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焊后抗晶间腐蚀和点蚀性能优于316L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及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奥氏体不锈钢及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焊后抗晶间腐蚀和点蚀性能优于316L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及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晶间腐蚀是奥氏体不锈钢腐蚀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450~850℃内,并保持一段时间,过饱和固溶的碳向晶粒边界扩散,与晶界附近的铬结合形成间隙碳化物Cr
23
C6并在晶界沉淀析出,致使晶界处铬含量变小,在酸性介质作用下,晶界迅速溶解,并不断深入,晶粒之间丧失结合力,从而使基体失去了抗腐蚀能力。通常将在450~850℃温度区间形成间隙碳化物Cr
23
C6的过程称为不锈钢敏化,该温度区间称为敏化温度。一般地,奥氏体不锈钢焊后冷却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一敏化温度区间,焊缝周围热影响区组织优先发生晶间腐蚀,成为焊接结构件的薄弱环节,容易造成材料失效。
[0003]目前提高奥氏体不锈钢抗晶间腐蚀能力的方法有:
[0004]一、严格控制C含量,采用超低C设计,C≤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焊后抗晶间腐蚀和点蚀性能优于316L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其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如下:C:0.03~0.06%,Si:0.25~0.80%,Mn:2.6~5.0%,Cr:20.0~22.0%,Ni:6.0~7.0%,Cu:0.5~2.0%,Mo≤1.0%,V≤0.07%,P≤0.045%,S≤0.0020%,N:0.2~0.3%,其余为Fe和其它不可避免的杂质,且上述元素需同时满足如下关系:C含量<C固溶度,C固溶度=
‑
0.01Si
‑
0.0015Mn
‑
0.003Cr
‑
0.004Ni
‑
0.009Mo
‑
0.005Cu+0.18N+0.12%;耐点蚀当量PREN≥24.0,PREN=Cr+3.3Mo+30N
‑
M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后抗晶间腐蚀和点蚀性能优于316L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成分还需同时满足如下关系:N含量<N溶解度,N溶解度=1.28C
‑
0.17Si+0.05Mn
‑
0.02Cr+0.05Ni
‑
0.04Mo+0.04Cu
‑
0.02V+0.11%;HCP析出相温度≤1080℃,HCP析出相温度=11Cr+622N+655V+1007.6。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焊后抗晶间腐蚀和点蚀性能优于316L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的固溶态晶间腐蚀速率≤110g/(m2*h);焊后晶间腐蚀速率≤130g/(m2*h);点蚀电位≥430mV;点腐蚀速率≤3.3g/(m2*h);屈服强度Rp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庆毛,石显云,江来珠,姜美雪,杨成,周庆龙,蒋一,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青拓特钢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