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383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其结构包括耐磨层、蒸发层、支撑层、抗菌层、亲肤层、导湿纤维,所述支撑层的上端设置蒸发层,所述蒸发层的上方设置耐磨层,所述耐磨层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蒸发层固定,所述支撑层的下方设置抗菌层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支撑层连接,所述抗菌层所述抗菌层的下方设置亲肤层,同时,外层设置蒸发层,导湿纤维的末端的簇状结构直接连接至蒸发层,有效的提高了水汽的传导和蒸发效率,穿过支撑层的导湿纤维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汽被支撑层吸收的情况;设置抗菌层,可以有效的避免细菌的产生和体味的产生,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

技术介绍

[0002]当前,中国专利号:CN201820573027.3公开了一种复合导湿面料,包括基层、棉纤维层和速干层,基层的顶部设有棉纤维层,棉纤维层的顶部设有速干层。本技术整体由棉纤维层以及Coolplus吸湿排汗纤维构成的速干层和竹纤维构成的基层构成,由于竹纤维独特具有的多孔结构具有吸湿和放湿性强、柔软弹性好以及具有保温的特点,使得该面料的舒适度得到极大的提高,配合设置的棉纤维层使得该复合导湿面料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且由于棉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保暖效果,再配合由Coolplus吸湿排汗纤维构成的速干层,使得该复合导湿面料在具备良好导湿功能的同时还具备了良好的保暖效果以及除异味和抑菌的效果。但是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采用竹纤维进行导湿,导湿效果一般,耐磨性比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其解决采用竹纤维进行导湿,导湿效果一般,耐磨性比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其结构包括耐磨层、蒸发层、支撑层、抗菌层、亲肤层、导湿纤维,所述支撑层的上端设置蒸发层,所述蒸发层的上方设置耐磨层,所述耐磨层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蒸发层固定,所述支撑层的下方设置抗菌层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支撑层连接,所述抗菌层所述抗菌层的下方设置亲肤层,所述亲肤层为单层的纯棉结构,所述导湿纤维设于蒸发层、支撑层、抗菌层、亲肤层上,所述导湿纤维的下端连接至亲肤层的内部,所述导湿纤维的上端连接至蒸发层的内部,所述导湿纤维设置至少1.2倍的长度冗余。
[0005]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层为硬度较大的防磨面料单层经纬纺织结构,其厚度为0.1mm。
[0006]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层的每两根经线或者纬线之间的间距为1

3mm。
[0007]进一步的,所述导湿纤维包括亲肤层连接端、导湿条、附属导湿条、毛细导湿纤维,所述导湿条的下端设置亲肤层连接端,所述亲肤层连接端混纺至亲肤层的内部,所述导湿条的中部约一半的位置处与附属导湿条连接,所述导湿条、附属导湿条的上端均连接至蒸发层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湿条、附属导湿条的位于蒸发层内部的一段均与多根的毛细导湿纤维连接,每根毛细导湿纤维均与蒸发层的纤维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抗菌层为银质的金属丝经纬纺织结构,所述抗菌层通过粘接与支撑层连接或者通过部分混纺于支撑层上的方式与支撑层固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抗菌层的经线和纬线每两条平行的金属丝线之间的间隔为5

10mm。
[0011]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通过设置导湿纤维改进了采用竹纤维进行导湿,导湿效果一般,耐磨性比较差的情况,通过设置簇状的导湿纤维,提高了单向导湿的效果,汗水湿气从内层向外层快速传导,提高了皮肤侧的干爽程度,同时,外层设置蒸发层,导湿纤维的末端的簇状结构直接连接至蒸发层,有效的提高了水汽的传导和蒸发效率,穿过支撑层的导湿纤维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汽被支撑层吸收的情况;进一步的,设置耐磨层,可以有效的保护衣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或者清洗过程中不受或者减少受到的损伤,从而保持导湿效果稳定;进一步的,设置抗菌层,可以有效的避免细菌的产生和体味的产生,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耐磨层;2、蒸发层;3、支撑层;4、抗菌层;5、亲肤层;6、导湿纤维;61、亲肤层连接端;62、导湿条;63、附属导湿条;64、毛细导湿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14]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5]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其结构包括耐磨层1、蒸发层2、支撑层3、抗菌层4、亲肤层5、导湿纤维6,所述支撑层3的上端设置蒸发层2,所述蒸发层2的上方设置耐磨层1,所述耐磨层1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蒸发层2固定,所述支撑层3的下方设置抗菌层4,抗菌层4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支撑层3连接,所述抗菌层4所述抗菌层4的下方设置亲肤层5,所述亲肤层5为单层的纯棉结构,所述导湿纤维6设于蒸发层2、支撑层3、抗菌层4、亲肤层5上,所述导湿纤维6的下端连接至亲肤层5的内部,所述导湿纤维6的上端连接至蒸发层2的内部,所述导湿纤维6设置1.2倍的长度冗余。
[0016]所述耐磨层1为硬度较大的防磨面料单层经纬纺织结构,其厚度为0.1mm。
[0017]所述耐磨层1的每两根经线或者纬线之间的间距为2mm。
[0018]所述导湿纤维6包括亲肤层连接端61、导湿条62、附属导湿条63、毛细导湿纤维64,所述导湿条62的下端设置亲肤层连接端61,所述亲肤层连接端61混纺至亲肤层5的内部,所述导湿条62的中部约一半的位置处与附属导湿条63连接,所述导湿条62、附属导湿条63的上端均连接至蒸发层2上。
[0019]所述导湿条62、附属导湿条63的位于蒸发层2内部的一段均与多根的毛细导湿纤维64连接,每根毛细导湿纤维64均与蒸发层2的纤维连接。
[0020]所述抗菌层4为银质的金属丝经纬纺织结构,所述抗菌层4通过粘接与支撑层3连接或者通过部分混纺于支撑层3上的方式与支撑层3固定。
[0021]本实施例中,出于控制成本考虑,所述抗菌层4的经线和纬线每两条平行的金属丝线之间的间隔为5mm。
[0022]通过设置簇状的导湿纤维6,提高了单向导湿的效果,汗水湿气从内层向外层快速传导,提高了皮肤侧的干爽程度,同时,外层设置蒸发层2,导湿纤维6的末端的簇状结构直接连接至蒸发层2,有效的提高了水汽的传导和蒸发效率,穿过支撑层3的导湿纤维6比较
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汽被支撑层3吸收的情况;进一步的,设置耐磨层1,可以有效的保护衣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或者清洗过程中不受或者减少受到的损伤,从而保持导湿效果稳定;进一步的,设置抗菌层4,可以有效的避免细菌的产生和体味的产生,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0023]本实施例中所说的导湿纤维6可以为涤纶纤维或者其他相同结构或者可以起到相同作痛的人造纤维。
[00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耐磨层、蒸发层、支撑层、抗菌层、亲肤层、导湿纤维,所述支撑层的上端设置蒸发层,所述蒸发层的上方设置耐磨层,所述耐磨层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蒸发层固定,所述支撑层的下方设置抗菌层通过部分混纺或者粘合的结构与支撑层连接,所述抗菌层所述抗菌层的下方设置亲肤层,所述亲肤层为单层的纯棉结构,所述导湿纤维设于蒸发层、支撑层、抗菌层、亲肤层上,所述导湿纤维的下端连接至亲肤层的内部,所述导湿纤维的上端连接至蒸发层的内部,所述导湿纤维设置至少1.2倍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春林王忠施志雄施毅然施馨馨
申请(专利权)人:花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