而当插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连接器结构,包括插座、插头,其特征在于:    该插座一侧设有可供插头插入的插接槽,并于插接槽一侧壁透设有扣孔;    该插头由复数壳体组成,且复数壳体间形成有收纳空间,再于插头前侧设有剖槽,而剖槽中则朝后延设有可与插座之扣孔相对应卡合定位的弹性扣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连接器结构,包括插座、插头,其特征在于:该插座一侧设有可供插头插入的插接槽,并于插接槽一侧壁透设有扣孔;该插头由复数壳体组成,且复数壳体间形成有收纳空间,再于插头前侧设有剖槽,而剖槽中则朝后延设有可与插座之扣孔相对应卡合定位的弹性扣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插接槽内设有阶状的对位槽,并于插头前侧设有可相对应插入对位槽的对接部,该插头于对接部后方的底面设有可抵持插接槽进行导引对位的导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插头为利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组合而成,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可相对应卡扣定位之卡勾、勾合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插头于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插头于内侧壁面设有复数个卡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插接槽左、右侧壁设有与面板卡合定位的弹扣。7、一种车用连接器结构,包括插座、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座一侧设有可供插头插入的插接槽,并于插接槽一侧壁透设有扣孔;该插头由复数壳体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朴传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骅国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