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5086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三层管挤出模具需要使用三台挤出机分别供料,使得其占地面积大、能耗多的问题,包括模座机构和挤塑机构,所述模座机构包括机头连接体、模体和出口模,所述模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机头连接体和出口模分别与模体的两端锁紧连接,使得模座机构内具有第一腔室,所述机头连接体上设有用于与挤塑机连接的第一挤塑口,所述出口模上设有挤出口,所述第一挤塑口和挤出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挤塑口和挤出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挤塑口和挤出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为了提高管材的强度,大部分生产三层结构的管材,其中一部分管材是由内外层材料使用同一种塑料材料,中间层使用的材料与内外层使用的材料不同制成的,虽然其内外层材料使用相同,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挤出模具无法实现在一台挤出机同时供给内外层熔体时,对内外层熔体进行独立的流量调节,仅适应内外层分配比例很小范围内的管材的生产,而目前大部分管材内外层分配比例范围都比较大;另一部分管材中内外层和中间层分别使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使得塑料管材挤出生产需要使用三台挤出机分别供料,每层的熔料分别由各自所用的挤出机供给。
[0003]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20593534.6公开了一种三层管挤出模具,包括模座单元以及挤塑单元;其中:该模座单元包括机头体、外锥套、出口模,其中该机头体开设有用于与挤塑机连接的第一挤塑口以及与该第一挤塑口连通的第一腔室;该出口模上开设有挤出流道;该外锥套开设有用于与挤塑机连接的第一挤塑口、第二挤塑口以及对应该第一腔室的位置处轴向开设的第二腔室,该外锥套固设于该机头体与该出口模之间,而该第一腔室、该第二腔室与该挤出流道相连通而形成容置腔,该挤塑单元则卡固于该容置腔中;该挤塑单元包括分流梭、芯棒、第一内口模以及第二内口模;其中该分流梭设置在该芯棒的顶部而与该容置腔之间形成导流道,该分流梭开设有分流间隙,该分流间隙通过该导流道与该第一挤塑口连通;该第一内口模开设有第一流道孔,该芯棒收容于该第一流道孔与挤出流道中而形成第一热流道,该第一热流道还与该分流间隙连通,该第一内口模外表面上还开设有第一分散流道;该第二内口模上部贴合在该容置腔内表面上,而该第二内口模下部则与该容置腔内表面之间形成连通该第一热流道与该第一热流道之间的第一间隙,该第二内口模开设有第二流道孔,该第一内口模穿接在该第二流道孔中且该第一内口模与该第二内口模固定连接,该第一内口模上部贴合在该第二流道孔内表面上,而该第一内口模下部则与该第二流道孔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该第二内口模外表面上还开设有第二分散流道,该第二分散流道顶部与该第二挤塑口连通,该第二分散流道还通过该第二间隙与该第一热流道连通,该第二内口模对应该第三挤塑口的位置处还径向开设有一通孔,且该通孔与该第三挤塑口、该第一分散流道连通。
[0004]上述专利详细公开了现有的三层管挤出模具的结构,其配置复杂,占地面积大,耗能多,操作不便,保养维护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三层管挤出模具需要使用三台挤出机分别供料,使得其占地面积大、能耗多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包括模座机构和挤塑机构,所述模座机构包括机头连接体、模体和出口模,所述模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机头连接体和出口模分别与模体的两端锁紧连接,使得模座机构内具有第一腔室,所述机头连接体上设有用于与挤塑机连接的第一挤塑口,所述出口模上设有挤出口,所述第一挤塑口和挤出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
[0008]所述挤塑机构包括设于第一腔室内的模芯、内层套、外层套、第一内模口和第二内模口,所述模芯固设于模体的中轴线处,所述第一内模口设于模芯上且靠近挤出口一端,所述内层套套设于模芯上,所述内层套与模芯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一挤塑口连通,所述外层套套设于内层套上,所述外层套与内层套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内模口设于外层套上且靠近挤出口的一端,所述第二内膜口套设于第一内模口上,所述第二内膜口与第一内膜口之间形成第一挤出流道,所述第一挤出流道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内模口与出口膜之间形成第二挤出流道,所述外层套与模体之间形成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挤出流道分别与第三流道和第一挤出流道连通;
[0009]所述模体上分别设有与第二流道、第三流道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连接有分流增压机构;所述分流增压机构具有与另一挤塑机连接的第二挤塑口和分别与第一进口、第二进口连接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通过分流增压机构将挤塑机挤出熔塑液分流进入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内,并且使得第三流道内的熔塑液密度大于第二流道内的熔塑液密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模口的输出端穿出挤出口,所述第一内模口的输出端穿出第二内模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分流增压机构包括壳体、连通第二挤塑口和第一出口的第一分流道、连通第二挤塑口和第二出口的第二分流道、设于第二挤塑口处的分流机构以及设于第二分流道上的增压机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分流机构包括分流架、调节套、调节螺杆、转杆、调节连杆,所述分流架的横向一端固设于壳体上,所述转杆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设于分流架上,所述转杆的上端设有偏心锤,所述偏心锤分布于第二挤塑口的中轴线处,所述转杆的中部设有蜗轮,所述调节螺杆沿横向方向可转动地设于壳体上,所述调节螺杆与蜗轮啮合,所述调节套设于偏心锤的上侧,其与壳体螺纹连接,所述调节套上卡置有第一锥形齿轮,使得第一锥形齿轮沿调节套的轴向方向滑动,所述调节连杆上设有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锥形齿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增压机构包括两个设于壳体内的一级增压缸,所述增压缸上穿设有增压杆,所述增压杆为空心管状结构,其上端均与第二分流道连通,所述增压杆上可滑动地设有活塞,通过活塞将增压缸分为气腔室和一级增压室,所述气缸室上设有与气泵连接的气嘴,所述壳体上设有与一级增压室连接的二级增压室,所述二级增压室连接有气动马达,所述二级增压室与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设有单向阀。
[0014]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通过设置第一挤塑口和第二挤塑口对应两台挤塑机挤塑工作,使其实现三层结构的管材成型,使得与以往设备相比,减少一台挤塑机的使用,降低占地面积大和能耗,并且实现三层机构的管材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具有功能性内层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内层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分流增压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为:
[0021]参考图1至图4所示,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包括模座机构1和挤塑机构2,所述模座机构1包括机头连接体11、模体12和出口模13,所述模体12为中空结构,所述机头连接体11和出口模13分别与模体12的两端锁紧连接,使得模座机构1内具有第一腔室,所述机头连接体11上设有用于与挤塑机连接的第一挤塑口3,所述出口模13上设有挤出口4,所述第一挤塑口3和挤出口4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层高强度抗菌管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座机构和挤塑机构,所述模座机构包括机头连接体、模体和出口模,所述模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机头连接体和出口模分别与模体的两端锁紧连接,使得模座机构内具有第一腔室,所述机头连接体上设有用于与挤塑机连接的第一挤塑口,所述出口模上设有挤出口,所述第一挤塑口和挤出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所述挤塑机构包括设于第一腔室内的模芯、内层套、外层套、第一内模口和第二内模口,所述模芯固设于模体的中轴线处,所述第一内模口设于模芯上且靠近挤出口一端,所述内层套套设于模芯上,所述内层套与模芯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一挤塑口连通,所述外层套套设于内层套上,所述外层套与内层套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内模口设于外层套上且靠近挤出口的一端,所述第二内膜口套设于第一内模口上,所述第二内膜口与第一内膜口之间形成第一挤出流道,所述第一挤出流道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内模口与出口膜之间形成第二挤出流道,所述外层套与模体之间形成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挤出流道分别与第三流道和第一挤出流道连通;所述模体上分别设有与第二流道、第三流道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连接有分流增压机构;所述分流增压机构具有与另一挤塑机连接的第二挤塑口和分别与第一进口、第二进口连接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通过分流增压机构将挤塑机挤出熔塑液分流进入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内,并且使得第三流道内的熔塑液密度大于第二流道内的熔塑液密度。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层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利忠
申请(专利权)人:丰果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