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401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属于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先在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各着地点安装IMU,建立三维空间位置关系,初始化各IMU的坐标原点;然后运行机器人完成动作,各IMU实时测量数据;通过在线或离线姿态解算得到各IMU不同时刻的姿态信息,对加速度进行坐标变换;采用零速检测算法判断各IMU在不同时刻是否处于静止状态,计算各IMU的位置信息,并记录静止时的位置信息,进而计算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支撑域信息。本发明专利技术相较于直接采集支撑域的仪器,可极大降低测试复杂度和测量成本,提升系统可操作性,并在外骨骼人机系统安全性评估方向,提出实际可行的实时监测系统和方法。可行的实时监测系统和方法。可行的实时监测系统和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机器人控制领域,无论是轮式、双足还是四足等机器人,平衡是保证其完成预期活动的首要前提。如果出现失衡问题,轻则毁坏机器,耽搁任务,重则机毁人亡,损失巨大,因此平衡检测及控制尤为重要。平衡的基本要求是重心落在或能够及时回到自身的支撑域中,因此想要完成平衡检测,支撑域的测量是重要前提,外骨骼人机系统更是如此。由于外骨骼的穿戴者是下肢功能障碍人群,人机系统需要随时考虑平衡性,以防因失衡造成的二次伤害。目前已经有一些外骨骼能够实现帮助这些肢体残疾的人群完成站立、行走等动作,但是对于平衡性这一关键的安全问题考虑甚少,整个外骨骼人机系统特别是穿戴者的安全性没有保证。对人机系统安全性考虑较少,主要是因为外骨骼穿戴者的身体参数不固定,行动环境千变万化等,造成外骨骼人机混合系统的支撑域计算十分困难,而这从源头上限制了安全性能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穿戴者身体参数和多变的外界环境造成的外骨骼人机混合系统的支撑域计算困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IMU(惯性测量单元)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实现外骨骼足式机器人在线或离线的支撑域计算,为评估系统平衡状态打下坚实基础。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1:在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各着地点分别安装IMU,并结合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模型结构,建立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0007]步骤2:初始化各IMU的坐标原点,使其均位于预设坐标原点;
[0008]步骤3:运行外骨骼足式机器人完成所需动作,同时各IMU实时测量数据;
[0009]步骤4:判断是否进行在线计算,若是,转至步骤5;否则,转至步骤6;
[0010]步骤5:实时采集各IMU测量的数据,包括加速度、角速度以及相对于地球磁场的角度数据,通过在线姿态解算得到由方向余弦矩阵表示的各IMU的当前姿态信息;采用方向余弦矩阵对加速度进行坐标变换,使IMU的坐标系数据变换为世界坐标系或支撑域坐标系,所述支撑域坐标系的原点位于预设坐标原点;转至步骤7;
[0011]步骤6:记录各IMU测量的数据,作为IMU数据包,包括加速度、角速度以及相对于地球磁场的角度数据,通过离线姿态解算得到由方向余弦矩阵表示的各IMU的姿态信息;采用方向余弦矩阵对加速度进行坐标变换,使IMU的坐标系数据变换为世界坐标系或支撑域坐标系,所述支撑域坐标系的原点位于预设坐标原点;转至步骤7;
[0012]步骤7:基于加速度、加速度方差以及角速度的阈值,采用零速检测算法判断各IMU在不同时刻是否处于静止状态,若未处于静止状态,则对加速度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对应IMU的速度与位置信息,用于下一次计算;否则,对IMU 进行零速修正后,再对加速度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对应IMU的位置信息,并记录;
[0013]步骤8:基于步骤7记录的各IMU的位置信息,计算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支撑域信息。
[0014]进一步地,步骤1中基于由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胸口重心和各IMU安装位置构成的稳定锥,建立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0015]进一步地,步骤1中安装IMU时,将各IMU的一个轴方向沿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连杆方向放置。
[0016]进一步地,步骤7中所述零速检测算法采用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17][0018]T
k
=T
begin

T
stop
[0019]C4=C1∩C2∩C3[0020][0021][0022][0023]其中,C表示零速检测算法的结果,当C=1时代表IMU当前处于静止状态,当C=0时代表IMU当前处于非静止状态;T
k
表示静止的时间阈值,一般情况下静止状态时间为0.1s至0.3s,因此小于0.1s的应当剔除;C4表示为C1、C2和 C3逻辑与的结果;C1表示加速度模值是否在加速度阈值范围内;|a
k
|为加速度模值;th
min
和th
max
分别为加速度模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C
2表示加速度方差是否在加速度方差阈值范围内;为加速度方差;th
σ
为加速度方差的阈值;C3表示角速度模值是否在角速度阈值范围内;|ω
k
|为角速度模值;th
ω
为角速度模值的阈值;T
begin
和T
stop
分别为静止状态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当C4=1时记当前时刻为T
begin
,当C4=0时记当前时刻为T
stop

[0024]进一步地,步骤7中处于静止状态时获得对应IMU的位置信息的具体过程为:
[0025]根据零速检测算法所判断的静止状态获得零速区间,以速度误差作为偏移量,以此得到更加准确的位置信息,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26][0027][0028]其中,v
bias
(t)表示t时刻的速度偏移量;t0为零速区间的开始时刻;t1为零速区间的结束时刻;表示t1时刻的速度;x表示位移量,即积分计算后IMU 的位置信息;v(t)表示
t时刻的速度矢量。
[0029]进一步地,步骤8中将步骤7记录的各IMU的位置信息连接形成凸多边形,完成外骨骼足式机器人支撑域的多边形定义,从而计算得到支撑域。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实现对实际环境中外骨骼足式机器人支撑域的在线或离线计算,相较于直接采集支撑域的仪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可极大降低测试复杂度和测量成本,提升系统可操作性。在外骨骼人机系统安全性评估方向,提出实际可行的实时监测系统和方法。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采用的外骨骼双足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出的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出的外骨骼双足机器人的胸口重心投影点与支撑域的相对位置示例图;
[0035]附图标记如下:
[0036]1:外骨骼穿戴者;2:外骨骼穿戴者;3:外骨骼髋关节;4:外骨骼拐杖; 5:外骨骼大腿部分机械连杆;6:外骨骼膝关节;7:外骨骼小腿部分机械连杆; 8:外骨骼踝关节;9:IMU。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对本专利技术技术路线进行详细的阐述,故提出以下实例。需要注意的是接下来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辅助阐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路线,只作为示例,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8]下面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各着地点分别安装IMU,并结合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模型结构,建立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步骤2:初始化各IMU的坐标原点,使其均位于预设坐标原点;步骤3:运行外骨骼足式机器人完成所需动作,同时各IMU实时测量数据;步骤4:采集各IMU测量的数据,包括加速度、角速度以及相对于地球磁场的角度数据,通过姿态解算得到由方向余弦矩阵表示的各IMU不同时刻的姿态信息;采用方向余弦矩阵对加速度进行坐标变换,使IMU的坐标系数据变换为世界坐标系或支撑域坐标系,所述支撑域坐标系的原点位于预设坐标原点;步骤5:基于加速度、加速度方差以及角速度的阈值,采用零速检测算法判断各IMU在不同时刻是否处于静止状态,若未处于静止状态,则对加速度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对应IMU的速度与位置信息,用于下一次计算;否则,对IMU进行零速修正后,再对加速度进行积分计算,获得对应IMU的位置信息,并记录;步骤6:基于记录的各IMU的位置信息,计算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支撑域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通过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计算各IMU不同时刻的姿态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基于由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胸口重心和各IMU安装位置构成的稳定锥,建立三维空间位置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安装IMU时,将各IMU的一个轴方向沿外骨骼足式机器人的连杆方向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IMU的下肢外骨骼支撑域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零速检测算法采用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T
k
=T
begin

T
stop
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发树罗肖辜欣悦邱静程洪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