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加抗热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充电桩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83501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加抗热结构,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导向轮、传动箱。通过向传动箱进气口和出气口择一供气的方式,实现分别对右控杆和左控杆进行逐一向右和向左移动,使得与右控杆和左控杆相连的多个导向轮从上往下或从上往上开始,每个导向轮上下之间进行逐一向右或向左的配合运动,顺利实现对肠形结构的充电线进行放线和收线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充电线绕卷在一起,便于存放和使用,并且充电线绕卷叠加在一起后,充电线之间仍旧能够保持足够的散热空隙,有效解决充电线收线后堆积在充电线中,导致不易散热,安全性变差的问题。性变差的问题。性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加抗热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充电桩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
,特别涉及一种叠加抗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桩用于新能源电动车的充电使用,充电桩的结构大都比较的简单,其包括主机以及充电枪,充电枪与主机之间通过一根较长的充电线连接,但是由于充电线的长度长,这些充电线被悬挂在充电桩上,当需要充电时,将充电线从充电桩上取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充电线大多都是缠绕在在充电桩上,这样需要使用者在冲完电时,将充电线安装在充电桩上,如果缠绕或者安装不当,充电线会经常拖拉在地上,经常性的摩擦、挤压以及碾压导致充电线很快破损,而且充电线长度长了之后放置容易凌乱,影响整个充电桩的整体美观性。
[0003]虽然目前充电桩具有将自动收放充电线,将充电线安存在充电桩内的结构,但是安存在充电桩内的充电线还是采用缠绕的方式,而缠绕在一起的充电线透气性差,特别是在充电桩内,对充电线而言需要非常好的散热能力,不然在充电桩使用后,由于持续工作,产生的大量热量会随着充电线收线后堆积在充电线中,导致不易散热,安全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线缠绕在一起的充电线透气性差,不易散热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具有叠加抗热结构的充电桩。
[0006]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叠加抗热方法。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叠加抗热结构,其中,包括:壳体、导向轮、传动箱。
[0008]所述壳体具有存放充电线的存放空间与滑槽,所述滑槽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间隔分布在所述存放空间侧壁上。
[0009]所述导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滑槽上,每一所述滑槽安装一所述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按一左一右的方式在所述滑槽上进行排布,所述导向轮上的设置使得充电线在绕卷导向轮后,进而使得所述充电线形成肠形结构,而肠形结构的所述充电线上下之间形成空隙。
[0010]所述传动箱安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传动箱具有:右控杆、左控杆、气压腔、换气道、进气口、出气口、复位板。
[0011]所述右控杆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的右端,所述右控杆与位于所述滑槽左侧的所述导向轮相连。所述左控杆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的左端,所述左控杆与位于所述滑槽右侧的所述导向轮相连。
[0012]多个所述气压腔上下间隔分布在所述传动箱内,所述右控杆从右往左穿入至所述气压腔中,和所述左控杆从左往右穿入至另一所述气压腔中,穿入所述气压腔的右控杆左端连接有第一活塞,和穿入所述气压腔的左控杆右端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所
述第二活塞紧密接触所述气压腔的壁面。
[0013]所述复位板位于所述气压腔中,所述复位板分别套设在所述右控杆的右端与所述左控杆的左端上,所述复位板与所述气压腔的侧壁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
[0014]所述换气道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依次按一右一左的排布连通所述气压腔。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传动箱上方,所述进气口与最上方的气压腔左端连通。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传动箱下方,所述出气口与最下方的气压腔右端连通。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进行充电作业拉动充电线时,向传动箱的进气口进行充气(高压气体),使得气体首先从最上层的气压腔向下层的气压腔开始,分别推动右控杆的第一活塞和左控杆的第二活塞,促使从最上层滑槽左侧的导向轮开始受右控杆驱动向右移动,对充电线的右侧放线;之后促使左控杆推动下一层滑槽右侧的导向轮向右移动,对充电线的左侧放线;通过依次反复推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实现对肠形结构的充电线进行放线;
[0016]当放线完成后,停止向进气口充气,此时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在复位板侧的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原方向复位至预定距离,该预定距离为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向原位置移动并越过换气道即可(因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与复位板的相对面设置有倒角,因此,在第一活塞或第二活塞与复位板接触后,会产生角槽,当气体通过角槽之后,就能向两侧推动第一活塞或第二活塞);
[0017]然后在充电完成后向传动箱的出气口进行充气,使得气体进入最下层的气压腔中,从下往上开始,依次将气压腔中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推回原位,进而使得导向轮从上往上开始将充电线重新沿肠形结构的方向左右移动,使得充电线叠加在一起,重新绕卷成上下之间具有空隙的肠形结构,便于散热,以此完成收线。
[0018]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采用金属制成,所述壳体为方形。
[0019]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箱位于所述存放空间的背面空间内,所述传动箱与所述存放空间之间具有隔板相互隔离。
[0020]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气压腔横向分布在所述传动箱内。
[0021]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轮外表面具有环形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在所述导向轮外表面内凹形成,所述充电线嵌入在所述导向槽内,避免所述充电线在方形和收线时发生脱离。
[0022]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按一左一右的方式分布在所述气压腔中。
[0023]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板上设有通气口。
[0024]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有引气装置。
[0025]更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引气装置可为气泵或吸风机。
[0026]更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轮外表面上设有吸气口,所述吸气口与所述导向轮内的通气道连通,所述通气道内设有风机。
[0027]所述右控杆上内具有连通通气道的散热通道,所述右控杆右侧侧端设有连通散热通道的换热口。
[0028]所述导向轮内设有警报器,所述警报器连接有传电线,所述传电线分布在所述导向轮外表面。
[0029]因导向轮直接与充电线接触,并且导向轮也位于充电线的空隙之间,因此,通过启动风机,使得吸气口进行吸气,能有效吸取充电线的热量,使得吸取产生的热风排放到右控杆的散热通道中,最后从换热口排出,有效降低充电线热量。
[0030]并且,因导向轮会对充电线进行反复卷曲处理,因此,充电线这处接触地最为容易发生破裂,产生高温和漏电,故通过在导向轮外表面的传电线接收漏电,使得警报器警报维修,避免漏电产生高温,发生火灾。
[003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2]本专利技术通过向传动箱进气口和出气口择一供气的方式,实现分别对右控杆和左控杆进行逐一向右和向左移动,使得与右控杆和左控杆相连的多个导向轮从上往下或从上往上开始,每个导向轮上下之间进行逐一向右或向左的配合运动,顺利实现对肠形结构的充电线进行放线和收线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充电线绕卷在一起,便于存放和使用,并且充电线绕卷叠加在一起后,充电线之间仍旧能够保持足够的散热空隙,有效解决充电线收线后堆积在充电线中,导致不易散热,安全性变差的问题。
[0033]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二,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桩,其中,具有充电线,所述充电线与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加抗热结构,其中,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存放空间;滑槽,所述滑槽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间隔分布在所述存放空间侧壁上;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滑动安装在所述滑槽上,每一所述滑槽安装一所述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按一左一右的方式在所述滑槽上进行排布,所述导向轮上的设置使得充电线在绕卷导向轮后,进而使得所述充电线形成肠形结构,而肠形结构的所述充电线上下之间形成空隙;传动箱,所述传动箱安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传动箱具有:右控杆,所述右控杆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的右端,所述右控杆与位于所述滑槽左侧的所述导向轮相连;左控杆,所述左控杆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的左端,所述左控杆与位于所述滑槽右侧的所述导向轮相连;气压腔,多个所述气压腔上下间隔分布在所述传动箱内,所述右控杆从右往左穿入至所述气压腔中,和所述左控杆从左往右穿入至另一所述气压腔中,穿入所述气压腔的右控杆左端连接有第一活塞,和穿入所述气压腔的左控杆右端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紧密接触所述气压腔的壁面;换气道,所述换气道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依次按一右一左的排布连通所述气压腔;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传动箱上方,所述进气口与最上方的气压腔左端连通;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传动箱下方,所述出气口与最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叙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云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