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2510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紧凑、简单且向车辆的搭载性优异的差动装置。在具备能够在旋转轴线上相对旋转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偏心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偏心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三偏心齿轮、以及将各偏心齿轮一体地支承为能够绕从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自转且能够绕旋转轴线公转的偏心构件的差动装置中,使各齿轮和各偏心齿轮中的任一方成为内齿齿轮,使另一方成为外齿齿轮,使第一齿轮与第一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第二齿轮与第二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以及第三齿轮与第三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不同,使第一齿轮的转速及第二齿轮的转速均相对于偏心构件的转速减少。于偏心构件的转速减少。于偏心构件的转速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使配置在同轴上的两根旋转轴(例如车辆的左右的驱动轴或四轮驱动车辆的传动轴)相互反转而进行差动旋转的差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用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驱动齿轮装置的一例。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齿轮装置是具有所谓的转矩矢量分配(torque vectoring)的功能的差动装置,具备将驱动力源的输出转矩分配并传递到左右的驱动轮的差动机构及控制从差动机构向左右的驱动轮传递的转矩的控制用的致动器(控制用马达或差动用马达)。差动机构由两组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即,差动机构由将两组行星齿轮装置组合而成的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具体而言,两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各太阳轮利用结合轴相互连结。在结合轴的中央部分设置有输入齿轮,从驱动力源传递转矩。在各齿轮架分别经由驱动轴(输出轴)连结有左右的驱动轮。并且,左右的齿圈经由反转机构(逆旋转构件)相互连结。而且,在一方的齿圈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连结有控制用马达。反转机构由第一齿轮构件和第二齿轮构件构成。第一齿轮构件具有与形成于一方的齿圈的外周部的外齿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轴构件以及第二小齿轮。在轴构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同样地,第二齿轮构件具有与形成于另一方的齿圈的外周部的外齿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轴构件以及第二小齿轮。在轴构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并且,第一齿轮构件的第二小齿轮与第二齿轮构件的第二小齿轮啮合。因此,反转机构在左右的齿圈之间使其旋转方向反转而使输入到一方的齿圈的控制用马达的转矩向另一方的齿圈传递。因此,通过控制控制用马达的转矩,从而能够实现积极地控制向左右的驱动轮传递的转矩的分配(分配率)的转矩矢量分配。
[0003]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图19”所示的例子中,两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各齿圈成为输入元件,各齿轮架成为输出元件,各太阳轮成为反作用力元件。具体而言,两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各齿圈利用结合构件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连结。结合构件具有与形成于一方的齿圈的外周部的外齿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与形成于另一方的齿圈的外周部的外齿齿轮啮合的第二小齿轮、以及轴构件。在轴构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另外,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转矩的驱动齿轮与一方的齿圈的外齿齿轮啮合。在各齿轮架分别经由驱动轴(输出轴)连结有左右的驱动轮。并且,各太阳轮代替上述那样的结合轴而经由逆旋转马达单元相互连结。逆旋转马达单元由马达和齿轮机构构成。马达的转子轴的一方的端部形成逆旋转马达单元中的第一输出轴。在转子轴的另一方的端部安装有小齿轮,与齿轮机构的第一副轴齿轮啮合。第一副轴齿轮安装于副轴齿轮轴的一方的端部。在副轴齿轮轴的另一方的端部安装有第二副轴齿轮。第二副轴齿轮与逆旋转马达单元中的形成有第二输出轴的旋转构件的内齿齿轮啮合。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配置在同轴上。第一输出轴与一方的太阳轮连结。第二输出轴与另一方的太阳轮连结。因此,逆旋转马达单元在左右的太阳轮之间使其旋转方向反转而使输入到一方的太阳轮的马达的转矩向另一方的
太阳轮传递。即,逆旋转马达单元作为上述那样的控制用马达及反转机构发挥功能。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22119号公报
[0007]设想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齿轮装置作为差动装置或转矩矢量分配装置而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为了使向车辆的搭载变得容易,优选尽可能使装置的体积小型化。在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的例子中,反转机构配置于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各齿圈的外周侧。另外,控制用(差动用)马达也配置于各齿圈的外周侧。因此,在装置的径向上体积增大。相对于此,例如如果在控制用马达与齿圈之间设置减速比更大的减速机构,则能够使控制用马达小型化。或者,能够得到用于差动控制或转矩矢量分配控制的更大的转矩。然而,通过新设置减速机构,结果有可能导致装置的体积增大。
[0008]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图19”所示的例子中,兼作反转机构和控制马达的逆旋转马达单元配置在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各太阳轮之间。因此,与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的例子相比,有可能能够抑制装置的径向上的大型化。然而,不容易在抑制径向上的大型化的同时将逆旋转马达单元配置在各太阳轮之间。例如,逆旋转马达单元是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与副轴齿轮轴平行地配置的双轴构造,构造变得复杂。另外,当为了使马达小型化或为了得到更大的转矩而设置减速机构时,装置的构造会进一步变得复杂。另外,会导致装置的体积增大。结果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提高向车辆的搭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简单的、容易进行向车辆的搭载的差动装置。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差动装置,所述差动装置具备:输入构件,所述输入构件从预定的动力源输入驱动转矩;第一旋转轴及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及第二旋转轴相互配置在同轴上,并能够彼此相对旋转;以及差动旋转机构,所述差动旋转机构将所述驱动转矩分配并传递到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并且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的差动旋转,所述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差动旋转机构具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及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旋转;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从所述输入构件传递所述驱动转矩,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中的每一个相对旋转;第一偏心齿轮,所述第一偏心齿轮配置在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第二偏心齿轮,所述第二偏心齿轮配置在所述偏心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一体地旋转;第三偏心齿轮,所述第三偏心齿轮配置在所述偏心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及所述第二偏心齿轮一体地旋转;以及偏心构件,所述偏心构件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并将所述第一偏心齿轮、所述第二偏心齿轮及所述第三偏心齿轮支承(或保持)为能
够绕所述偏心轴线自转且能够绕所述旋转轴线公转,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所述第二偏心齿轮及所述第三偏心齿轮中的任一方为内齿齿轮,另一方是与所述内齿齿轮内接并啮合的外齿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第一齿轮比)、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第二齿轮比)、以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三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第三齿轮比)分别彼此不同,使所述第一齿轮的转速及所述第二齿轮的转速均相对于所述偏心构件的转速减少。
[0013]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控制用马达,该控制用马达输出与所述驱动转矩不同的控制转矩,并将所述控制转矩施加于所述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动装置,所述差动装置具备:输入构件,所述输入构件从预定的动力源输入驱动转矩;第一旋转轴及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及第二旋转轴相互配置在同轴上,并能够彼此相对旋转;以及差动旋转机构,所述差动旋转机构将所述驱动转矩分配并传递到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并且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的差动旋转,所述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差动旋转机构具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及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旋转;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并从所述输入构件传递所述驱动转矩,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中的每一个相对旋转;第一偏心齿轮,所述第一偏心齿轮配置在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的偏心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第二偏心齿轮,所述第二偏心齿轮配置在所述偏心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一体地旋转;第三偏心齿轮,所述第三偏心齿轮配置在所述偏心轴线上,并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及所述第二偏心齿轮一体地旋转;以及偏心构件,所述偏心构件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并将所述第一偏心齿轮、所述第二偏心齿轮及所述第三偏心齿轮支承为能够绕所述偏心轴线自转且能够绕所述旋转轴线公转,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所述第二偏心齿轮及所述第三偏心齿轮中的任一方为内齿齿轮,另一方是与所述内齿齿轮内接并啮合的外齿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以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三偏心齿轮之间的齿轮比分别彼此不同,使所述第一齿轮的转速及所述第二齿轮的转速均相对于所述偏心构件的转速减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装置还具备控制用马达,该控制用马达输出与所述驱动转矩不同的控制转矩,并将所述控制转矩施加于所述第三齿轮,所述差动旋转机构通过向所述第三齿轮传递所述控制转矩,从而使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通过控制所述控制转矩,从而控制从所述输入构件分别向所述第一旋转轴及所述第二旋转轴传递的所述驱动转矩的分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装置还具备:增速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增速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增速太阳轮、增速齿轮架及增速齿圈;以及减速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减速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减速太阳轮、减速齿轮架及减速齿圈,所述增速行星齿轮机构及所述减速行星齿轮机构均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所述增速太阳轮被固定为不能旋转,
所述增速齿轮架与所述第一齿轮一体地旋转,在所述增速齿轮架旋转时,所述增速齿圈的转速相对于所述增速齿轮架的转速增大,所述减速齿圈与所述增速齿圈连结而与所述增速齿圈一体地旋转,所述减速齿轮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矶野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