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848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底盘、导航模块和补给桩,导航模块用于引导底盘驱动机器人主体移动到靠近该补给桩的位置处。还包括进水口、水箱、位姿调整模块、通讯模块及供水模块。水箱设置在该机器人主体内,进水口设置在机器人主体的上表面且与水箱连接。供水模块设置在补给桩上,供水模块包括出水口。位姿调整模块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其能与底盘通讯连接以调整机器人主体的位置,使进水口与出水口相互对准。上述机器人结构的设计,实现了机器人主体能构建作用空间并在其中移动,同时,当机器人主体缺少水能量时,机器人主体还能自动寻找补给桩进行补给,实现全自动,为人们的日常使用提供便利。为人们的日常使用提供便利。为人们的日常使用提供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为提高生产力,方便生活的各类型机器人也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普及。但现有机器人一般都需要经过人工进行辅助,尤其缺乏具有自动定位,自动寻找补给桩,自动控制补给桩补充水或者能量的全自动机器人。特别是对于需要自动加水的机器人,如果能实现用水龙头直接加水,则会简化结构从而将补给桩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实现根据环境自动构建空间环境,并能根据自身能量不足,自动寻找补给桩进行补充能量。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底盘、导航模块和补给桩,所述导航模块用于引导所述底盘驱动机器人主体移动到靠近该补给桩的位置处。还包括进水口、水箱、位姿调整模块、通讯模块及供水模块。
[0006]所述水箱设置在该机器人主体内,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上表面且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供水模块设置在所述补给桩上,所述供水模块包括出水口。
[0007]所述位姿调整模块包括发射器及接收器,所述发射器及接收器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底盘及所述补给桩上,所述位姿调整模块与所述底盘通讯连接以调整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位置,使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相互对准。
[0008]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位姿调整模块及供水模块通讯连接,所述通讯模块控制所述供水模块向所述进水口供水。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机器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0]机器人包括有能自动寻路的底盘,还包括有靠近补给桩进行补水的机器人主体及水箱,同时在补给桩与底盘、机器人主体之间设置有位姿调整模块、通讯模块和供水模块。通过该位姿调整模块,可以使机器人主体在接近该补给桩时,将该机器人主体上的进水口移动调整到与该出水口相互对准的位置。这样,该出水口在与该进水口之间存在间隔空间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顺利进行加水,实现了机器人主体能自动寻路靠近补给桩,并进行自动的加水动作。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机器人主体与补给桩的配合立体图。
[0013]图2是图1所示机器人主体与补给桩的配合侧视图。
[0014]图3是图1所示机器人主体的示意图。
[0015]图4是图1中补给桩的爆炸图。
[0016]图5是图1中补给桩的中心板信号控制示意图。
[0017]图6是图5中补给桩上第一发射器与第二发射器的信号区域示意图。
[0018]图7是图1所示机器人主体与补给桩中到位结构的立体图。
[0019]图8是图1所示补给桩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0020]图9是图8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1]图10是图9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22]图11是图1中水箱主体的示意图。
[0023]图12是图1所示机器人主体与补给桩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0024]图中:100

机器人主体;101

激光雷达;102

轮子;103

万向轮;104

底盘;110

接收器;111

第一接收器;112

第二接收器;120

水箱;121

上水位传感器;122

下水位传感器;123

进水口;124

导水结构;130

启闭水发射器;140

第一充电电极片;200

补给桩;201

壳体;210

发射器;211

第一发射器;212

第二发射器;220

出水管;230

启闭水接收器;240

第二充电电极片;250

出水开关;300

到位结构;310

活动件;311

插入件;320

固定件;321

导柱;322

限制件;330

光栅;331

信号发射器;332

信号接收器;340

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参考说明书附图,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100、底盘104、导航模块和补给桩200,该导航模块用于引导该底盘104驱动机器人主体100移动到靠近该补给桩200的位置处。
[0027]本机器人还包括进水口123、水箱120、位姿调整模块、通讯模块及供水模块,该水箱120设置在该机器人主体100内,该进水口123设置在机器人主体100的上表面且与该水箱120连接。
[0028]供水模块设置在补给桩200上,且供水模块包括出水口,该出水口通过一出水管220实现导流出水。
[0029]位姿调整模块包括发射器210及接收器110,该发射器210及接收器110分别固定设置在底盘104及补给桩200上,且位姿调整模块与底盘104通讯连接以调整机器人主体100的位置,使机器人主体上的进水口123能与补给桩200上的出水口相互对准。
[0030]在本申请中,通讯模块与位姿调整模块及供水模块通讯连接,通讯模块控制供水模块向进水口123供水。通过该位姿调整模块,可以使机器人主体100在接近该补给桩200时,将该机器人主体100上的进水口123移动调整到与该出水口相互对准的位置。这样,该出水口在与该进水口123之间存在间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顺利进行加水。由于不需要设置直
接插入机器人主体100内的水管,所以,该补给桩200的结构和尺寸可以做的很简单,体积可以做的很小。
[0031]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发射器210采用红外发射器,接收器110采用红外接收器。
[0032]更为具体的,发射器210包括第一发射器211及第二发射器212,接收器110包括第一接收器111及第二接收器112,第一发射器111及第二发射器112相互间隔设置,当第一发射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底盘、导航模块和补给桩,所述导航模块用于引导所述底盘驱动机器人主体移动到靠近所述补给桩的位置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口、水箱、位姿调整模块、通讯模块及供水模块;所述水箱设置在该机器人主体内,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上表面且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供水模块设置在所述补给桩上,所述供水模块包括出水口;所述位姿调整模块包括发射器及接收器,所述发射器及接收器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底盘及所述补给桩上,所述位姿调整模块与所述底盘通讯连接以调整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位置,使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相互对准;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位姿调整模块及供水模块通讯连接,所述通讯模块控制所述供水模块向所述进水口供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包括第一发射器及第二发射器,所述接收器包括第一接收器及第二接收器,所述第一发射器及第二发射器相互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一发射器与第二发射器均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收器及第二接收器对准时,所述位姿调整模块判断位姿调整到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器及第二发射器均设置在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侧壁上,所述底盘包括旋转机构及移动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转动带动所述机器人主体转动可使所述第一发射器对准所述第一接收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所述机器人主体可使所述第二发射器对准所述第二接收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旋转机构的最小转动角度为α,所述机器人主体的最大宽度为w,所述进水口的入口的最小宽度为W,则W>2
×
α
×
w。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器人主体上的启闭水发射器及设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龙马学思李家锐杨伟聪陈建福于昭琦
申请(专利权)人:奥佳华智能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