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9684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所述桩基为直径大于1500mm的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的内部,自桩顶向下设置中心孔,所述孔的孔径满足人员上下和侧挖操作,所述孔的孔底深度深于所述灌注桩的破损区域的深度,在破损区域设置倒漏斗型侧向修复区域,在修复区域的上表面形成上高下低的斜面;自桩顶至所述斜面设有两个排气孔;所述中心孔、修复区域和排气孔被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干法施工成桩的大型桩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必对原桩基补桩和挖掘外侧土体,省钱省时省力,且作业安全,不影响其他桩基施工。不影响其他桩基施工。不影响其他桩基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主要用于干法施工、初步成桩的大直径灌注桩的修复和加固,尤其是山区河流地带的高桩框架码头桩基的修复和加固技术。所述大直径灌注桩是指桩径1500mm以上的灌注桩。

技术介绍

[0002]桩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地质、地形、成桩工艺不同等原因会造成部分桩基质量缺陷。如果采用补桩,技术可行但增加投资。如果从外侧土体挖掘到桩基患处,也存在诸多局限,一方面影响桩基侧阻力,另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特别在边坡较陡地区,会造成土体下滑,给桩基形成二次撞击而破坏,并影响施工作业人员安全;且如果桩基缺陷较深,会加大土方开挖,更加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适用于干法施工成桩的大型桩基。本技术不必对原桩基补桩和挖掘外侧土体,省钱省时省力,且作业安全,不影响其他桩基施工。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所述桩基为直径大于1500mm的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的内部,自桩顶向下设置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孔径满足人员上下和侧挖操作,所述中心孔的孔底深度深于所述灌注桩的破损区域的深度,在破损区域设置倒漏斗型侧向修复区域,在修复区域的上表面形成上高下低的斜面;
[0006]自桩顶至所述斜面设有两个排气孔;
[0007]所述中心孔、修复区域和排气孔被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实。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孔以所述灌注桩的中心线为孔的中心线。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孔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形成凹槽孔壁。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孔的直径为600

800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孔的孔底深度深于所述灌注桩的破损区域的深度为500mm到200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自密实混凝土的等级比原桩基砼高,使得填充于所述中心孔、修复区域的混凝土的强度高于原桩基混凝土强度。
[0013]进一步地,在桩基砼新旧接合面涂抹有粘结剂。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在有限的时间内减少设备投入,节省投资,省时高效。
[0016]2、工作人员作业安全风险大大降低,避免了大开挖,减少对桩基的二次破坏和扰动。
[0017]3、减少原状土体破坏,由于桩基从内侧挖至桩基破损位置,修复过程中并没有破
坏原有桩周土体,桩侧阻力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进而不会降低桩基承载能力。
[0018]4、桩基砼新旧接合面紧密连接,通过排气孔排出孔内多余浮渣和混凝土气泡,成桩质量有保障。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填充自密实混凝土之前的桩基剖面图;
[0020]图2是图1的A

A剖面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填充自密实混凝土之后的桩基剖面图;
[0022]图4是图3的B

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附图所示,本实施案例以某工程的1.6m直径嵌岩桩的修复为例,桩基靠近外围区域设置钢筋笼101,钢筋笼101内部的桩体为素混凝土,经检查发现桩顶以下7m破损,检测为Ⅲ类桩。在实施中所使用的成孔设备、通风设备、砼浇筑设备均可市场获得,图中不赘述。
[0024]所述桩基100的内部,自桩顶向下设置中心孔1,所述中心孔1的孔径均为0.8m左右,满足人员上下和侧挖操作,所述孔1的孔底深度深于所述灌注桩的破损区域2的深度0.5~1m,在破损区域2被扩大为倒漏斗型侧向修复区域20,在修复区域20的上表面形成上高下低的斜面21;自桩顶至所述斜面21设有两个排气孔3;所述中心孔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形成凹槽孔壁10。
[0025]所述中心孔1和修复区域20被自密实混凝土4填充实,组合为立体构造,起到增加修复处强度的作用。
[0026]所述自密实混凝土4的等级比原桩基砼高,使得填充于所述中心孔1、修复区域20的混凝土的强度高于原桩基混凝土强度。
[0027]在桩基砼新旧接合面涂抹有粘结剂。
[0028]以下为桩基修复结构的施工过程:
[0029]1、先在桩顶标出成孔圆形区域,孔径约0.8m左右,能满足作业人员上下即可;同时,超挖0.5~1m。
[0030]2、成孔设备固定在桩顶上,向下钻孔开挖,钻头直径100~150mm,边钻孔边挖取桩芯混凝土。
[0031]开挖过程中不停的向钻头淋水,保持钻孔区域湿润,同时给钻头降温。钻孔取芯沿着同心圆周逐个钻孔,最终使得孔1的内壁形成凹凸槽孔壁10(图2的A

A断面所示),以便后期新旧混凝土更好的结合一起。
[0032]根据历次经验,对于孔1,最佳的方式为一段段开挖,开挖一段完成后(即开挖到需要的孔径)再开挖下面一段,每段开挖深度1m左右,不宜过深,以免破坏原有桩基混凝土;在开挖完成后,清理底层的碎渣;清理完毕后继续向下逐段开挖,直至桩基破损区域2,并且,最佳的方式为,再向下挖一段孔11,也即孔1的底部深于坡损区域2所在深度。
[0033]3、达到破损区域2后,小心清理破损区域的砾石和含有残渣的混凝土,并对破损区域2周边的混凝土进行凿除直至露出新鲜的砼。凿除过程中要注意不破坏原有桩基的钢筋。
[0034]4、凿出破损区域的砼后,对破损区域2进行倒漏斗型侧向开挖(即内侧口大外侧口
小),形成一个45
°
斜切面21,并在桩顶钻两个直径约20mm的排气孔3,排气孔3穿到达此斜切面21上。
[0035]整个作业过程中要一直确保人孔内的通风,保障里面人员安全;所述排气孔3在浇筑混凝土期间作为排除浮渣和混凝土多余气体通道,而在施工作业期间也同时作为工人提供新鲜空气的通道。
[0036]5、倒漏斗形侧向修复区域20开挖完成后,清理侧面松动的碎石和孔底碎渣,并对侧面和底面涂抹界面粘合剂,如果孔1的孔径较大,可以再增设钢筋笼;浇筑自密实混凝土4,自密实混凝土4填充实开挖的倒漏斗形侧向修复区域20以及孔1,同时也填充所述排气孔3,所述斜切面21能够便于混凝土浆液进入侧向的开挖区域,新浇筑混凝土等级比原桩基砼高一级。浇筑后的砼就是图3、4所示。
[0037]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技术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所述桩基为直径大于1500mm的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的内部,自桩顶向下设置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孔径满足人员上下和侧挖操作,所述中心孔的孔底深度深于所述灌注桩的破损区域的深度,所述破损区域被扩大为倒漏斗型侧向修复区域,在修复区域的上表面形成上高下低的斜面;自桩顶至所述斜面设有两个排气孔;所述中心孔、修复区域和排气孔被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孔以所述灌注桩的中心线为孔的中心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桩基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孔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普军朱本飞汤益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