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386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家用新风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以解决现有新风主机在对其直出管道进行缩径安装时,用户末端风口实际使用中会出现风速增大,风量减小、产生二次风噪的问题。一种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包括分风箱体、设置分风箱体内的均流板,以及设置在分风箱体上的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两个出风口;分风箱体为封闭腔室结构;均流板将分风箱体分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进风口设置在左腔室的左侧壁中部,进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进风管接头,出风口均匀分布在右腔室的右侧壁上,所述出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出风管接头。的出风管接头。的出风管接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新风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家装新风需求量迅速增加,由于各地政策规定新风系统进风管路的穿墙孔孔径一般小于新风主机直出管道,且穿墙孔孔径大小与新风量相关,一般取值在100

200mm左右,造成新风主机安装十分不便。
[0003]目前新风主机安装时,采用对其直出管道进行缩径,进而风机及管道内射出的气流组织从设计好的大管径进入小管径。但气流组织在风量不变的情况下管径缩小,会使得风速增大,风噪增大。同时,还会出现气流调配不均,与管壁碰撞产生振动,致使室内新风系统噪声大、风量小,并且管壁传递的噪音为面传播形式,噪声衰减极少。因此,当气流组织流动到末端管路时,新风在通过管道时往往会与管壁产生撞击,产生二次噪声,且风量有所损失,从分风口射出的气流也不稳定,造成用户末端风口实际使用气流风感较差,噪音十分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在于解决现有新风主机在对其直出管道进行缩径安装时,用户末端风口实际使用中会出现风速增大,风量减小、产生二次风噪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其特殊之处在于:
[0007]包括分风箱体、设置分风箱体内的均流板,以及设置在分风箱体上的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两个出风口;
[0008]所述分风箱体为封闭腔室结构;
[0009]所述均流板将分风箱体分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左腔室的左侧壁中部,所述进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进风管接头,所述出风口均匀分布在右腔室的右侧壁上,所述出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出风管接头;
[0010]所述进风管接头的管径大于出风管接头的管径,所述进风管接头的管径与新风系统直出管道的管径相同,所述出风管接头的管径≤新风系统进风管路的穿墙孔径;
[0011]所述均流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均流孔。
[0012]进一步地,所述均流板为V形板状,且均流板的顶角与进风口正对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分风箱体左腔室左侧壁与右腔室右侧壁之间的间距为a,所述均流板的顶角与右腔室右侧壁之间的间距设定为1/6a~1/5a。
[0014]进一步地,所述均流板的均流孔开孔率≥50%。
[0015]进一步地,所述均流孔包括大内径孔和小内径孔,大内径孔设置在均流板的中间区域,内径为28mm
±
2mm;小内径孔设置在均流板的四周边缘区域,内径为20mm
±
2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分风箱体内壁设置有消音棉层,消音棉层采用厚度25mm
±
5mm的三聚氰胺层。
[0017]进一步地,所述分风箱体底壁安装有检修门。
[0018]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接头的直径为157mm
±
10mm,所述出风管接头设置有8个,每个出风管接头的直径为75mm
±
5mm。
[001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一、本技术采用的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先通过大管径进风管接头将气流组织导入分风箱体,经过均流板的导流,气流稳定且平均的分配至小管径出风管,小管径出风管接头通过出风管与穿墙孔相连,其中小管径出风管接头管径小于或等于新风系统进风管路的穿墙孔径,避免了新风主机直出管道由于被挤压出现的风速大、噪声大、以及风量小的问题,实现了对用户末端风口的气流组织进行优化,使风量损失减少,风噪降低、风速平稳,提升了居住环境的整体舒适度,还节约了风机本身的消耗。
[0021]二、本技术采用的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均流板为V形板状,且其顶角朝向进风口,可稳定控制气流组织,导流效果更佳;同时均流板靠近出风口设置,降低了气流组织从分风箱进风口流出的阻力,减少了气流系统的流量损失。
[0022]三、本技术采用的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将均流孔分成在均流孔包括大内径孔和小内径孔,大内径孔设置在均流板的中间区域,小内径孔设置在均流板的四周边缘区域,不仅可以减少均流板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减小气流阻力,还可降低气流组织的湍流度。进而可在满足分风口风量分配均匀度的同时,尽可能的使得风量损失达到最小。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的立体图。
[0024]图2为本技术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的内部结构图。
[0025]图3为图1的俯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中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均流孔分布位置示意图。
[0028]图中:
[0029]1‑
分风箱体,2

均流板,22

均流孔,3

进风管接头,4

出风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包括分风箱体1、设置分风箱体1内的均流板2,以及设置在分风箱体1上的一个进风口和八个出风口;
[0032]所述分风箱体1为封闭腔室结构;
[0033]所述均流板2将分风箱体1分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左腔室的左侧壁中部,所述进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进风管接头3,进风管接头3用于与新风系统的直出管道相连接,将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导入分风箱体1。所述出风口均匀分布在右腔室的右侧壁上,所述出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出风管接头4,所述出风管接头4
上可安装出风管,使出风管穿过室内穿墙孔后连接到室内。所述进风管接头3的直径为157mm。所述出风管接头4设置有8个,每个出风管接头4的直径为75mm。
[0034]所述均流板2为V形板状,且均流板2的顶角与进风口正对设置。所述分风箱体1左腔室左侧壁与右腔室右侧壁之间的间距为a,所述均流板2的顶角与右腔室右侧壁之间的间距设定为1/6a~1/5a。
[0035]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均流板2上还设置有多个均流孔22,所述均流板2的均流孔22开孔率≥50%,在满足出风口流量分配均匀的同时,安装均流板2左右腔室的压降足够小,使均流板2对气流组织流场产生的阻力影响最小。所述均流孔22包括大内径孔和小内径孔,大内径孔设置在均流板2的中间区域,内径为28mm;小内径孔设置在均流板2的四周边缘区域,内径为20mm。
[0036]所述分风箱体1内壁设置有消音棉层,消音棉层采用厚度25mm的三聚氰胺层,降低气流组织流动产生的风噪,亦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气流与分风箱体1发生碰撞产生的二次噪声。...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风箱体(1)、设置分风箱体(1)内的均流板(2),以及设置在分风箱体(1)上的一个进风口和至少两个出风口;所述分风箱体(1)为封闭腔室结构;所述均流板(2)将分风箱体(1)分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左腔室的左侧壁中部,所述进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进风管接头(3),所述出风口均匀分布在右腔室的右侧壁上,所述出风口上安装有与其口径相配合的出风管接头(4);所述进风管接头(3)的管径大于出风管接头(4)的管径,所述进风管接头(3)的管径与新风系统直出管道的管径相同,所述出风管接头(4)的管径≤新风系统进风管路的穿墙孔径;所述均流板(2)上还设置有多个均流孔(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2)为V形板状,且均流板(2)的顶角与进风口正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音降噪高效均流分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风箱体(1)左腔室左侧壁与右腔室右侧壁之间的间距为a,所述均流板(2)的顶角与右腔室右侧壁之间的间距设定为1/6a~1/5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鹏邵炬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绿扳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