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线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770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液冷线缆,包括液冷通道和至少一组横截面为扇面型的线芯,所述液冷通道包括内液冷通道和外液冷通道,及至少一组连接通道,所述外液冷通道通过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内液冷通道连通,所述液冷通道内部流通冷却介质;所述线芯设置在所述内液冷通道的外周,以及所述外液冷通道的内周,所述连接通道在所述液冷线缆径向方向设置并分离各个所述线芯。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线芯内部以及外部增加液冷通道,最大程度上保证线缆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线缆的载流能力和使用寿命。能力和使用寿命。能力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线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
,尤其涉及一种液冷线缆。

技术介绍

[0002]线缆一般包括导体、绝缘、护套,在传输电流时,导体会因其本身电阻而生热。新能源汽车现阶段充电速度慢,采用大功率充电提升充电速度是未来发展趋势,功率越大线缆本身的热量越大,增大线径会增加线缆重量,并且,长期使用加速线缆的老化,影响线缆的使用寿命。
[0003]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液冷线缆,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线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在线芯内部以及外部增加液冷通道,最大程度上保证线缆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线缆的载流能力,减轻线缆重量及延长线缆的使用寿命。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冷线缆,包括液冷通道和至少一组横截面为扇面型的线芯,所述液冷通道包括内液冷通道和外液冷通道,及至少一组连接通道,所述外液冷通道通过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内液冷通道连通,所述液冷通道内部流通冷却介质;所述线芯设置在所述内液冷通道的外周,以及所述外液冷通道的内周,所述连接通道在所述液冷线缆径向方向设置并分离所述线芯。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液冷通道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套设所述第二管体外;所述外液冷通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连接第一管体内壁和第二管体外壁。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各所述连接通道两端具有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所述第一导通孔贯通所述第二管体的管壁设置,所述第二导通孔贯通所述内液冷通道的管壁设置。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多组柱状结构;和/或,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条形板状体,所述条形板状体设置有通孔。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各所述连接通道具有两组侧壁,所述两组侧壁围绕内液冷通道中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或者,所述两组侧壁以平行内液冷通道中轴线的方式设置。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线芯外周套设绝缘层。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线芯沿所述液冷线缆径向方向设置多个。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线缆还包括外护套层,所述外护套层设置在所述液冷线缆最外周。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线缆还包括屏蔽结构,所述第一管体外
周套设有所述屏蔽结构;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线芯外周套设绝缘层,至少一个所述绝缘层外周套设有所述屏蔽结构。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线缆还包括内护套,所述第一管体外周套设有内护套,所述内护套外周套设有所述屏蔽结构。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液冷通道还包括至少一组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支撑连接所述内液冷通道的内壁,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条形板状体,所述条形板状体上设置多组通孔;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多组柱状结构。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液冷通道的内腔截面积与线芯截面积之和的比值为2%至60%。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液冷通道的内腔截面积与线芯截面积之和的比值为2%至60%。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通道的两侧壁之间距离占所述内液冷通道周长的比值为5%至45%。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周向总宽度与所述外液冷通道周长比值为4%至54%。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周向总宽度与所述内液冷通道内径的比值为3%至20%。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液冷循环泵,所述液冷循环泵通过连通管连接所述液冷通道,所述液冷循环泵用于对所述液冷通道中的冷却介质进行循环降温。
[0022]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冷线缆中,在线芯的内部以及外部增加液冷通道,最大程度上保证线缆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线缆的载流能力和使用寿命;外护套层能有效保护其内部结构;
[0024]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冷线缆中,通过将线芯设置成扇面型形状,各扇面型线芯围绕圆形内液冷通道外壁设置,与将相同截面积的圆形线芯围绕内液冷通道外壁设置相比,将扇面型线芯围绕圆形内液冷通道外壁设置得到的线缆直径更小,便于将线缆小型化生产,减轻线缆重量,便于仓储管理,以及移动线缆。
附图说明
[0025]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各线芯外周包覆绝缘层和屏蔽结构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内护套、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各线芯外周包覆绝缘层和屏蔽结构、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线芯外周包覆绝缘层、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线芯外周包覆绝缘层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内护套、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各线芯外周包覆绝缘层和屏蔽结构且外液冷通道外
侧设置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一线芯外周包覆绝缘层和屏蔽结构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内护套、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一线芯外周包覆绝缘层和屏蔽结构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3]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各线芯沿液冷线缆径向方向设置多个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内护套、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4]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各线芯呈半圆扇形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内护套、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5]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包括一个线芯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内护套、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6]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支撑结构为条形板状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线缆的由两相邻线芯构成半圆扇形且外液冷通道外侧设置内护套、屏蔽结构和外护套层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8]图中:
[0039]100、液冷线缆;
[0040]1、线芯;
[0041]2、内液冷通道;21、第二支撑结构;
[0042]3、外液冷通道;31、第一管体;32、第二管体;331、柱状结构;332、条形板状体;333、通孔;
[0043]4、连接通道;41、第一导通孔;42、第二导通孔;
[004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线缆,包括液冷通道和至少一组横截面为扇面型的线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通道包括内液冷通道和外液冷通道,及至少一组连接通道,所述外液冷通道通过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内液冷通道连通,所述液冷通道内部流通冷却介质;所述线芯设置在所述内液冷通道的外周,以及所述外液冷通道的内周,所述连接通道在所述液冷线缆径向方向设置并分离所述线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液冷通道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套设所述第二管体外;所述外液冷通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连接第一管体内壁和第二管体外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通道两端具有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所述第一导通孔贯通所述第二管体的管壁设置,所述第二导通孔贯通所述内液冷通道的管壁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多组柱状结构;和/或,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条形板状体,所述条形板状体设置有通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通道具有两组侧壁,所述两组侧壁围绕内液冷通道中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或者,所述两组侧壁以平行内液冷通道中轴线的方式设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线芯外周套设绝缘层。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芯沿所述液冷线缆径向方向设置多个。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线缆还包括外护套层,所述外护套层设置在所述液冷线缆最外周。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线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盖庆新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