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8967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止从电路板以及显示装置脱离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固定部,固定至电路板的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突起,从固定部延伸。连接器被插入到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通孔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和具有该连接器的显示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能够防止从印刷电路板脱离的连接器,以及具有该连接器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LCD”)装置通过施加电场来控制通过液晶层的透光率,从而显示图像。液晶层中的液晶具有介电各向异性。液晶层通常是LCD面板的一部分,在LCD面板中的液晶元件呈矩阵排列。驱动电路基于接收的图像数据信号来驱动LCD面板。LCD面板中的液晶单元的阵列通过响应于像素信号控制透光率来显示图像。驱动电路包括栅极驱动器,用于驱动LCD面板的栅极线;数据驱动器,用于驱动LCD面板的数据线;定时控制器,用于控制栅极驱动器和数据驱动器的驱动定时;以及电源,用于将功率信号提供给LCD面板和驱动器。驱动电路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并且经由连接器连接至用于生成功率信号、像素电压信号、时钟信号等的外部系统。连接器通过焊接处理连接至PCB。通过在高温和高湿度条件下驱动LCD装置,连接器经过用于检测缺陷的老化试验。在老化试验之后执行安装的过程中,重复执行连接和拆卸连接器的操作。此时,由于在重复连接和拆卸的过程中施加很大的力,连接器有时会从PCB分离。图1示出了具有固定端子16的连接器10。固定端子16附着至PCB 2。当连接器10和PCB 2分离时,连接器10变松。虽然连接器10能够承受从顶部施加的向下压力,但是它不能承受从底部(例如,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向上施加的相同量的压力。因此,如果从连接器10的底部施加力,则连接器10从PCB 2分离并变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同传统连接器相比更不容易从PCB分离的连接器,以及具有该连接器的显示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至电路板的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包括被设计成固定至电路板的上表面的固定部。至少一个突起从固定部延伸,并配置成插入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通孔中。突起优选地通过在通孔侧壁上形成的焊料(solder)固定至电路板。固定部通过形成在电路板上表面的至少一个区域上的焊料固定至电路板。连接器可以包括连接至固定部的主体以及连接至主体的连接端子。连接器可以是内孔连接器或插入连接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用于形成视频图像的显示面板,用于驱动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电路板和连接器。电路板具有用于生成提供给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的多个信号发生器,以及形成在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通孔。连接器具有插入到通孔中的至少一个突起。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固定部,其从突起延伸并且固定至电路板的上表面;主体,连接至固定部;以及连接端子,连接至主体并连接至驱动电路。突起通过形成在通孔侧壁上的焊料固定至电路板。固定部可以通过形成在电路板上表面的至少一个区域上的焊料固定至电路板。电路板可以是其上安装有信号发生器的数据印刷电路板。可选地,电路板可以是其上安装有信号发生器的控制印刷电路板。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形成在控制印刷电路板和驱动电路之间的数据印刷电路板,用于将由信号发生器生成的驱动信号提供给驱动电路。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对附图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连接至PCB的传统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LCD装置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是连接至PCB的图2的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图4A、4B、和4C是示出图3中示出的连接器和PCB的接合区域的放大横截面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LCD装置的内孔连接器的透视图;图6A和6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和连接至电缆的连接器的接合过程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LCD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通过数据薄膜封装(tape carrier package,也称带载封装)连接至图7中示出的数据PCB的LCD面板的平面图;以及图9是示出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LCD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参考图2,插入连接器110具有主体112,设置有连接间隔(space)126;多个连接端子102,形成在连接间隔126内;以及支承件120,用于将连接器110固定至印刷电路板(PCB)(未示出)。主体112包括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形成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侧面,设置连接间隔126。连接至电缆的内孔连接器(未示出)的主体被插入到主体112的连接间隔126中。每个连接端子102均具有输入端子124和连接至输入端子124的输出端子122。输入端子124连接至与电缆连接的内孔连接器的连接端子。输出端子122连接至形成在PCB上的信号线。支承件120包括延伸件114,其从主体112延伸;固定部116,将被安装在PCB上;以及突起118,其被设计成插入到PCB上的通孔中。延伸件114的一部分沿着基本上平行于主体112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延伸件114的其它部分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突起118也沿着基本上垂直于主体112的上表面的第二方向延伸。固定部116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图3是连接至PCB的图2的连接器的横截面图;并且图4A、图4B、和图4C是示出在图3中示出的连接器和PCB的接合区域A的放大横截面图; 如图3、图4A、图4B、和图4C中所示,突起118被插入延伸穿过PCB 134的通孔132中。如图4A所示,突起118通过形成在通孔132的侧壁处的焊料130固定。此外,如图4B所示,为了增加插入连接器110的固定力,设计成多个突起118被插入到多个通孔132中。虽然图4B示出了两个突起118和两个通孔132,但是应该注意,这只是示例性的实施例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固定部116通过形成在PCB 134的上表面的焊料130固定。如图4A所示,固定部116的一部分连接至一处焊料130。如图4C所示,固定部116通过至少两处焊料130与PCB 134装配在一起,使得同图4A的固定部116相比,增加了与焊料130的接触面积。结果,可以增强连接器110的固定力。在此使用的“固定力”表示连接器110连接两个部分(即,固定部116和PCB 134)的牢固程度。可选地,焊料130还可以形成在PCB 134的背面。插入连接器110可以通过形成在PCB 134的侧面和上表面的焊料130固定至PCB 134。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插入连接器110,通过由突起118固定至PCB 134来承受施加到其上的压力。因此,即使将任何压力施加到插入连接器110的上部或下部中的任一个,同传统连接器的固定力相比,插入连接器110的固定力均可以增加。将在下面描述的表1显示了传统连接器和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110的比较结果。参考表1,传统插入连接器用12到13KgF(千克力)的力从PCB分离,而本专利技术的插入连接器110用17到18KgF的力从PCB 134分离。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同传统连接器相比,插入连接器110减小了其支承件从PCB 134分离的可能性。图5是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内孔连接器的透视图。参考图5,内孔连接器140具有主体104,设置有连接间隔106;多个连接端子108,形成在主体10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连接至电路板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固定部,固定至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突起,从所述固定部延伸,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突起被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通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镇浩金庆洙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