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污水处理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6817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体式污水处理罐,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该分体式污水处理罐,包括左罐体和右罐体;所述的左罐体的右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凹口;右罐体的左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凸台;密封凸台的直径小于密封凹口的内径;密封凸台的圆周面上安装有密封环;装配时左罐体的密封凹口与密封凸台插入连接;密封环与左罐体的端头密封连接;密封凸台的端面与密封凹口的底面贴合连接;密封凸台与密封凹口之间形成衔接环空。该分体式污水处理罐结构紧凑、设计巧妙,能够分体运输到施工现场后组装成型解决了现有污水处理罐存有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小的问题,特别适合污水处理使用的需要。使用的需要。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体式污水处理罐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分体式污水处理罐,属于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污水处理领域,人们常用污水处理罐,将污水以厌氧处理、耗氧处理和沉淀处理等方式处理净化后,将其外排。现有的污水处理罐如申请号为202110338573.5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玻璃钢一体化微动力生化处理系统,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污水处理的使用需求。但是现有的污水处理罐为一体式结构,由于运输过程中存有限高、限长等指标的限制,将污水处理罐的尺寸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满足运输的要求,如此必然导致现有的污水处理罐存有处理能力相对较小的缺陷。目前人们常常使用多罐衔接的方式来解决单罐污水处理能力相对较小的缺陷,但是使用多罐处理污水时,其一方面存有地面开挖面积大导致的装配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罐体均存有两端封头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由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污水处理罐,使其能够在满足运输的条件下,尽量的扩大单罐的处理容积,以达到解决现有污水处理单罐理能力相对较小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设计巧妙,以解决现有污水处理罐存有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小的问题的分体式污水处理罐。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分体式污水处理罐,包括左罐体和右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罐体的右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凹口;右罐体的左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凸台;密封凸台的直径小于密封凹口的内径;密封凸台的圆周面上安装有密封环;装配时左罐体的密封凹口与密封凸台插入连接;密封环与左罐体的端头密封连接;密封凸台的端面与密封凹口的底面贴合连接;密封凸台与密封凹口之间形成衔接环空;衔接环空两侧侧面的左罐体的圆周面上设置有注胶口;衔接环空顶端的左罐体的圆周面上设置有溢胶口;左罐体和右罐体通过衔接环空内填充的粘接树脂固定粘接在一起形成污水处理罐本体;所述的左罐体内通过间隔设置的间隔板A和间隔板B将左罐体的内部分隔成厌氧池、耗氧池A和耗氧池B;厌氧池内装有厌氧填料;耗氧池A和耗氧池B内分别装有耗氧填料;厌氧池和耗氧池A的上端之间相互连通;耗氧池A和耗氧池B的下端之间相互连通;厌氧池通过进水管与外界连通;所述右罐体内通过间隔板C将其分隔呈沉淀池和清水池;间隔板C上装有引导水管;沉淀池和清水池通过引导水管相互连通;所述的右罐体的密封凸台的端面上装有溢流导管;溢流导管穿过密封凹口上的导向孔后与耗氧池B连通;耗氧池B通过溢流导管与沉淀池连通。
[0006]所述的密封凸台的外圆周面上与密封凹口的内壁上分别均匀设置有多个玻璃纤维束。
[0007]所述的进水管呈“7”字型结构;进水管的上端穿过厌氧池的上部后与外界连通;进水管的下端延伸至厌氧池的下部。
[0008]所述的引导水管呈“7”字型结构;引导水管的上端穿过间隔板C后与沉淀池的上部连通;引导水管的下端延伸至清水池的下部。
[0009]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0]该分体式污水处理罐结构紧凑、设计巧妙,能够分体运输到施工现场后组装成型,由此达到了大大提高罐体体积,增强其污水处理能力的目的,进而解决了现有污水处理罐存有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小的问题,特别适合污水处理使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左罐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右罐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6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7为图4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左罐体;2、右罐体;3、密封凹口;4、密封凸台;5、密封环;6、衔接环空;7、溢胶口;8、间隔板A;9、间隔板B;10、厌氧池;11、耗氧池A;12、耗氧池B;13、厌氧填料;14、耗氧填料;15、进水管;16、间隔板C;17、沉淀池;18、清水池;19、引导水管;20、溢流导管;21、导向孔;22、玻璃纤维束;23、进出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该分体式污水处理罐,包括左罐体1和右罐体2(参见说明书附图1、2、3和4)。
[0020]左罐体1和右罐体2均由玻璃钢材料制得,如此以达到使该污水处理罐与玻璃钢材料具备同样的防腐能力,从而避免了工作时该污水处理罐轻易被污水腐蚀问题的发生。
[0021]左罐体1的右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凹口3(参见说明书附图3和6);右罐体2的左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凸台4(参见说明书附图4和7)。
[0022]密封凸台4的直径小于密封凹口3的内径;密封凸台4的圆周面上安装有密封环5(参见说明书附图4和7);装配时左罐体1的密封凹口3与密封凸台4插入连接;密封环5与左罐体1的端头密封连接;密封凸台4的端面与密封凹口3的底面贴合连接(参见说明书附图5)。
[0023]密封凸台4与密封凹口3之间形成衔接环空6(参见说明书附图5);
[0024]衔接环空6两侧侧面的左罐体1的圆周面上设置有注胶口(说明书附图未视);衔接环空6顶端的左罐体1的圆周面上设置有溢胶口7(参见说明书附图5和6)。
[0025]左罐体1和右罐体2通过衔接环空6内填充的粘接树脂固定粘接在一起形成污水处理罐本体。密封凸台4的外圆周面上与密封凹口3的内壁上分别均匀设置有多个玻璃纤维束22(参见说明书附图5、6和7)。如此设置玻璃纤维束22的目的在于:以使装配时,注入到衔接环空6内的粘接树脂能够与玻璃纤维束22粘接,固定后形成整体。如此即可达到增强左罐体1和右罐体2之间连接强度的目的。
[0026]左罐体1内通过间隔设置的间隔板A8和间隔板B9将左罐体1的内部分隔成厌氧池
10、耗氧池A11和耗氧池B12;厌氧池10内装有厌氧填料13;耗氧池A11和耗氧池B12内分别装有耗氧填料14;厌氧池10和耗氧池A11的上端之间相互连通;耗氧池A11和耗氧池B12的下端之间相互连通。
[0027]厌氧池10通过进水管15与外界连通(参见说明书附图1);进水管15呈“7”字型结构;进水管15的上端穿过厌氧池10的上部后与外界连通;进水管15的下端延伸至厌氧池10的下部。如此工作时,外界的污水即能够从底部进入到厌氧池10,从而使污水能够在厌氧池10中与厌氧填料13充分接触,进行厌氧处理。
[0028]右罐体2内通过间隔板C16将其分隔呈沉淀池17和清水池18;厌氧池10、耗氧池A11、耗氧池B12、沉淀池17和清水池18的顶部均设置有进出管口23(参见说明书附图1和2)。
[0029]间隔板C16上装有引导水管19(参见说明书附图1);引导水管19呈“7”字型结构;引导水管19的上端穿过间隔板C16后与沉淀池17的上部连通;引导水管19的下端延伸至清水池18的下部(参见说明书附图1)。工作时,沉淀池17中上部的上清液可通过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污水处理罐,包括左罐体(1)和右罐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罐体(1)的右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凹口(3);右罐体(2)的左端呈密封结构且设置有密封凸台(4);密封凸台(4)的直径小于密封凹口(3)的内径;密封凸台(4)的圆周面上安装有密封环(5);装配时左罐体(1)的密封凹口(3)与密封凸台(4)插入连接;密封环(5)与左罐体(1)的端头密封连接;密封凸台(4)的端面与密封凹口(3)的底面贴合连接;密封凸台(4)与密封凹口(3)之间形成衔接环空(6);衔接环空(6)两侧侧面的左罐体(1)的圆周面上设置有注胶口;衔接环空(6)顶端的左罐体(1)的圆周面上设置有溢胶口(7);左罐体(1)和右罐体(2)通过衔接环空(6)内填充的粘接树脂固定粘接在一起形成污水处理罐本体;所述的左罐体(1)内通过间隔设置的间隔板A(8)和间隔板B(9)将左罐体(1)的内部分隔成厌氧池(10)、耗氧池A(11)和耗氧池B(12);厌氧池(10)内装有厌氧填料(13);耗氧池A(11)和耗氧池B(12)内分别装有耗氧填料(14);厌氧池(10)和耗氧池A(11)的上端之间相互连通;耗氧池A(11)和耗氧池B(12)的下端之间相互连通;厌氧池(10)通过进水管(15)与外界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龙刚肖秀标晏信雄冯志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山叶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