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磨工具及珩磨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5752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8:56
珩磨工具(1)具备:磨削部(13);具有第一部位(121)、设有供磨削部(13)插通的窗部(122a)的第二部位(122)、以及固定于旋转主轴的第三部位(123)的工具主体(12);长条的筒状且外嵌于工具主体(12)的第一部位(121)的外筒(17);以及棒状且插通于工具主体(12)的内侧的扩张杆(11)。并且,工具主体(12)具有将流入到形成于工具主体(12)的外壁与外筒(17)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的磨削液排出的槽(121c、122c)。外筒(17)的外径尺寸为第二部位(122)的外径尺寸以下。下。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珩磨工具及珩磨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珩磨工具及珩磨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磨削加工中,多采用的是使用水或磨削液,提高工件的加工部分的润滑性或者对由于加工部分与刀具的摩擦而产生的热进行冷却,由此实现加工精度的提高、磨削部的刀具损耗的抑制等所谓湿式加工。在珩磨加工中也多采用该湿式加工。但是,在对工件的加工孔的内壁进行磨削加工的情况下,由于在加工孔与珩磨工具之间产生的间隙小,因此难以向该间隙充分地供给磨削液。
[0003]相对于此,提出了在按压轴体的内部形成有磨削液供给路的珩磨工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

1062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珩磨工具的情况下,珩磨工具的结构变得复杂,特别是在为了对小径加工孔进行加工而减小珩磨工具的外径的情况下,磨削液供给路的制作变得困难。因此,外径的小径化困难。而且,由于在珩磨工具的内部形成有磨削液供给路,相应地珩磨工具自身的强度可能会下降。
[0009]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事由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外径的小径化并能够避免珩磨工具的强度下降的珩磨工具及珩磨加工方法。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珩磨工具安装于珩磨加工装置的旋转主轴的前端部,对工件的加工孔的内表面进行珩磨加工,其中,
[0012]所述珩磨工具具备:
[0013]磨削部,所述磨削部具有磨削面;
[0014]工具主体,所述工具主体具有长条的筒状的第一部位、长条的筒状的第二部位以及长条的筒状的第三部位,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第一部位的一端部连续并设有供所述磨削部插通的窗部,所述第三部位与所述第一部位的另一端部连续并固定于所述旋转主轴的前端部;
[0015]外筒,所述外筒为长条的筒状,且外嵌于所述工具主体的所述第一部位;及
[0016]扩张杆,所述扩张杆为棒状且插通于所述工具主体的内侧,
[0017]所述工具主体和所述外筒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排出部,所述排出部将流入到形成于所述工具主体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的磨削液向所述第二部位的外侧排
出,
[0018]所述外筒的外径尺寸为所述第二部位的外径尺寸以下。
[0019]专利技术效果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工具主体和外筒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排出部,该排出部将流入到形成于工具主体的外壁与外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的磨削液向工具主体的第二部位的外侧排出。并且,工具主体的外筒的外径尺寸为第二部位的外径尺寸以下。由此,形成于工具主体的外壁与外筒之间的间隙作为将磨削液向工具主体的第二部位的外侧供给的磨削液供给路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实现外径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在不使珩磨工具的强度下降的情况下向在加工孔与珩磨工具之间产生的间隙供给磨削液。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珩磨加工装置的概略图。
[0022]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珩磨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23]图3是实施方式的珩磨工具的立体图。
[0024]图4是实施方式的珩磨工具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26]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27]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28]图7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珩磨加工方法的示意图,是表示将珩磨工具向工件的加工孔的内侧插入之前的状态的图。
[0029]图7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珩磨加工方法的示意图,是表示将珩磨工具向工件的加工孔的内侧插入的状态的图。
[0030]图8A是表示比较例1的珩磨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31]图8B是表示比较例2的珩磨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32]图9A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33]图9B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34]图10A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35]图10B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36]图11A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37]图11B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0038]图12A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39]图12B是表示变形例的珩磨工具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珩磨工具,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珩磨工具是安装于珩磨加工装置的旋转主轴的前端部,对工件的加工孔的内表面进行珩磨加工的结构。珩磨工具具备:具有磨削面的磨削部;工具主体;外筒;以及扩张杆。工具主体具有:长条的筒状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其为长条的筒状,与第一部位的一端部连续且设有供磨削部插通的窗部;以及第三部位,其为长条的筒状,与第一部位的另一端部连续且固定于旋
转主轴的前端部。外筒为长条的筒状,外嵌于工具主体的所述第一部位。扩张杆为棒状且插通于工具主体的内侧。并且,工具主体和外筒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将流入到形成于工具主体的外壁与外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的磨削液向工具主体的第二部位的外侧排出的排出部。而且,外筒的外径尺寸比前述第二部位的外径尺寸小。
[004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珩磨加工装置100对工件W的加工孔Wh的内壁Wa进行加工,具备珩磨工具1、旋转主轴2、旋转驱动部5、往复驱动部4、扩张驱动部6、机体3、连接构件10、以及磨削液供给部9。在图1中,工件W以其加工孔Wh的中心轴J10与旋转主轴2的中心轴J0一致的姿势配置。旋转主轴2支承于机体3并能够绕中心轴J0旋转。旋转驱动部5使旋转主轴2旋转。往复驱动部4使旋转主轴2沿铅垂方向往复移动。扩张驱动部6经由后述的扩张杆11使磨削部13扩张移动。机体3与旋转主轴2一起对旋转驱动部5、往复驱动部4及扩张驱动部6进行支承。如图2所示,磨削液供给部9具有磨削液供给路91a。而且,连接构件10用于连接磨削液供给部9与后述的保持构件18,在局部具有将从磨削液供给部9供给的磨削液向保持构件18供给用的磨削液供给路10a。并且,磨削液供给部9通过磨削液供给路91a、10a而将磨削液向保持构件18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Z轴方向与后述的工具主体12的筒轴J1方向及扩张杆11的中心轴J2方向一致。
[0042]如图3所示,珩磨工具1具备磨削部13、工具主体12、外筒17、扩张杆11、以及保持构件18。工具主体12的上端部侧经由适配器(未图示)装配于旋转主轴2。如图4及图5A所示,磨削部13具有两个长条的磨石131和将磨石131结合的长条的磨石台132。磨石131是将例如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珩磨工具,所述珩磨工具安装于珩磨加工装置的旋转主轴的前端部,对工件的加工孔的内表面进行珩磨加工,其中,所述珩磨工具具备:磨削部,所述磨削部具有磨削面;工具主体,所述工具主体具有长条的筒状的第一部位、长条的筒状的第二部位以及长条的筒状的第三部位,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第一部位的一端部连续并设有供所述磨削部插通的窗部,所述第三部位与所述第一部位的另一端部连续并固定于所述旋转主轴的前端部;外筒,所述外筒为长条的筒状,且外嵌于所述工具主体的所述第一部位;及扩张杆,所述扩张杆为棒状且插通于所述工具主体的内侧,所述工具主体和所述外筒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排出部,所述排出部将流入到形成于所述工具主体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的磨削液向所述第二部位的外侧排出,所述外筒的外径尺寸为所述第二部位的外径尺寸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珩磨工具,其中,所述排出部具有:在所述第一部位中的所述第二部位侧的一端部形成的第一槽;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位的所述第一部位侧且与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窗部连通的第二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珩磨工具,其中,所述排出部具有在所述外筒的所述第二部位侧的一端部形成的切口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珩磨工具,其中,所述外筒具有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垣文雄荻和孝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进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