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及微压差变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275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及微压差变送器,包括设置于变送器壳体背面的第一压力接口和第二压力接口,所述第一压力接口通过第一气管连接至变送器芯体的第一检测口,所述第二压力接口通过第二气管连接至变送器芯体的第二检测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送器壳体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接口连通的第三压力接口,以及与第二压力接口连通的第四压力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进气位置多样化,能够适应各种条件及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能够适应各种条件及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能够适应各种条件及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及微压差变送器


[0001]本技术涉及微压差变送器
,尤其是一种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及包含该进气结构的微压差变送器,主要用于空气或中性气体检测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微压差变送器产品的进气结构,都是在产品背面设置两个进气口101,通过硅胶管102与变送器内部的芯体103直通,同时,在产品正面设置一个备用进气口104。在启用正面的备用进气口104时,产品背面的一个进气口101需要堵塞密封,以防影响压力精度。
[0003]这种结构对产品的安装使用造成很大的局限:由于进气口101位置固定,只能从产品背面连接,限制了产品安装、使用时候的位置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及微压差变送器,进气位置多样化,能够适应各种条件及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包括设置于变送器壳体背面的第一压力接口和第二压力接口,所述第一压力接口通过第一气管连接至变送器芯体的第一检测口,所述第二压力接口通过第二气管连接至变送器芯体的第二检测口;所述变送器壳体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接口连通的第三压力接口,以及与第二压力接口连通的第四压力接口。这样的结构,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接口组合,从而满足各种环境、各种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0007]优选的,所述进气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堵头。
[0008]优选的,所述堵头包括用于与壳体螺纹连接的筒状螺纹连接部,一体成型于螺纹连接部一端的帽部,以及设置于螺纹连接部内、且紧贴帽部设置的硅胶垫。即,堵头采用了螺纹结构安装,采用硅胶垫密封,完全能够保证产品长时间使用后的密封性能。
[0009]优选的,所述堵头设置于第一压力接口或第三压力接口上,第一压力接口或第三压力接口的端部抵于所述的硅胶垫。
[0010]优选的,所述堵头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于第一压力接口或第三压力接口上,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压力接口或第四压力接口上。
[0011]优选的,所述壳体正面还设有备用压力接口,出厂状态下,备用压力接口处于封闭状态;启用备用压力接口时,需要将第一压力接口和第三压力接口,或者将第二压力接口和第四压力接口堵塞密封。
[0012]一种微压差变送器,包括:
[0013]壳体;
[0014]芯体,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检测压力差;
[0015]防水接头,安装于壳体上;
[0016]电路板,设置于壳体内,与芯体相连;其输出线通过防水接头延伸至壳体外部;
[0017]所述壳体背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接口和第二压力接口,所述第一压力接口通过第一气管连接至变送器芯体的第一检测口,所述第二压力接口通过第二气管连接至变送器芯体的第二检测口;所述变送器壳体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接口连通的第三压力接口,以及与第二压力接口连通的第四压力接口。这样的结构,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接口组合,从而满足各种环境、各种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0018]优选的,所述微压差变送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堵头。
[0019]优选的,所述堵头包括用于与壳体螺纹连接的筒状螺纹连接部,一体成型于螺纹连接部一端的帽部,以及设置于螺纹连接部内、且紧贴帽部设置的硅胶垫。即,堵头采用了螺纹结构安装,采用硅胶垫密封,完全能够保证产品长时间使用后的密封性能。
[0020]优选的,所述堵头设置于第一压力接口或第三压力接口上,第一压力接口或第三压力接口的端部抵于所述的硅胶垫。
[0021]优选的,所述堵头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于第一压力接口或第三压力接口上,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压力接口或第四压力接口上;第一压力接口或第三压力接口的端部,以及第二压力接口或第四压力接口的端部抵于所述的硅胶垫。
[0022]优选的,所述壳体正面还设有备用压力接口,出厂状态下,备用压力接口处于封闭状态;启用备用压力接口时,需要将第一压力接口和第三压力接口,或者将第二压力接口和第四压力接口堵塞密封。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4]1、本技术在变送器壳体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接口连通的第三压力接口,以及与第二压力接口连通的第四压力接口。这样的结构,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接口组合,从而满足各种环境、各种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0025]2、本技术堵头采用了螺纹结构安装,采用硅胶垫密封,完全能够保证产品长时间使用后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微压差变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堵头装配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包括设置于变送器壳体5背面的第一压力接口1和第二压力接口2,所述第一压力接口1通过第一气管6连接至变送器芯体8的第一检测口,所述第二压力接口2通过第二气管7连接至变送器芯体8的第二检测口;所述变送器壳体5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接口1连通的第三压力接口3,以及与第二压力接口2连通的第四压力接口4。这样的结构,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接口组合,从而满足各种环境、各种位置的不同安装需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0032]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堵头9。如图4所示,所述堵头9包括用于与壳体5螺纹连接的筒状螺纹连接部9

1,一体成型于螺纹连接部9

1一端的帽部9

2,以及设置于螺纹连接部9

1内、且紧贴帽部9

2设置的硅胶垫9

3。即,堵头9采用了螺纹结构安装,采用硅胶垫9

3密封,完全能够保证产品长时间使用后的密封性能。在测量差压时,可以选用第一压力接口1和第二压力接口2连接高压源和低压源,将第三压力接口3和第四压力接口4堵塞封闭;或者选用第三压力接口3和第四压力接口4连接高压源和低压源,将第一压力接口1和第二压力接口2堵塞封闭;或者选择第一压力接口1和第四压力接口4连接高压源和低压源,将第二压力接口2和第三压力接口3堵塞封闭;或者选择第二压力接口2和第三压力接口3连接高压源和低压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包括设置于变送器壳体(5)背面的第一压力接口(1)和第二压力接口(2),所述第一压力接口(1)通过第一气管(6)连接至变送器芯体(8)的第一检测口,所述第二压力接口(2)通过第二气管(7)连接至变送器芯体(8)的第二检测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送器壳体(5)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接口(1)连通的第三压力接口(3),以及与第二压力接口(2)连通的第四压力接口(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堵头(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9)包括用于与壳体(5)螺纹连接的筒状螺纹连接部(9

1),一体成型于螺纹连接部(9

1)一端的帽部(9

2),以及设置于螺纹连接部(9

1)内、且紧贴帽部(9

2)设置的硅胶垫(9

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9)设置于第一压力接口(1)或第三压力接口(3)上,第一压力接口(1)或第三压力接口(3)的端部抵于所述的硅胶垫(9

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9)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于第一压力接口(1)或第三压力接口(3)上,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压力接口(2)或第四压力接口(4)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压差变送器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正面还设有备用压力接口(10)。7.一种微压差变送器,包括:壳体(5);芯体(8),设置于壳体(5)内,用于检测压力差;防水接头(11),安装于壳体(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志远祝旭飞金玲珑刘春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力夫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