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东焱专利>正文

油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727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50
本申请所公开的一种油壶,包括:壶身,集油装置,集油装置包括用于收集壶嘴外壁残留油滴的集油腔,集油腔顶部设有可供油滴流入的开口,开口设置与壶嘴下方,集油装置还包括用于集油腔内的油液渗入壶身内部、阻碍油液由壶身向外逆向流出油液的渗油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油壶,由于壶嘴下方设有集油槽及渗油机构,可将壶嘴残留的油液汇聚到集油槽内。渗油机构允许集油槽内的油液缓慢渗回壶身内部,同时阻碍倒油时油液回流至集油槽内,避免倒油时油液流到集油槽外部。该油壶结构简单,避免油壶被油嘴残留油滴污染,能长期保持油壶整体洁净,且操作便捷。且操作便捷。且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壶


[0001]本申请涉及厨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壶。

技术介绍

[0002]油壶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于厨房内的用品,在烹饪过程提起大桶向锅内倒油很不方便,将少量食用油倒入体积小的油壶中,再用油壶直接向锅内倒油就方便的多了。现有油壶的壶身设有一个用于倒油的油嘴,由油嘴流出的油束聚而不散,非常方便实用。
[0003]但现有油壶的油嘴每次倒油后都会有油滴残留,这些残留的油滴会顺着油嘴流向壶身,导致壶身沾染油渍,极容易吸收灰尘,导致油壶表面布满污渍,既影响使用又不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壶,旨在解决现有油壶壶嘴滴油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所公开的一种油壶,包括:
[0006]壶身,所述壶身设有壶嘴;
[0007]集油装置,所述集油装置包括用于收集所述壶嘴外壁残留油滴的集油腔,
[0008]所述集油腔顶部设有可供油滴流入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与所述壶嘴下方,所述集油装置还包括用于所述集油腔内的油液渗入与所述壶身内部、阻碍所述壶身内部逆向流出油液的渗油机构。
[0009]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渗油机构为设置于所述壶身内壁的渗油通道,所述渗油通道一端与所述集油腔连通,所述渗油通道另一端设有可供其内油液流入与所述壶身内的第一渗油口。
[0010]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集油装置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渗油通道横截面积的节流介质。
[0011]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节流介质与所述壶身活动连接。
[0012]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渗油通道凸设于所述壶身内壁表面,所述第一渗油口设置与所述渗油通道的底部,所述节流介质为可由所述第一渗油口向上插入所述渗油通道的插拔件,所述插拔件与所述渗油通道内腔间隙配合。
[0013]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插拔件与所述集油通道卡接,所述插拔件尾部设有用于插拔时着力的操作部。
[0014]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插拔件为插片,所述插片端部两侧设有延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脚,所述支脚端部设有卡凸,所述渗油通道内壁设有与所述卡凸相适配的卡凹。
[0015]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壶嘴包括本体及位于所述本体根部的安装座,所述壶身侧壁设有可供所述壶嘴伸出的开窗,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壶身内壁可拆卸连接。
[0016]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壶身内壁设有与所述安装座卡接的卡槽,所述本体可由所述开窗推出壶身外时,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卡槽卡接,所述渗油通道为所述安
装座与所述壶身内壁之间的空隙。
[0017]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安装座外表面设有与所述集油腔相对设置的回油槽,所述渗油通道为形成于所述回油槽与所述壶身内壁围合而成的空腔。
[0018]作为本申请油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渗油机构为设置于所述壶身内壁的第二渗油口,所述集油装置还包括用于阻碍所述壶身内油液由所述第二渗油口流出的挡片,所述挡片与所述壶身活动连接。
[0019]本技术所公开的油壶,由于壶嘴下方设有集油槽及渗油机构,可将壶嘴残留的油液汇聚到集油槽内。渗油机构允许集油槽内的油液缓慢渗回壶身内部,同时阻碍倒油时油液回流至集油槽内,避免倒油时油液流到集油槽外部。该油壶结构简单,避免油壶被油嘴残留油滴污染,能长期保持油壶整体洁净,且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油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集油槽的放大结构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渗油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A处分解放大图;
[0024]图5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插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渗油通道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壶身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渗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回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渗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1为图10中B处放大图;
[003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挡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0034]实施例一
[0035]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油壶,如图1

图3所示,包括:壶身1,以及位于壶身1顶部的壶嘴2,以及盖设在壶身1上方的壶盖3,壶身1侧边设有把手 4。壶嘴2的下方设有集油装置,集油装置包括呈漏斗形的集油槽5,集油槽5 内形成有集油腔50,集油腔顶部设有开口51,开口51位于壶嘴2的下方,用来收集由壶嘴2滴落或沿着壶嘴2外壁流下来的油滴。集
油装置还包括渗油机构,该渗油机构用于集油腔内的油液渗入到壶身1内(其中油液是渗入壶身1内,而不是流入),同时渗油机构又对壶身1内的油液逆向流出起到阻碍作用。
[0036]该集油装置既可以是利用油液的粘性起到阻碍其流出的毛细小孔,或者狭缝,这样可以避免倒油时,壶身1内的油液顺着渗油机构逆向流出,导致集油槽5外壁残留油液。同时,集油槽5内的油液可以缓慢的渗回到壶身1内部,起到油液回流的作用,使得集油槽5不会集满油液溢出,避免食用油的浪费。
[0037]如图4所示,渗油机构为设置于壶身1内壁上的渗油通道52,渗油通道52 的一端与集油腔50连通,渗油通道52另一端设有第一渗油口521,集油腔50 内的油液经过渗油通道52后由第一渗油口521回流到壶身1内部。
[0038]集油装置还包括节流介质,该节流介质用于减小渗油通道52的横截面,使得油液只能通过节流介质表面与渗油通道52内壁之间的缝隙渗回到壶身1内。同样的,当油壶向外倒油时,壶内的油液也会及其缓慢的少量渗入到集油腔50 内,但由于倒油的时间很短,因而渗出到集油腔50内的油液极少,不会在倒油时由集油槽5被倒出。
[0039]当油壶使用时间较久时,集油槽5内的油液会变得粘稠,为了避免堵塞渗油通道52,本实施例中的节流介质与渗油通道活动连接,这样,当渗油通道52 被淤塞时,可以移动节流介质,失去节流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壶,其特征在于,包括:壶身,所述壶身设有壶嘴;集油装置,所述集油装置包括用于收集所述壶嘴外壁残留油滴的集油腔,所述集油腔顶部设有可供油滴流入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与所述壶嘴下方,所述集油装置还包括用于所述集油腔内的油液渗入所述壶身内,同时阻碍油液由所述壶身内向外逆向流出的渗油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油机构为设置于所述壶身内壁的渗油通道,所述渗油通道一端与所述集油腔连通,所述渗油通道另一端设有可供其内油液流入与所述壶身内的第一渗油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装置还包括用于减小所述渗油通道横截面积的节流介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介质与所述渗油通道活动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油通道凸设于所述壶身内壁表面,所述第一渗油口设置与所述渗油通道的底部,所述节流介质为可由所述第一渗油口向上插入所述渗油通道的插拔件,所述插拔件与所述渗油通道内腔间隙配合。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件与所述集油通道卡接,所述插拔件尾部设有用于插拔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焱
申请(专利权)人:马东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