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DC
‑
DC转换器和轨道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转换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DC
‑
DC转换器和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DC
‑
DC转换器是地铁列车辅助电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将输入的直流电压变换为可变的直流电压,DC
‑
DC转换器是一种电压变换装置,其主要用途为在整车电气构架下的不同车载供电系统中实现电压变换和匹配。
[0003]现有技术中,DC
‑
DC转换器往往通过多个螺栓直接安装在车上,在对DC
‑
DC转换器进行安装与拆卸时过程繁琐,大大增加了拆装时间,不利于快速的拆装,浪费时间。同时,现有技术中,在使用DC
‑
DC转换器时,往往使连接头直接插入接口处,但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出现震动的情况,容易导致连接头脱落,从而导致DC
‑
DC转换器不能正常使用,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
[0004]因此,亟需一种结构,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DC
‑ >DC转换器拆装困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换器,包括转换器本体和底板,所述转换器本体位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具有突出所述转换器本体的边缘的第一部分;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两个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固定件和限位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可滑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限位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将所述第一部分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不接触所述第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压板,所述固定件包括螺纹杆和螺母,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螺母位于所述压板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螺母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螺纹杆的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限位件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本体还包括:第一壳体;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连接;散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底面;除尘结构,位于所述电路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底面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具有散热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电路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顶面的一侧;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底面;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水平部和倾斜部,所述水平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水平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倾斜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倾斜部的第二端与所述风机的第一端连接;固定架,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底面,所述风机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DC
‑
DC转换器还包括:驱动结构,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壁上,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所述散热结构以及所述除尘结构运行。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底面;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顶面;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转动杆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C
‑
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接触的侧壁上具有开口,所述除尘结构包括: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固
定杆位于所述电路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底面的一侧;除尘器,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杆上;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开口相对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往复丝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往复丝杆带动所述除尘器做往复运动;第二齿轮,与所述往复丝杆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文才,田庆,张会青,韩庆军,张豪,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