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876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结构,涉及背光技术领域,包括背板、扩散板和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扩散板叠加设置,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间隔设置以形成扩散空间,所述背板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光源,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之间设置有反光件,所述扩散板上与所述反光件正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扩散凹点,所述扩散凹点反射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至所述反光件上以改善相邻光源之间形成的暗影区;使用了本方案的结构,能够减少LED光源的数量,在结构上可以不使用透镜,减少传统需要设置散热装置的方式,使得企业的投入成本得以降低。得企业的投入成本得以降低。得企业的投入成本得以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背光
,具体为一种背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背光方式包括侧光式背光和直下式背光,其中直下式背光源技术的优点为高辉度、良好的出光视角、光利用效率高、结构简易化等。扩散片与LED光源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提高亮度均匀性,故直下式背光源也同时增加了模组的厚度、重量、耗电量,因此光源数量、发光亮度和功耗均大于侧光式背光。
[0003]随着电子产品对亮度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直下式背光增加亮度的方式有:
[0004]1.减小LED到玻璃(光学膜片)的距离,即缩短空腔的间距;
[0005]2.增加LED光源的数量;
[0006]虽然目前采用以上两种方式均有效,但是这两种增加亮度的方式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空腔间距减小将导致光效不易处理;LED光源数量增加,产品散热要求高,同时也会增加成本。
[0007]因此,目前减少LED光源数量同时满足亮度和光效已成为目前开发的主要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背光结构做进一步的结构化设计,使其能够达到在减少LED光源数量同时满足亮度和光效的要求。
[0009]本技术提出的具体方案如下:
[0010]一种背光结构,包括背板、扩散板和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扩散板叠加设置,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间隔设置以形成扩散空间,所述背板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光源,
[0011]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之间设置有反光件,所述扩散板上与所述反光件正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扩散凹点,所述扩散凹点反射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至所述反光件上以改善相邻光源之间形成的暗影区。
[0012]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凹点呈“∧”型或者呈“⌒”型结构。
[0013]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扩散凹点内还分布有大量的且不均匀的镭射点。
[0014]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凹点通过与所述扩散板一同注塑成型;所述镭射点通过激光镭射单独成型。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反光件包括凸台和贴设在所述凸台上的反射膜片,所述扩散凹点反射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线至所述反射膜上,所述反射膜再次将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扩散板上。
[0016]进一步的,所述凸台为正方锥台结构,所述凸台的上表面和四周的侧面均贴设有反射膜。
[0017]进一步的,所述凸台为弧形凸台,所述反射膜片贴设在所述凸台的外表面。
[0018]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片可由喷涂在所述凸台表面的反射材料替代。
[0019]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0020]1.通过采用本方案的结构之后,即使调整扩散空间的距离,也不会出现光效不易处理的问题,因为此时光源发出的光线始终能够被扩散板上的扩散凹点和背板上反光件进行反射,使得整体的光学效果达到较佳的状态。
[0021]2.使用了本方案的结构,能够减少LED光源的数量,在结构上可以不使用透镜,减少传统需要设置散热装置的方式,使得企业的投入成本得以降低。
[0022]3.本方案的组装相对容易,整体的厚度可以更薄的同时不影响光学效果,相比于传统的方案,本方案优势更加明显,可行性较高。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背光结构组成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背板的平面结构图。
[0025]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4为扩散板的平面结构图。
[0027]图5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其中:10背板、20扩散板、21扩散凹点、22镭射点、30光学膜片、40反光件、100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结构,通过对该背光结构的设计,使其能够达到在减少LED光源数量同时满足亮度和光效的要求。
[0031]具体的,参见图1

图2,这里描述的背光结构具体以直下式背光为准,其组成包括背板10、扩散板20和光学膜片30,背板10、扩散板20和光学膜片30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其中光学膜片30与扩散板20相叠加,扩散板20与背板10间隔设置以形成扩散空间。
[0032]可以理解为,扩散板20设置在背板10与光学膜片30之间,而扩散板20与背板10之间形成有扩散空间,光学膜片30叠设在扩散板20之上,并且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30设置有两块,即在扩散板20之上依次叠加了两块光学膜片30。
[0033]背板10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光源100,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定义这里的光源100为LED光源;光源100发射出来的光线经过扩散空间到扩散板20上,经过扩散板20的扩散使得光线穿过光学膜片30。
[0034]因为光源100的发射光线的方式为扩散式,即就容易造成每两个光源100之间就会形成暗影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缩短扩散空间的距离将势必造成光效不易处理的问题,因此,本方案中为了解决该类问题,特地对整体结构进行了微结构的调整。
[0035]具体的,每相邻的两个光源100之间设置有反光件40,同时在扩散板20上与反光件40正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扩散凹点21,这里的反光件40和扩散凹点21均具有反射光线的特点,在具体的工作时,光源100向着扩散板20的方向发射光线,其中一部分光线被扩散凹点21所接收,扩散凹点21反射光源100产生的光线至反光件40上,然后反光件40再次将光线进
行反射至扩散板20上。
[0036]可以理解为,反光件40将光线进行反射至扩散板20上时,此时的反光件40等同于一个虚拟的光源,即等同于反光件40产生光线发射至扩散板20上,而反光件40正好处于两个相邻的光源100之间,即反光件40处于传统的暗影区,但是因为扩散凹点21和反光件40的反射光线的作用,等同于在暗影区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光源100,这样在反光件40的多次反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改善相邻光源之间形成的暗影区,在不增加光源100的情况下提升整个直下式背光结构的亮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0037]本方案中,扩散凹点21呈“∧”型或者呈“⌒”型结构,设置这样开口向下的结构,有利于收集光源100发射出来的光线,并且对该光线进行汇聚反射。
[0038]可选的,参见图3

图4,在每个扩散凹点21内还分布有大量的且不均匀的镭射点22,通过设置镭射点22,可以满足不同的光效需求。
[0039]可选的,扩散凹点21通过与扩散板20一同注塑成型;而镭射点22通过激光镭射单独成型。
[0040]参见图1、图5,本方案同样对设置在背板10上的反光件40的结构做出了详细的设计,即反光件40包括凸台和贴设在凸台上的反射膜片,这里设置凸台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与光源100的同等高度;扩散凹点21反射光源100产生的光线至反射膜片上,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结构,包括背板(10)、扩散板(20)和光学膜片(30),所述光学膜片(30)与所述扩散板(20)叠加设置,所述扩散板(20)与所述背板(10)间隔设置以形成扩散空间,所述背板(10)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光源(100);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源(100)之间设置有反光件(40),所述扩散板(20)上与所述反光件(40)正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扩散凹点(21),所述扩散凹点(21)反射所述光源(100)产生的光线至所述反光件(40)上以改善相邻光源(100)之间形成的暗影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凹点(21)呈“∧”型或者呈“⌒”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扩散凹点(21)内还分布有大量的且不均匀的镭射点(22)。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利童雨舟王恒昌邓红飞
申请(专利权)人:哈船光电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