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321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所述安装壳的内腔底面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偶遇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上表面焊接有收卷柱,所述变压器的上表面中部固定安装有充电线,所述收卷柱的外壁开设有螺旋槽。该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使用时,通过设置伺服电机传动变压器转动,从而带动充电线和收卷柱转动,同时传动螺纹杆带动滑动壳运动,在螺旋槽的作用下对充电线进行限位收卷,滑动壳在收放充电线的时候能够调节充电线输电端的高度,可以使充电线嵌入螺旋槽的内腔中进行精准收卷,避免了充电线长期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隐患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隐患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
,具体为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机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车辆,电机由大容量电池组提供电量,在对电池组进行电量补充时需要使用到智能充电桩。
[0003]常见的智能充电桩在使用时,电流由电缆进入充电箱内的变压器中,随后通过变压器对电压进行升降后通过充电线将电流输送直充电枪中,最终通过充电枪与车辆的充电接口连接后对车辆的电池组进行充电,传统的充电线直接安装在充电箱的外壳上,虽然使用时方便取放,但充电线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线体外部橡胶层日晒雨淋老化速度快、折弯处易产生裂痕,从而导致了充电线长期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且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不能满足智能充电桩的工作要求,为此提出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的内腔底面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偶遇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上表面焊接有收卷柱,所述变压器的上表面中部固定安装有充电线,所述收卷柱的外壁开设有螺旋槽,所述充电线的外壁与螺旋槽的内壁活动接触,所述安装壳的内壁右侧开设有滑动通道,所述滑动通道的内腔中滑动设置有滑动壳,所述滑动通道的内腔中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螺纹杆,所述滑动壳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滑动壳的内腔右侧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转动壳,所述充电线的输出端贯穿至转动壳的内腔外,所述充电线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充电枪,所述安装壳的下部开设有腔室,所述变压器的底部延伸至腔室的内腔中,所述螺纹杆的底端延伸至腔室的内腔中,所述变压器和螺纹杆的外壁均固定套设有第一直齿轮,所述腔室的内腔底面右侧焊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端面焊接有第二直齿轮,两个所述第一直齿轮的齿面均与第二直齿轮的齿面啮合。
[0008]优选的,所述滑动壳的内腔中通过轴承对称活动安装有两个滚轮,两个所述滚轮位于充电线的两侧,所述滚轮的外壁与充电线的外壁活动接触,两个所述滚轮的连接轴外壁均固定套设有第三直齿轮。
[0009]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外壁滑动套设有主链轮,所述主链轮的底面与滑动壳的内腔底面转动连接,所述滑动壳的内腔底面中部左侧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连接杆,一个所述滚轮的连接轴的外壁和连接杆的外壁均固定套设有从链轮,两个从链轮和主链轮的齿面活
动套设有同一个链条。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转动壳的外壁左侧固定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齿面与第二锥形齿轮的齿面啮合。
[0011]优选的,所述转动壳的内腔对称开设有两个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内腔中滑动安装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延伸至滑动槽的内腔外,所述延伸杆的一端焊接有弧形的清洁块,所述清洁块的内圈面固定安装有清洁棉,所述清洁棉的外壁与充电线的外壁活动接触。
[0012]优选的,所述延伸杆的外壁滑动套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清洁块的外壁和转动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壳的内壁等距开设有一组排污通道。
[0013]优选的,所述安装壳的外壁上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上部左侧固定安装有液晶显示器,所述控制面板的下部左侧设置有两个控制按钮,所述控制面板的下部右侧设置有提示灯。
[0014]优选的,所述安装壳的外壁上部固定安装有车牌识别摄像头,所述车牌识别摄像头的镜头上方设置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车牌识别摄像头的镜面为凸面,所述镜面上覆盖有高清防护薄膜。
[0015]优选的,所述变压器的底面设置有转动接头,所示转动接头的底面固定安装有电缆,所示电缆的底端延伸至腔室的内腔外,所示电缆的外壁设置有防水层。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1、该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通过设置伺服电机传动变压器转动,从而带动充电线和收卷柱转动,同时传动螺纹杆带动滑动壳垂直运动,在螺旋槽的作用下能够对充电线进行限位收卷,滑动壳在收放充电线的时候能够调节充电线输电端的高度,可以使充电线嵌入螺旋槽的内腔中进行精准收卷,避免了传统的充电线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线体外部橡胶层日晒雨淋老化速度快、折弯处易产生裂痕,从而导致了充电线长期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且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0019]2、该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通过设置螺纹杆带动主链轮转动,从而传动两个滚轮转动,收放充电线时两个滚轮带动充电线运动,避免了收卷柱对充电线放卷时人工对充电线拉动速度慢,从而导致了使充电线在安装壳的内腔中出现折弯卡住的问题。
[0020]3、该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通过设置主链轮传动从链轮转动,从而传动转动壳转动,进而带动两个清洁块对充电线的外壁进行转动清洁,提升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避免了雨天充电线使用后收卷时外壁上附着有水和污秽带入安装壳的内腔中,从而导致了雨水对变压器产生损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滚轮与充电线的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主链轮、从链轮和链条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安装壳;2、变压器;3、收卷柱;4、充电线;5、螺旋槽;6、滑动通道;7、滑动壳;8、螺纹杆;9、转动壳;10、充电枪;11、腔室;12、第一直齿轮;13、伺服电机;14、第二直齿轮;15、滚轮;16、第三直齿轮;17、主链轮;18、从链轮;19、链条;20、第一锥形齿轮;21、第二锥形齿轮;22、清洁块;23、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包括安装壳1、变压器2、收卷柱3、充电线4、螺旋槽5、滑动通道6、滑动壳7、螺纹杆8、转动壳9、充电枪10、腔室11、第一直齿轮12、伺服电机13、第二直齿轮14、滚轮15、第三直齿轮16、主链轮17、从链轮18、链条19、第一锥形齿轮20、第二锥形齿轮21、清洁块22和压缩弹簧23,请参阅图1,安装壳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包括安装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1)的内腔底面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偶遇变压器(2),所述变压器(2)的上表面焊接有收卷柱(3),所述变压器(2)的上表面中部固定安装有充电线(4),所述收卷柱(3)的外壁开设有螺旋槽(5),所述充电线(4)的外壁与螺旋槽(5)的内壁活动接触,所述安装壳(1)的内壁右侧开设有滑动通道(6),所述滑动通道(6)的内腔中滑动设置有滑动壳(7),所述滑动通道(6)的内腔中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螺纹杆(8),所述滑动壳(7)与螺纹杆(8)螺纹连接,所述滑动壳(7)的内腔右侧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转动壳(9),所述充电线(4)的输出端贯穿至转动壳(9)的内腔外,所述充电线(4)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充电枪(10),所述安装壳(1)的下部开设有腔室(11),所述变压器(2)的底部延伸至腔室(11)的内腔中,所述螺纹杆(8)的底端延伸至腔室(11)的内腔中,所述变压器(2)和螺纹杆(8)的外壁均固定套设有第一直齿轮(12),所述腔室(11)的内腔底面右侧焊接有伺服电机(13),所述伺服电机(13)的输出轴端面焊接有第二直齿轮(14),两个所述第一直齿轮(12)的齿面均与第二直齿轮(14)的齿面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壳(7)的内腔中通过轴承对称活动安装有两个滚轮(15),两个所述滚轮(15)位于充电线(4)的两侧,所述滚轮(15)的外壁与充电线(4)的外壁活动接触,两个所述滚轮(15)的连接轴外壁均固定套设有第三直齿轮(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用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8)的外壁滑动套设有主链轮(17),所述主链轮(17)的底面与滑动壳(7)的内腔底面转动连接,所述滑动壳(7)的内腔底面中部左侧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连接杆,一个所述滚轮(15)的连接轴的外壁和连接杆的外壁均固定套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凯赵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