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填充用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6029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03
提供一种能使高压的氢气以更大流量流动的氢填充用软管(1)。具备增强层(3),该增强层(3)呈同轴状地层叠于内表面层(2)与外表面层(5)之间,该内表面层(2)与外表面层(5)呈同轴状地层叠,内表面层(2)由90℃时的干燥氢气的气体透过系数为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氢填充用软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氢填充用软管,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使高压的氢气以更大流量流动的氢填充用软管。

技术介绍

[0002]提出了各种对燃料电池汽车等填充氢气的软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对于氢填充用软管,不仅要求优异的耐氢气透过性,而且近年来希望在更短时间内将更大量的氢气从分配器供给至燃料电池汽车等。
[0003]若为了应对这样的希望而单纯地扩大软管内径,增加高压的氢气的流量,则软管的破坏压降低。因此,需要提高软管的耐压性能。对于将力可靠地传至邻接的层来提高耐压效率而言,以金属线材形成软管的增强层比以纤维形成软管的增强层更有利。此外,将增强层设为螺旋构造比设为叶片构造更有利于提高耐压性能。
[0004]另一方面,随着扩大软管内径,氢气的透过量增加,因此在由金属线材形成增强层的情况下,产生金属线材容易氢脆化的问题。因此,对于使高压的氢气以更大流量流动而言,存在改善软管构造的余地。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1940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高压的氢气以更大流量流动的氢填充用软管。
[001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氢填充用软管具备:内表面层和外表面层,该内表面层和外表面层呈同轴状地层叠;以及增强层,呈同轴状地层叠于所述内表面层与所述外表面层之间,对于所述氢填充用软管,所述内表面层由90℃时的干燥氢气的气体透过系数为1
×
10
‑8cc
·
cm/cm2·
sec.
·
cmHg以下的热塑性树脂形成,使用内压为70MPa以上,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内表面层形成的流路的直径为10mm以上25mm以下,所述增强层为4层以上8层以下,各个所述增强层为将金属线材螺旋状地卷缠形成的螺旋构造,在所述外表面层散布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穿刺孔。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流路的直径设为10mm以上25mm以下的大口径,能增大高压的氢气的流量。此外,将所述增强层设为4层以上8层以下,将各个所述增强层设为将金属线材螺旋状地卷缠形成的螺旋构造,由此,即使将软管流路设为大口径,也能保证可耐实用的充分的耐压性能。并且,通过在外表面层散布穿刺孔,由此使透过内表面层的氢气容易顺畅地流出至软管的外部,因此有利于抑制金属线材的氢脆化。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氢填充用软管的实施方式局部切开举例示出的侧视图。
[0015]图2是将图1的软管的局部放大并以横截面视角举例示出的说明图。
[0016]图3是将装备于设置于加氢站的分配器的软管举例示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基于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氢填充用软管进行说明。
[0018]在图1、图2中举例示出的本专利技术的氢填充用软管1(以下,称为软管1)的实施方式中,从内周侧依次呈同轴状地层叠有内表面层2、增强层3(3a、3b、3c、3d)、外表面层5。附图的单点划线CL表示软管轴心。
[0019]如图3举例示出的那样,该软管1在装备于设置于加氢站的分配器7的情况下,在软管1的两端铆接安装有软管金属件8。通过软管1从分配器7向车辆9、储藏罐等供给、填充低温(例如负40℃以上负20℃以下)且高压(例如70MPa以上87.5MPa以下)的氢气。即软管1的使用内压为70MPa以上。
[0020]圆筒状的流路2a由配置于软管1的最内周的内表面层2形成。高压的氢气h与内表面层2直接接触,因此内表面层2由90℃时的干燥氢气的气体透过系数为1
×
10
‑8cc
·
cm/cm2·
sec.
·
cmHg以下的热塑性树脂形成。该气体透过系数为依据JIS K7126测定的值。作为该热塑性树脂,能举例示出尼龙(尼龙6、尼龙66、尼龙11等)、氟树脂、聚缩醛、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等。
[0021]像这样,通过将氢气阻隔性良好的树脂用于内表面层2,能获得优异的耐氢气透过性。流路2a的直径(即软管1的内径)例如设定为10mm以上25mm以下,更优选为12mm以上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mm以上25mm以下的大口径。流路2a的直径越大,越有利于增加氢气h的流量,该直径越小,越有利于确保软管1的耐压性能(增大破坏压)。
[0022]对于抑制内表面层2的尺寸变化而言,优选的是使层厚变厚。另一方面,对于确保软管1的柔软性而言,优选的是使内表面层2的层厚变薄。因此,内表面层2的层厚例如设定为0.5mm以上2.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2.0mm以下。
[0023]增强层3由金属线材4形成,基于软管1所要求的耐压性能、弯曲性能等选择适当的材料、构造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层3为4层,但基于软管1所要求的性能,在4层以上8层以下的范围内进行设定。
[0024]各个增强层3为由金属线材4形成的螺旋构造。形成各个增强层3a、3b、3c、3d的金属线材4相对于软管轴心CL以规定的编织角度A1、A2、A3、A4呈螺旋状地卷缠。对于各个增强层3a、3b、3c、3d,金属线材4的卷缠方向按层叠顺序交替不同。
[0025]使金属线材4的卷缠方向不同,相邻层叠的增强层3彼此成对,因此增强层3的层叠数基本上为多个。也可以在各个增强层3之间配置防止该各个增强层3相互接触的中间层。该中间层可以由纤维、树脂、橡胶等形成。夹存的中间层与相邻层叠的增强层3粘接。
[0026]各个编织角度A1、A2、A3、A4优选为45
°
以上60
°
以下。在编织角度小于45
°
时,软管内压作用时的软管1的径向的变化量过大,在编织角度超过60
°
时,软管1的长尺寸方向的变形量过大。各个编织角度A1、A2、A3、A4可以设为相同也可以不同。
[0027]作为金属线材4,可以举例示出:钢琴线(JIS G 3502中规定的规格)、硬钢线材
(JIS G 3506中规定的规格)、硬钢线(JIS G 3521中规定的规格)、不锈钢线材(JIS G 4308中规定的规格)、铜及铜合金的线(JIS H3260中规定的规格)、铝及铝合金的线(JIS H 4040中规定的规格)、镁合金的线(JIS H 4203中规定的规格)、钛及钛合金的线(JIS H 4670中规定的规格)、以及对它们实施拉丝处理而得到的线材。考虑软管1的耐压性能和柔软性,金属线材4的外径例如设为0.2mm以上1.2mm以下,更优选为0.25mm以上0.40mm以下。作为金属线材4的物性,设为常温下的断裂强度为100N以上,优选为160N以上,更优选为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氢填充用软管,具备:内表面层和外表面层,所述内表面层和外表面层呈同轴状地层叠;以及增强层,呈同轴状地层叠于所述内表面层与所述外表面层之间,对于所述氢填充用软管,所述内表面层由90℃时的干燥氢气的气体透过系数为1
×
10
‑8cc
·
cm/cm2·
sec.
·
cmHg以下的热塑性树脂形成,使用内压为70MPa以上,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内表面层形成的流路的直径为10mm以上25mm以下,所述增强层为4层以上8层以下,各个所述增强层为将金属线材螺旋状地卷缠形成的螺旋构造,在所述外表面层散布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穿刺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填充用软管,其中,相对于所述使用内压不作用时,所述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佐郁真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