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片式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2216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片式端子,用以解决现有的片式端子接触点较少、无法承载更大的功率传输或生产难度高、端子正压力较大、易连接失效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叠片端子组和支架,叠片端子组通过固定轴固定在支架内;所述叠片端子组包括若干个相同且并排叠放设置的叠片端子,且叠片端子之间通过固定轴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插接有插座端子和线束端端子,且插座端子和线束端端子分别与叠片端子的两端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接触点多、正压力稳定、耐久稳定性好等特点,既可以简化产品结构,减小体积,又可以降低重量,节省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很强的实用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很强的实用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片式端子


[0001]本技术涉及汽配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片式端子。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大功率传输中,接触件逐渐由圆柱形连接系统转变为片式端子连接系统。由于大功率传输的要求,需求片型端子连接器中有更多的接触点,稳定的正压力,还需要有更好的耐久稳定性。现有的片式端子中,一部分端子接触点较少,不能承载更大的功率传输;一部分端子使用“工型”的端子叠片,这种端子对生产过程要求较高、且端子正压力较大,长期使用会导致连接器系统镀层磨损,导致连接失效。
[0003]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接触点多、正压力稳定、耐久稳定性好的新型片式端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片式端子,解决现有的片式端子接触点较少、无法承载更大的功率传输或生产难度高、端子正压力较大、易连接失效等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片式端子,包括叠片端子组和支架,叠片端子组通过固定轴固定在支架内;所述叠片端子组包括若干个相同且并排叠放设置的叠片端子,叠片端子之间通过固定轴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插接有插座端子和线束端端子,且插座端子和线束端端子分别与叠片端子的两端相接触。
[0006]所述叠片端子组的数量设置有两组,两组叠片端子组相对设置且均装配在支架内,两组叠片端子组的上端之间形成与插座端子相匹配的第一接触腔,两组叠片端子组的下端之间形成与线束端端子相匹配的第二接触腔,插座端子插接在第一接触腔内,线束端端子插接在第二接触腔内。
[0007]所述叠片端子为片状长条结构,叠片端子的中部设置有与固定轴相匹配的穿孔,固定轴穿设在穿孔内并将叠片端子组中的多个叠片端子连接在一起。
[0008]叠片端子的两端均设置有接触点,接触点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接触点和第一导向结构均与插座端子或线束端端子相匹配。
[0009]所述支架为四方体结构,且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自身结构的固定结构。
[0010]所述支架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个与叠片端子相匹配的弹片,且弹片位于叠片端子的外侧。
[0011]所述支架与插座端子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封闭结构,封闭结构上开设有与插座端子相匹配的插接口,插座端子通过插接口插入支架内并与叠片端子相接触。
[0012]所述支架与线束端端子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U型槽口,线束端端子成90
°
方向或180
°
方向插入U型槽口内并与叠片端子相接触。
[0013]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均设置有环形槽,支架的两侧均设有与环形槽相匹配的固定
孔,且固定孔位于U型槽口的底部;环形槽卡在对应的固定孔内。
[0014]采用上述结构的本技术,通过将片式端子的电接触部分设计为多个单独且并排叠放在一起的叠片端子,可以提供较多的接触点,增加了与插座端子和线束端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确保电接触稳定;且叠片端子选用载流能力优异的紫铜制成,通载大电流温升较低;端子正压力由支架的弹片提供,弹片优选为由弹性性能优异的不锈钢材质制成,可以长期稳定的为端子提供正压力。本技术既可以简化产品结构,又可以降低重量,节省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爆炸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叠片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固定轴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片式端子与插座端子、线束端端子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7为图6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片式端子与插座端子、线束端端子的装配示意图。
[0024]图中:1为叠片端子,101为穿孔,102为接触点,103为第一导向结构;2为支架,201为弹片,202为固定结构,203为固定孔,204为封闭结构,205为U型槽口;3为固定轴,301为环形槽;4为插座端子,401为第二导向结构;5为第一线束端端子,501为第三导向结构;6为第二线束端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片式端子,包括叠片端子组和支架2,所述支架2为四方体结构,支架2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叠片端子组的容纳腔,叠片端子组通过固定轴3固定在支架2的容纳腔内。支架2的两端分别插接有插座端子4和线束端端子,且插座端子4和线束端端子分别与叠片端子1的两端相接触,以实现插座端子4与线束端端子之间的电连接。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叠片端子组的数量设置有两组,两组叠片端子组相对设置且均装配在支架2内,两组叠片端子组的上端之间形成与插座端子4相匹配的第一接触腔,两组叠片端子组的下端之间形成与线束端端子相匹配的第二接触腔,插座端子4接入支架2内并插接在第一接触腔内,线束端端子接入支架2内并插接在第二接触腔内。
[0027]本实施例中,两组叠片端子组均包括若干个相同且并排叠放设置的叠片端子1,叠片端子1之间通过固定轴3连接。优选为如图3所示,所述叠片端子1为由紫铜制成的片状长条结构,叠片端子1的中部设置有与固定轴3相匹配的穿孔101,固定轴3穿设在穿孔101内并将叠片端子组中的多个叠片端子1连接在一起。该穿孔101为椭圆形孔,使固定轴3可以在穿孔101内沿上下方向进行一定的浮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0028]所述叠片端子1的两端均设置有接触点102,接触点102为向上凸起的凸点结构,接触点102与插座端子4或线束端端子相匹配,当插座端子4和线束端端子分别插接在对应的接触腔内后,两组叠片端子组中各个叠片端子端部的接触点102都刚好位于插座端子4或线束端端子的两侧并接触连接,起到导电作用;且通过设计多个单独且并排叠放在一起的叠片端子,实现可以提供较多的接触点,有效降低端子接触电阻,且增加该片式端子与插座端子和线束端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确保电接触稳定。
[0029]所述叠片端子1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103,且第一导向结构103位于接触点102的外侧;插座端子4的插入端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401,线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片式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叠片端子组和支架(2),叠片端子组通过固定轴(3)固定在支架(2)内;所述叠片端子组包括若干个相同且并排叠放设置的叠片端子(1),叠片端子(1)之间通过固定轴(3)连接;支架(2)的两端分别插接有插座端子(4)和线束端端子,且插座端子(4)和线束端端子分别与叠片端子(1)的两端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片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端子组的数量设置有两组,两组叠片端子组相对设置且均装配在支架(2)内,两组叠片端子组的上端之间形成与插座端子(4)相匹配的第一接触腔,两组叠片端子组的下端之间形成与线束端端子相匹配的第二接触腔,插座端子(4)插接在第一接触腔内,线束端端子插接在第二接触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片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端子(1)为片状长条结构,叠片端子(1)的中部设置有与固定轴(3)相匹配的穿孔(101),固定轴(3)穿设在穿孔(101)内并将叠片端子组中的多个叠片端子(1)连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片式端子,其特征在于:叠片端子(1)的两端均设置有接触点(102),接触点(102)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103),接触点(102)和第一导向结构(103)均与插座端子(4)或线束端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安康金灿姬和平王国堂张红娟杜艳平李东强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