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382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插座组件(12),包括具有端头接口端(30)和板卡接受端(32)的主壳体(44),其中端头接口端构造成与端头装置相配合,板卡接受端构造成接受电路卡。电触点(49,50,51)设置在主壳体中,上接地屏蔽件(45)覆盖主壳体的顶面,下接地屏蔽件(47)覆盖主壳体的底面。电触点排列成三个并列排。所述电触点中的两排(49,51)构造成接触电路卡的一表面,另一排所述电触点(53)构造成接触电路卡的相对表面,下接地屏蔽件具有构造成和电路卡上的接地垫片接触的接地引脚(8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与PC卡一起使用的卡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各种电子系统,如计算机,包括一大群安装在诸如子板和母板的印刷电路板上的元器件,这些元器件互相连接以在整个系统传送信号和电力。电路板之间信号和电力的传送需要电路板之间的电气互连。个人计算机卡(PC卡)可与不同的计算机(包括膝上型计算机)一起使用以为升级计算机而提供灵活性和互换性。典型的,PC卡给计算机提供附加功能,如增加处理速率,加密等。此外,PC卡可滑动,因此使得用户容易通过简单的更换为新的PC卡而升级计算机。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的需要计算机系统内的有额外的动力和信号容量。当前,传统的PC卡不能为某些高技术和精确应用提供足够的信号和电力容量。即,对这些应用来说,PC卡内的信号和电力触点的数量是不够的。在未来,对电力和信号容量的需要将继续增加。另外,系统内增加的电力和信号需求增加了系统内静电放电,电磁干扰及其它这类现象的潜在发生。连接PC卡到电路板(或类似物)上的典型的电连接器将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阻止这些现象。因此,存在这样的需求--连接器可以容纳更多触点,从而使得在电路板和PC卡之间可以传输更大的信号和电力。还有一个需求就是—连接器可以减小静电放电、干扰等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插座组件,包括具有端头接口端和板卡接受端的主壳体,端头接口端与端头装置进行配合,板卡接受端接受一电路卡。电触点设置在主壳体中,一上接地屏蔽件覆盖主壳体的顶面,一下接地屏蔽件覆盖主壳体的底面。电触点设置成三个并列排。所述电触点中的两排设置成接触电路卡-->的一个表面,另一排接触电路卡的另一表面,并且下接地屏蔽件有接触电路卡上接地垫片的地脚。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处于连接之前的PC卡连接器的后部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处于连接之前的PC卡连接器的前部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完全安装的PC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插座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完全安装的图4的插座组件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插座组件的底部立体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保持PC卡的插座组件的顶部立体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直角端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直线端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9的端头装置的顶部立体图;图11是图9的端头装置的底部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PC卡连接器10包括插座组件12,该插座组件12构造成与一端头装置14配合,端头装置14安装在一母板或印刷电路板16上。该端头装置14包括插座接口端18,该插座接口端18包括接受和保持该插座组件12的腔体20。该腔体20由侧壁26,上壁22以及下搁板24封闭。下搁板24包括接受接地触点25的槽。上壁22包括弯进腔体20中的接地接头23。该接地接头23和接地触点25啮合插座组件12上的接地表面。电气管脚27在腔体20内向外延伸并构造成与插座组件12配合。侧壁26包括在其中形成的导引通道28,其可滑动的接受和保持插座组件12。该导引通道28具有在其上形成的突起29,其和在插座组件12上的侧面导引梁34内形成的对应通道相啮合。插座组件12包括端头接口端30和卡接受端32。该插座组件12以箭头A的方向插入到端头装置14中,这样使得端头接口端30连接到端头装置14-->的腔体20中。在插座组件12插入到腔体20的过程中,插座组件12的侧面导引梁34由端头装置14的导引通道28滑动的接受。卡接受端32包括从与子板或PC卡38电连接的地方延伸的触点引脚36。图2示出了处于连接前的连接器10的前视图,从而更好的示出在插座组件12的端头接口端30内形成的腔体40和42。腔体40和42包括传送数据信号或电力的触点,管脚或轨迹。腔体40可构造成接受端头装置14的对应电力触点管脚,同时腔体42可构造成接受端头装置14的对应信号触点管脚。可选择的,腔体40或42可接受电力或信号触点管脚。腔体40设置成跨越端头接口端30的一排。腔体42排列成两排,这两排都与导电腔体40的排平行。腔体40可构造成接受端头连接器14内的第一组管脚,同时腔体42可构造成接受端头连接器14内的第二组管脚。因此,如图2所示,腔体40和42的三个平行排可设置在端头接口端30上。图3示出了在箭头A方向上完全配合到端头装置14的插座组件12的视图。电力和信号可通过连接器10在印刷电路板16和PC卡38之间通过。图4示出了插座组件12的分解立体图。插座组件12包括主壳体44,上接地屏蔽件45,下接地屏蔽件47以及成排的触点49,51和53。主壳体44包括前表面46(在端头接口端30上),顶面48,底面50,触点接受表面52(靠近卡接受端32)和侧壁54。侧壁54包括上部56和侧面导引梁34,其都位于上部56之下。侧面导引梁34从侧壁54向外突出。狭槽58在上部56和侧面导引梁34之间形成。侧面导引梁34包括通道60,其构造成与端头装置14的导引通道28(图1所示)内的对应突起29配合的。腔体40和42从前表面46延伸到触点接受表面52,并接受和保持对应的触点49,51和53。每个触点49包括与保持端62一体形成的触点引脚36。保持端62安放在对应腔体40内,并构造成与端头装置14的信号或电力触点管脚配合。类似的,每个触点51和53分别包括触点引脚64和65,其分别与保持端66和67一体形成的。保持端66和67容纳在对应腔体42内,并构造成与端头装置14的信号或电力触点管脚配合。上接地屏蔽件45包括与安装固定件70一体形成的屏蔽条68,该安装固定件70位于屏蔽条68的相对纵向端。屏蔽条68包括接地卡紧件69,在其上靠近安装固定件70的地方刻出凹槽。可选的,更多或更少的接地卡紧件69可在屏蔽条68上的任何地方形成。每个安放固定件70包括与屏蔽条68-->的平面正交垂直的壁72以及与壁72一体形成的接头74。每个接头74向下弯回并与屏蔽条68平行。图5示出了插座组件12的视图。上接地屏蔽件45安装在主壳体44的顶面48上。该屏蔽条68覆盖了顶面48,同时壁72覆盖了上部56。将接头74接受并保持在狭槽58内,从而将上接地屏蔽件45固定到主壳体44上。上接地屏蔽件45可咬住、锁定或其它方式可滑动的固定到主壳体44上。如图5所示,插座组件12的卡接受端32包括触点插座75,从该触点插座75触点引脚36向外延伸。上接地屏蔽件44也包括从屏蔽条68向外并向下延伸的接地卡紧件69。该卡紧件69位于外触点插座75′内并啮合外触点49′,从而将屏蔽条68电连接到外触点49′上。当PC卡38插入到卡接受端32中时,外触点49′连接PC卡38上的接地轨迹或垫片。再次参考图4,下接地屏蔽件47包括与吊钩80一体形成的屏蔽条78,吊钩80位于屏蔽条78的任何一端上。每个吊钩80包括竖直件84,其从屏蔽条78向上延伸使得竖直件84与屏蔽条78的平面正交垂直。梁86从竖直件84向主壳体44的端头接口端30向外延伸。在梁86的尖端形成倒刺。吊钩80构造成被接受并保持在主壳体44内的对应接地屏蔽件固定插座(未示出)内。下接地屏蔽件47也包括从靠近卡接受端32向外延伸的接地引脚82。可替换的,下接地屏蔽件4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座组件,包括:具有端头接口端和板卡接受端的主壳体,设置在所述主壳体中的电触点,覆盖所述主壳体的顶面的上接地屏蔽件,以及覆盖所述主壳体的底面的下接地屏蔽件,其中端头接口端构造成与端头装置进行配合,板卡接受端构造成接受电路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触点设置成三个并列排,其中所述电触点的所述排的两排构造成接触电路卡的一个表面,所述电触点的另一排构造成接触电路卡的对表面,并且所述下接地屏蔽件具有构造成和电路卡上的接地垫片接触的接地引脚。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3-6-30 10/610,1311.一种插座组件,包括:具有端头接口端和板卡接受端的主壳体,设置在所述主壳体中的电触点,覆盖所述主壳体的顶面的上接地屏蔽件,以及覆盖所述主壳体的底面的下接地屏蔽件,其中端头接口端构造成与端头装置进行配合,板卡接受端构造成接受电路卡,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布赖恩P科斯特洛贾斯廷S麦克莱伦朱永年
申请(专利权)人:蒂科电子公司蒂科电子制造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