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612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包括转轴,转轴置于搅拌筒内,转轴上设置由筋条,筋条沿转轴周面间隔且呈螺旋向布置,筋条周向和/或轴向相邻布置的筋条的螺旋角有差异,筋条的顶面上分布有顶面为球形的凸部。本申请中当面团向出料端输送时,间隔且旋向不同的筋条便会不停的打乱面团的运动方向,从而使得面团自身不停的剧烈变形,这样便能达到面团充分搅拌的目的,筋条之间用于容纳面团的空间是连续的,这样虽然面团本身剧烈形变但不会打断面团本身的结构,避免面团被打散失去弹性。球形结构不易淤积面团,即使产生淤积只需要利用转子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即可轻易完成清理,便于清洁减少设备磨损和细菌滋生。于清洁减少设备磨损和细菌滋生。于清洁减少设备磨损和细菌滋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设备
,特别是一种和面机。

技术介绍

[0002]在面条成型之前,需要先制作出经过充分揉捻的面团,揉捻面团的步骤通常包括手工揉捻、揉面机构揉捻等几种方式。
[0003]现有的揉面机构通常是设置单独的揉面机或者与面条成型机结合为一体,无论哪种方式其原理都是通过机械结构的转子在筒或桶内对面粉加水混合进行搅拌得到胶状体。实际上的手工揉面过程包括了面粉搅拌过程以及人手碾压过程,现有技术中的绝大部分揉面机仅实现面粉的不断搅拌缺少了面粉的碾压过程,或者其仅有的碾压过程是由后续的面条机的压辊将面团碾压成片状。导致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揉面机制作出的面条过于松软口感绵软,手工面条相较机械加工面条更加劲道。
[0004]中国专利CN110623019A公开了一种和面机,其方案包括搅拌桶和搅拌轴,其通过螺旋板的搅动带动面团,从而达到和面的目的。然而其同样只能对面团进行搅拌,而无法模拟人手的揉搓动作。同时其搅拌动作大部分情况仅仅是将面团沿螺旋板输送出去,面团的流动方向基本一致,这样面团内部无法完成充分的相对运动,面团自身实际上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形状,导致揉面效果差,若是要对面团进行充分搅拌则需要进行正反转动作。现有技术中还具有类似打蛋器的搅拌装置,其较高的转速极易打散面团结构,其揉面效果同样很差,面条缺乏弹性。获得具有弹性面团的正确做法是使面团内部充分相对运动,面团搅拌时伴随着运动方向的不停改变,同时对面团进行挤压,这样做出的面条才会足够筋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其能够充分有效对面团进行揉搓搅拌。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包括转轴,转轴置于搅拌筒内,转轴上设置由筋条,筋条沿转轴周面间隔且呈螺旋向布置,筋条周向和/或轴向相邻布置的筋条的螺旋角有差异,筋条的顶面上分布有顶面为球形的凸部。
[0007]本申请中当面团向出料端输送时,间隔且旋向不同的筋条便会不停的打乱面团的运动方向,从而使得面团自身不停的剧烈变形,这样便能达到面团充分搅拌的目的,筋条之间用于容纳面团的空间是连续的,这样虽然面团本身剧烈形变但不会打断面团本身的结构,避免面团被打散失去弹性。球形结构不易淤积面团,即使产生淤积只需要利用转子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即可轻易完成清理,便于清洁减少设备磨损和细菌滋生。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包括转轴10,转轴10置于搅拌筒内,转轴 10上设置由筋条20,筋条20沿转轴10周面间隔且呈螺旋向布置,筋条20 周向和/或轴向相邻布置的筋条20的螺旋角有差异,筋条20的顶面上分布有顶面为球形的凸部30。
[0012]本申请实质上是对初步混合后的面团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和面装置,搅拌筒的一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初步混合的面团从进料端进入搅拌筒内,当转轴10转动时在搅拌轴上突出的筋条便会对面团进行搅拌,螺旋向布置布置的筋条20便会沿螺旋向将面团输送向搅拌筒的出料端,在出料端可以设置绞刀将面团加工成面条,当面团向出料端输送时,间隔且旋向不同的筋条20便会不停的打乱面团的运动方向,从而使得面团自身不停的剧烈变形,这样便能达到面团充分搅拌的目的,筋条20之间用于容纳面团的空间是连续的,这样虽然面团本身剧烈形变但不会打断面团本身的结构,避免面团被打散失去弹性。筋条20的顶面与搅拌筒的内筒面共同构成了面团的挤压面,搅拌筒的内筒面模拟案板面,筋条20的顶面模拟人手表面,设置凸部30的目的是增强该处与面团的摩擦力使得临近内筒面的面团与临近筋条20顶面的面团产生平错开的相对位移,模拟手推面团的动作。在该处也可以设置十字刻痕提升摩擦力,然而该刻痕处极易淤积胶状体,即使利用转子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也难以将刻痕沟槽中的胶状体甩出。这样便会增加转子在圆筒中转动的阻力,加剧了转子刀片和圆筒的磨损,并且搅拌刀外端面上淤积的胶状体面团清洗难度较大,影响了面条的生产效率。因此本申请采用了顶面为球形的凸部30,球形结构不易淤积面团,即使产生淤积只需要利用转子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即可轻易完成清理,便于清洁减少设备磨损和细菌滋生。
[0013]筋条20的截面整体呈梯形,所述的凸部30均匀布置在筋条20顶面上,筋条20与转轴10的衔接处为圆弧或倒角过渡。也就是说筋条20为顶部小根部大的结构,由于转轴10的扭矩固定,则离转轴10轴芯越远处回转力越小,而筋条20的结构造成其顶部处与面团的阻力较小,根部处与面团的阻力较大,便能够对应各处的回转力,这样能够搅拌面团的电机扭矩要求便会较小,降低生成成本。筋条20与转轴10的衔接处结构同样是为了防止面团淤积造成的转子阻力增大,细菌滋生等问题。
[0014]所述的凸部30为球体的一半或小于一半的球体。这样球体便不会与筋条20的顶面之间形成死角淤积面团。
[0015]轴向和/或相邻的两筋条20整体成八字形。随着转轴的转动,相邻的两筋条20之间的面团体积并不会有太大变化,而由于相邻的两筋条20 八字形布置,这样面团便会在随着筋条20的转动空间被局部压缩或扩张,必然会对面条进行挤压,同时由于空间不足,该处的面团便会自行挤压流动至其他位置,而不是仅仅依靠转轴形成的扰动,以此进一步模拟人手的挤压动作。
[0016]构成的凸部30的球体的底部紧邻布置。避免产生死角淤积面团。
[0017]凸部30与搅拌筒的内表面临近且间隔布置。这样单次进入凸部30与搅拌筒的内表面之间的面团便会较薄,可以充分对面团进行揉搓,避免过厚的面团仅是表面得到揉搓其内部仍然是原有的结构。
[0018]在转子轴向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0球心位于同一条圆弧线上,该圆弧线的首尾连线为直线L。由于该圆弧线的曲率半径较大且弧长较短,因此圆弧线可以近似为连线l。也就是说其上的凸部30为规律的连续布置,连续的凸部30构成了揉搓面条的一条筋,避免错落布置的凸部30揉搓时打散面团结构。
[0019]在转子周向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0球心位于同一条圆弧线上,该圆弧线的首尾连线为连线l。同样是为了获得连续布置的由凸部构成筋状结构,这样不同方向的凸部30构成了交叉筋结构,加强摩擦力提升揉搓时面团自身的流动。
[0020]所述搅拌筒的一端为进面端、另一端为出面端,直线L与连线l靠近进面端的端点沿周向的运动方向V1与直线L及连线l的夹角均为钝角。这样凸部30形成的筋状结构便会将该处的面团向出面方向V2引导,将该处揉搓完成的面团引导出去以便靠近进面端的面团进入凸部30与搅拌筒的内表面之间继续揉搓。
[0021]所述直线L与连线l的夹角为α,30
°
<α<90
°
。避免两条直线成直角布置,若是采用直角式布置的两条直线,当其中一条直线引导面团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包括转轴(10),转轴(10)置于搅拌筒内,其特征在于:转轴(10)上设置由筋条(20),筋条(20)沿转轴(10)周面间隔且呈螺旋向布置,筋条(20)周向和/或轴向相邻布置的筋条(20)的螺旋角有差异,筋条(20)的顶面上分布有顶面为球形的凸部(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筋条(20)的截面整体呈梯形,所述的凸部(30)均匀布置在筋条(20)顶面上,筋条(20)与转轴(10)的衔接处为圆弧或倒角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部(30)为球体的一半或小于一半的球体。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轴向和/或相邻的两筋条(20)整体成八字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条机触点式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构成的凸部(30)的球体的底部紧邻布置。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常乐王晓杰李磊孙占伟朱银锋张建中张军锋张杰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