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以及电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981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电连接组件,所述连接器包括模块连接器和设置在模块连接器上的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和工作模块固定连接;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工作模块和模块连接器,模块连接器固定在工作模块的安装面上,模块连接器的出线端与工作模块通过导线连接,模块连接器插接端的插接方向和工作模块的安装面平行或形成夹角,以使所述模块连接器的插接端在与机箱面板上的机箱连接器插接后,模块连接器位于机箱面板和工作模块安装面所形成的夹角空间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减少连接系统的占用空间和工作模块与机箱之间需要连接的连接部位,从而简化工作模块与机箱设备的连接过程及结构。化工作模块与机箱设备的连接过程及结构。化工作模块与机箱设备的连接过程及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以及电连接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电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基站设备需要使用连接器及线缆组件给设备传输电流及信号,现有的线缆组件结构如图1所示。
[0003]如图2所示,电缆1通过焊接与连接器Ⅰ2和连接器Ⅱ3连接,连接器Ⅰ2与固定在RRU机箱5上的连接器Ⅲ4对插,连接器Ⅱ3与另一连接器Ⅳ7对插,连接器Ⅳ7和工作模块6之间也通过电缆1连接,从而形成从工作模块到机箱设备的通路,以传输电流和信号。
[0004]从工作模块到机箱设备,中间需要多个连接器和电缆,一方面占用空间较大,工作模块较多的情况下,所需电缆也较多,对空间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连接过程较为繁琐,而且随着插接位置的增多,也会带来接触不良等故障率的升高,为设备的日常维护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电连接组件,便于工作模块和机箱连接器的连接,可以减少连接系统的占用空间和工作模块与机箱之间需要连接的连接部位,从而简化工作模块与机箱设备的连接过程及结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器,包括模块连接器和设置在模块连接器上的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和工作模块固定连接。
[0007]作为一种选择,所述支撑部设有用于安装模块连接器的连接孔,围绕连接孔设有止挡面,用于和模块连接器上的台阶面接触配合,对模块连接器轴向限位。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的孔壁至少设有一处限位面,以限制模块连接器在连接孔中转动。
[0009]再进一步的,所述模块连接器的出线端设置有外壳体,外壳体与工作模块固定连接,用于保护模块连接器和工作模块之间的导线。
[0010]作为另一种选择,所述支撑部为设置在模块连接器出线端的外壳体,外壳体与工作模块固定连接,用于保护模块连接器和工作模块之间的导线。
[0011]在上述两种支撑部形式中,所述外壳体上设有灌封孔,以通过灌封孔向外壳体内灌注防护物体。
[00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由分体结构组合而成。
[0013]所述支撑部上与工作模块相接触的固定面位于模块连接器插接端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并且所述固定面与插接端的插接方向平行或形成夹角。
[0014]支撑部所述固定面的垂线与模块连接器的插接端的插接方向垂直。
[0015]所述支撑部上设有加强筋。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模块连接器和工作模块,所述模块连接器固定在所述工作模块的安装面上,所述模块连接器的出线端与工作模块通过导线连接,所述
模块连接器插接端的插接方向和工作模块的安装面平行或形成夹角,以使所述模块连接器的插接端在与机箱面板上的机箱连接器插接后,模块连接器位于机箱面板和工作模块安装面所形成的夹角空间内。
[0017]所述模块连接器通过支撑部与工作模块连接,支撑部上至少有一个支撑面与模块连接器接触、有另一个支撑面与工作模块接触。
[0018]作为一种选择,所述支撑部为支架,支架的一个支撑面与工作模块固接,另一支撑面设有连接孔,用于和模块连接器的出线端配合连接。
[001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的孔壁至少设有一处限位面,以限制模块连接器在连接孔中转动;连接孔的外周设置止挡面,与模块连接器上的台阶面接触配合,对模块连接器轴向限位。
[0020]所述模块连接器的出线端连接有容纳所述导线的外壳体,外壳体一端与模块连接器的出线端连接,另一端与工作模块连接。
[0021]所述的外壳体作为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种结构形式,或者,所述外壳体设置在以所述支架为支撑部的模块连接器上。
[0022]所述外壳体由分体结构组合而成,且外壳体上设有灌封孔,以向外壳体内灌注防护物体。
[0023]所述工作模块安装面的垂线与模块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垂直。
[0024]所述模块连接器出线端还设有环绕导线连接点的保护壳,保护壳内灌装绝缘防护材料。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一种连接器,其中的模块连接器通过支撑部与工作模块连接,工作模块上的导线可以直接与模块连接器的出线端连接,使用时可以将模块连接器直接与RRU机箱上的机箱连接器对插,即可实现与现有技术相同的传输电流和信号的功能,这样就减少了工作模块和RRU机箱之间的连接部位,降低了故障率,由于无需使用现有技术中过长的线缆,还可以缩小了连接系统的占用空间。
[0026]2、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一种连接器中,支撑部上与工作模块相接触的固定端位于模块连接器插接端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并且所述固定端的端面与插接端的插接方向平行或形成夹角,这样在模块连接器和机箱连接器对接后,可以使得工作模块的安装面和机箱面板形成一个夹角空间,模块连接器位于该夹角空间内,缩短整个连接器系统在插接方向的长度,节省了该方向的空间,又充分利用了模块连接器轴向一侧的空间,使得工作模块、模块连接器和RRU机箱之间更加的紧凑,提高了机箱的空间利用率。
[0027]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连接组件,在实现以上技术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将工作模块与模块连接器集成在一起,进一步的简化工作模块与机箱连接器的连接过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现有技术中工作模块通过电缆组件和RRU机箱连接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器在实施例1中的侧视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器在实施例1中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器在实施例1中的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器在实施例2中的侧视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3中的三维视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3中的侧视图。
[0035]图9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3中模块连接器与工作模块的导线布置示意图。
[0036]图10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3中的后部三维视图。
[0037]图1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3中出线端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3中与RUU机箱准备连接时的示意图。
[0039]图1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4中的侧视图。
[0040]图1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电连接组件在实施例6中的安装示意图。
[0041]图中标记:1、电缆,2、连接器Ⅰ,3、连接器Ⅱ,4、连接器Ⅲ,5、RRU机箱,6、工作模块,7、连接器Ⅳ,8、模块连接器,9、支架,10、外壳体,11、螺钉,12、导线,13、灌封孔,14、加强筋,15、连接孔,16、限位面,17、左壳体,18、右壳体,19、导线连接点,20、保护壳,21、连接螺帽, 22、RRU机箱面板,23、机箱连接器,24、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块连接器(8)和设置在模块连接器(8)上的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和工作模块(6)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有用于安装模块连接器(8)的连接孔(15),围绕连接孔(15)设有止挡面,用于和模块连接器(8)上的台阶面接触配合,对模块连接器(8)轴向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15)的孔壁至少设有一处限位面(16),以限制模块连接器(8)在连接孔(15)中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连接器(8)的出线端设置有外壳体(10),外壳体(10)与工作模块(6)固定连接,用于保护模块连接器(8)和工作模块(6)之间的导线(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设置在模块连接器(8)出线端的外壳体(10),外壳体(10)与工作模块(6)固定连接,用于保护模块连接器(8)和工作模块(6)之间的导线(12)。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上设有灌封孔(13),以通过灌封孔(13)向外壳体(10)内灌注防护物体。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由分体结构组合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上与工作模块(6)相接触的固定面位于模块连接器(8)插接端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并且所述固定面与插接端的插接方向平行或形成夹角。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支撑部上所述固定面的垂线与模块连接器(8)的插接端的插接方向垂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上设有加强筋(14)。11.一种电连接组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竣浩柳先波刘向阳习冰寒李卫可姚琦武学顺徐耕王恒田旭闫丰献许蔚张志中魏亚伟杜帅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