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昌贵专利>正文

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68782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涉及汽车安全装置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包括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和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包括第一压力传送通道、第一接触杆和侧部吸能链;侧部吸能链的前端与第二活塞固定;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包括第二压力传送通道和第二接触杆,第二压力传送通道设有第二溢流阀;通过以上方案将汽车前方受到的冲击可以向汽车的后方进行转移,减缓车内人员受到的冲击,能够给车内人员多一点的反应时间,多一点的反应时间能够给予车内人员多一点的清醒冷静状态,为过后的自我救援以及外部救援多一份保障,更大程度的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证车内人员的安全。证车内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冲击力通过车头传递给座舱内,然后通过座舱传递给车内人员。为了避免车内人员受到冲击之后,与硬质结构发生碰撞,目前的方案包括有安全带、安全气囊等机构,但这些措施冲击力都是传递到车内人员之后才有采取相应安全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车内人员起到保护,但是只要冲击传递给人体,就肯定会对车内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通过以上方案将汽车前方受到的冲击可以向汽车的后方进行转移,减缓车内人员受到的冲击,更大程度的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包括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和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所述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包括第一压力传送通道、第一接触杆和侧部吸能链;所述第一压力传送通道设有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压力传送通道的两端分别滑动配合有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接触杆的后端固定;所述侧部吸能链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活塞固定;所述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包括第二压力传送通道和第二接触杆,所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设有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的前端封口设置,所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的后端滑动配合有第三活塞,所述第二接触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三活塞固定。
[0005]本方案针对车头和车尾分别设置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和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车头发生碰撞之后,第一接触杆的前端接触到冲击,将会通过第一压力传送通道传送给侧部吸能链,然后在第一压力通道和侧部吸能链中,将冲击的能量逐步消减。同理当车尾发生碰撞的时候,冲击力通过第二接触杆转移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内,然后在第二压力传送通道内消减。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杆的前端设有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一压轮;还包括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摆杆和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摆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接触杆并列固定,所述第一摆杆的前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接触杆的方向弧形弯曲,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摆杆的前端固定,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自两个所述第一压轮之间穿插而过。
[0007]采用第一摆杆和第一滑杆可以很好的承接前方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第一滑杆受到冲击力时,第一接触杆会随着第一活塞向内移动,第一摆杆在向内移动的同时会受到第二压轮的约束力向第一压槽靠拢,在第一摆杆向第一接触杆靠拢的同时,由于第一滑杆与第
一摆杆固定一起,所以第一滑杆也会随之滑动,整个第一滑杆、第一接触杆、第一摆杆以及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的工作是同时同步进行相辅相成。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杆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摆杆设有第一压槽,所述压力传送通道的前端对应所述第一摆杆的背面设有第二压轮。通过第二压轮可以将第一接触杆和第一摆杆合拢于第一压槽内,形成新的强度更大的接受冲击力的杆。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接触杆的后端设有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压轮;还包括有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二摆杆和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摆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接触杆并列固定,所述第二摆杆的后端向远离所述第二接触杆的方向弧形弯曲,所述第二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摆杆的后端固定,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自两个所述第三压轮之间穿插而过。
[0010]采用第二摆杆和第二滑杆可以很好的承接后方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第二滑杆的另一端受力,带动第二摆杆向第二接触杆的方向摆动,二者摆动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对冲击力形成缓冲。压轮可以减小第二滑杆相对第二接触杆的摩擦力,方便第二摆杆向第二滑杆摆动合拢。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接触杆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二摆杆设有第二压槽,所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的后端对应所述第二摆杆的背面设有第四压轮。通过第四压轮可以将第二接触杆和第二摆杆合拢于第二压槽内,形成新的强度更大的接受冲击力的杆。
[0012]优选地,所述侧部吸能链包括滑道、前门吸能组件、中柱过渡件和后门吸能组件;所述滑道包括前门滑道、中柱滑道和后门滑道;所述第一压力传送通道的后端与所述前门滑道的前端对接;所述前门吸能组件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一滑销,所述第一弹簧的前端与第二活塞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滑销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滑销滑动配合于所述前门滑道;所述中柱滑道滑动配合有所述中柱过渡件;所述后门吸能组件包括第二滑销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滑销滑动配合于所述后门滑道,所述第二滑销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弹簧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后端与所述后门滑道的后端连接。
[0013]前方受到的冲击通过第一接触杆向第一压力传送筒通道内传递,然后通过内部气压传递到第二活塞,前门吸能组件、中柱过渡件和后门吸能组件在滑道上滑动配合,因此可以将前方的冲击逐步向后传递,缓解前方受到的冲击。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滑销的后端和中柱过渡件采用重叠在一起的片状分离件,所述前门滑道、中柱滑道和后门滑道的侧壁分别设有摩擦层。
[0015]采用片状分离件,便于发生碰撞之后,利用片状分离件滑出各滑道向后面的部件传递冲击,由于片状分离件相互之间可以分离,因此此时开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同时采用摩擦层,可以进一步避免平时第一滑销、中柱过渡件和第二滑销滑出各滑道,同时提高对冲击的消减能力。
[0016]优选地,所述前门滑道的后端、中柱滑道的两端和后门滑道的前端分别设有冲击破裂挡盖。
[0017]可以进一步避免平时第一滑销、中柱过渡件和第二滑销滑出各滑道,在受到冲击的时候,可以突破冲击破裂挡盖,将其撞破裂,正常向后传递冲击。
[0018]优选地,在座舱与车头、车尾之间分别设有溃舱吸能保护装置,所述溃舱吸能保护装置包括自前向后的波浪形折板,所述波浪形折板之间填充有缓冲材料。
[0019]利用波浪形折板可以将冲击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结合缓冲材料能够很好的将冲击力隔离,避免驾驶员直接受到冲击。
[0020]优选地,所述缓冲材料为带有第三溢流阀的充气垫。
[0021]便于在缓冲材料受到冲击压力变大的时候,便于将内部的气体排出去,降低内部的气压。
[0022]通过设置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和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能够有效的将车头和车尾受到的冲击向车体的两侧转移,减缓向座舱内传递的冲击力,尽可能更大程度的保护座舱内人员的安全。利用侧部吸能链能够提高冲击力传递的长度,进而更好的将冲击力进行消减,避免局部过度受力。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其中五幅,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A局部放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和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所述车头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包括第一压力传送通道(10)、第一接触杆(9)和侧部吸能链;所述第一压力传送通道(10)设有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压力传送通道(10)的两端分别滑动配合有第一活塞(8)和第二活塞(11);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接触杆(9)的后端固定;所述侧部吸能链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活塞(11)固定;所述车尾溃舱吸能保护单元包括第二压力传送通道(12)和第二接触杆(16),所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12)设有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12)的前端封口设置,所述第二压力传送通道(12)的后端滑动配合有第三活塞(13),所述第二接触杆(16)的前端与所述第三活塞(13)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杆(9)的前端设有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一压轮(4);还包括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摆杆(6)和第一滑杆(5),所述第一摆杆(6)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接触杆(9)并列固定,所述第一摆杆(6)的前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接触杆(9)的方向弧形弯曲,所述第一滑杆(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摆杆(6)的前端固定,所述第一滑杆(5)的另一端自两个所述第一压轮(4)之间穿插而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杆(9)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摆杆(6)设有第一压槽(25),所述压力传送通道的前端对应所述第一摆杆(6)的背面设有第二压轮(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城式车身辅助防撞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杆(16)的后端设有两个前后分布的第三压轮(17);还包括有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二摆杆(15)和第二滑杆(18),所述第二摆杆(15)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接触杆(16)并列固定,所述第二摆杆(15)的后端向远离所述第二接触杆(16)的方向弧形弯曲,所述第二滑杆(1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摆杆(15)的后端固定,所述第二滑杆(18)的另一端自两个所述第三压轮(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昌贵
申请(专利权)人:曾昌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