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及主线复合8字结打结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307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及主线复合8字结打结法,该无结打结法通过副线(1)下转穿连接环(2)后与主线(3)交汇后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5),所述副线(1)再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或所述副线(1)交汇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6);收紧所述副线(1)时,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对所述主线(3)进行锁紧定位,收紧副线完成打结。该打结法既没有“切线结”又不损伤主线且易于操作的无结打结方法,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尼龙(聚酰胺)鱼线的结节强度,防止了因结节不当导致的切线跑鱼。节不当导致的切线跑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及主线复合8字结打结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结
,特别是涉及一种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及主线复合8字结打结法。

技术介绍

[0002]尼龙(聚酰胺)鱼线是目前钓者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鱼线,这种鱼线的密度在1.13-1.15之间,它的优点是鱼线表面光滑、水阻小、直线拉力强、综合性能好、性价比高、既能快速切水又不会因密度过大而出现压漂降低线组灵敏度的情况;它的缺点是抗老化性能差,天气冷暖变化会导致鱼线出现比较明显的软硬变化单丝分子捆绑变形后容易被破坏,拉力值下降,所以对打结方式要求较高,打结方式不正确或操作顺序和方法不同都会直接导致尼龙(聚酰胺)鱼线的结节抗拉强度大幅下降(降幅在30

50%之间)。
[0003]事实上,几乎每个使用这种鱼线的钓者都有切线跑鱼的经历。在主线子线足够大且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切线点几乎都是在8字环或竿稍的打结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打结方式不对,线结中存在“切线结”,导致主线拉力大大下降;二是打结方式正确,但操作顺序和方法有问题,导致主线在打结过程中受到损伤,主线拉力大幅度下降。
[0004]纵观现在流行的各种连接环打结方法,几乎都是采取“主线收紧”的方式进行打结,而“主线收紧”的最大问题就是当主线抽拉收紧时容易产生变形遭到损伤,使尼龙(聚酰胺)鱼线单丝分子被破坏,这是切线点几乎都是在打结处的主要原因。再看现在流行的各种主线8字结打结方法,则多采用“双线双圈”的打结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就是当主线受力时,外侧线圈产生的交叉挤压力矩会快速传递并集中在一个点上,对主线上形成切割力矩,然后切线跑鱼。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行的打结方法中存在的“切线结”和“主线收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没有“切线结”又不损伤主线且易于操作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该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尼龙(聚酰胺)鱼线的结节强度,防止因结节不当导致的切线跑鱼。
[0006]为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此提供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包括以下方案:
[0007]第一种方案,该方法通过副线下转穿连接环后与主线交汇后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所述副线再回穿所述连接环后与所述主线或所述副线交汇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收紧所述副线时,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对所述主线进行锁紧定位,收紧副线完成打结。
[0008]该方案第一、第二交叉点的形成给无结打结法提供了对主线交叉锁紧定位,为后续收紧副线创造了条件,双线过环除了在下拉副线时对主线的锁紧定位外,还能有效地增加鱼线与连接环的接触减少松动摩擦、确保主线拉力不受损伤。
[0009]第二种方案,该方法通过逐圈形成锁紧点来完成三线交叉挤压对主线进行定位锁紧;通过副线穿连接环后与主线交汇形成第三交叉锁紧点,所述副线回穿所述连接环后与所述主线交汇形成第四交叉锁紧点,所述副线再次回穿所述连接环后与所述主线交汇形成第五交叉锁紧点;下拉收紧所述副线时,所述第三交叉锁紧点、所述第四交叉锁紧点和所述第五交叉锁紧点对所述主线进行锁紧定位,收紧副线完成打结。
[0010]第二种方案与第一种方案不同的地方是通过逐圈形成锁紧点来完成三线交叉挤压对主线进行定位锁紧,三次交叉逐圈锁紧对主线的定位更为精准且能扩大鱼线与连接环的接触面有效分担受力。三线过环锁紧较第一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三线锁紧较双线锁紧多出一道线圈使其在锁紧定位和受力分担的性能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0011]本专利技术在此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主线复合8字结打结法,该方法通过双线复合缠绕的方式在8字线环两个线环的内圈形成双复线,以防止在打结过程中因外线收紧形成的交叉挤压力矩对主线造成的损伤;在8字线环两个线环的内圈以及8字线环的中间各增加一圈复线,形成3组内阻线圈;3组内阻线圈形成面压结构,进而把打结过程中因外线收紧形成的交叉挤压力矩对主线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主线强度。
[0012]该8字结打结法通过双线复合缠绕的方式在8字线环两个线圈的内圈形成双复线,以防止在打结过程中因外线收紧形成的交叉挤压力矩对主线造成的损伤。通过副线段在8字线环两个线环的内圈以及8字线环的中间各增加一圈复线,形成3组内阻线圈。这3组内阻线圈不仅因延长了交叉挤压力矩的传输距离而使交叉挤压力矩的传输受阻,同时也因扩大了收紧线圈对主线交叉挤压的面积,降低了交叉挤压力矩的压强,把“点压”变成“面压”,有效消除了8字结中的“切线点”,形成无结打结,进而把打结过程中因外线收紧形成的交叉挤压力矩对主线造成的损伤降到了最低限度,大大的提高了主线的结节强度。
[0013]与现行的打结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4]1)尼龙(聚酰胺)鱼线与连接环无结打结法是一种既没有“切线结”又不损伤主线且易于操作的打结方法,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尼龙(聚酰胺)鱼线的结节强度,防止了因结节不当导致的切线跑鱼。
[0015]2)尼龙(聚酰胺)鱼线与连接环无结打结法创造性的采用了“副线收紧”的打结方式,可将收紧线结时交叉挤压力矩对主线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0016]3)主线复合8字结打结法采用增加内侧复合线圈、加大对交叉挤压力矩的阻尼、扩大收紧线圈对主线交叉挤压的面积、降低交叉挤压力矩的压强、把“点压”变成“面压”等创造性方法,有效消除了8字结中的“切线点”,进而把打结过程中因外线收紧形成的交叉挤压力矩对主线造成的损伤降到了最低限度,大大的提高了主线的结节强度。
附图说明
[00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打结法第一技术方案的原理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第一技术方案打结方法的第一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技术方案打结方法的第二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技术方案打结方法的第三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技术方案打结方法的第四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技术方案打结方法的第五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打结法第二技术方案的原理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技术方案打结方法的第一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技术方案打结方法的第二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技术方案打结法的第三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8]图1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技术方案打结法的第四种打结过程部分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通过副线(1)下转穿连接环(2)后与主线(3)交汇后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5),所述副线(1)再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或所述副线(1)交汇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6);收紧所述副线(1)时,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对所述主线(3)进行锁紧定位,收紧副线完成打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以鱼线线端作为主线(3),所述主线(3)线头一段作为副线(1),所述副线(1)穿过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合拢交叉成第一线圈(4)并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5);步骤2:所述副线(1)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位于所述第一线圈(4)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一线圈(4)交叉重叠的第二线圈(7);步骤3:将所述副线(1)与所述主线(3)反转交叉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6)后紧握所述主线(3)和所述副线(1)交叉处将所述副线(1)穿出所述第二线圈(7),拉动所述副线(1)探出所述第二线圈(7)的一端收紧所述副线(1)使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锁紧,收紧副线完成打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以鱼线线端作为主线(3),所述主线(3)线头一段作为副线(1),所述副线(1)穿过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合拢交叉成第一线圈(4)并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5);步骤2:所述副线(1)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位于所述第一线圈(4)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一线圈(4)交叉重叠的第二线圈(7);步骤3:将所述副线(1)从所述主线(3)正面转至所述主线(3)背面后再转至所述副线(1)背面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6)后紧握所述主线(3)和所述副线(1)交叉处将所述副线(1)从所处第二线圈(7)背面穿入,正面穿出;拉动所述副线(1)探出所述第二线圈(7)的一端收紧所述副线(1)使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锁紧,收紧副线完成打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以鱼线线端作为主线(3),所述主线(3)线头一段作为副线(1),所述副线(1)穿过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2)合拢交叉成第一线圈(4)并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5);步骤2:所述副线(1)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位于所述第一线圈(4)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一线圈(4)交叉重叠的第二线圈(7);步骤3:将所述副线(1)从所述主线(3)正面转至所述主线(3)背面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6)后紧握所述主线(3)和所述副线(1)交叉处后再将所述副线(1)从所述副线(1)背面转至所述副线(1)正面后再从所述主线(3)正面转至所述主线(3)背面从所处第二线圈(7)背面穿入,正面穿出;拉动所述副线(1)探出所述第二线圈(7)的一端收紧所述副线(1)使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锁紧,收紧副线完成打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鱼线线端作为主线(3),所述主线(3)线头一段作为副线(1),所述副线(1)穿过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2)合拢交叉成第一线圈(4)并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5);步骤2:所述副线(1)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位于所述第一线圈(4)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一线圈(4)交叉重叠的第二线圈(7);步骤3:将所述副线(1)与所述主线(3)交叉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6),握紧所述副线(1)与所述主线(3)交叉处后所述副线(1)从上至下绕所述主线(3)至少一圈后穿所述第二线圈(7);拉动所述副线(1)探出所述第二线圈(7)的一端收紧所述副线(1)使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锁紧,收紧副线完成打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以鱼线线端作为主线(3),所述主线(3)线头一段作为副线(1),所述副线(1)穿过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合拢交叉成第一线圈(4)并形成第一交叉锁紧点(5);步骤2:所述副线(1)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位于所述第一线圈(4)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一线圈(4)交叉重叠的第二线圈(7);步骤3:将所述副线(1)与所述主线(3)交叉形成第二交叉锁紧点(6),紧握所述副线(1)和所述主线(3)交叉处,将所述副线(1)从下至上绕所述主线(3)至少一圈后穿所述第二线圈(7);拉动所述副线(1)探出所述第二线圈(7)的一端收紧所述副线(1)使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锁紧,收紧副线完成打结。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在下拉收紧所述副线(1)进行锁紧前,先下拉所述连接环(2)通过所述第一交叉锁紧点(5)和所述第二交叉锁紧点(6)构成的双交叉挤压对所述主线(3)进行锁紧。8.一种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通过逐圈形成锁紧点来完成三线交叉挤压对主线进行定位锁紧;通过副线(1)穿连接环(2)后与主线(3)交汇形成第三交叉锁紧点(9),所述副线(1)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交汇形成第四交叉锁紧点(11),所述副线(1)再次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交汇形成第五交叉锁紧点(12);下拉收紧所述副线(1)时,所述第三交叉锁紧点(9)、所述第四交叉锁紧点(11)和所述第五交叉锁紧点(12)对所述主线(3)进行锁紧定位,收紧副线完成打结。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以鱼线线端作为主线(3),所述主线(3)线头一段作为副线(1),所述副线(1)穿过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合拢交叉成第三线圈(8)并形成第三交叉锁紧点(9);步骤2:所述副线(1)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合拢交叉成第四线圈(10)并形成第四交叉锁紧点(11),将所述副线(1)再次回穿所述连接环(2)后与所述主线(3)合拢交叉形成第五交叉锁紧点(12);步骤3:所述副线(1)经过所述第五交叉锁紧点(12)绕过所述主线(3),然后向下绕所述副线(1)和所述主线(3)后从所述第三线圈(8)、所述第四线圈(10)中间穿过,紧握从所述第三线圈(8)、所述第四线圈(10)中间探出的所述副线(1),使所述第三交叉锁紧点(9)、所述第四交叉锁紧点(11)及所述第五交叉锁紧点(12)锁紧,收紧副线完成打结。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尼龙鱼线与连接环的无结打结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平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垂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