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东焱专利>正文

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810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29
本申请所公开的一种壶,包括:壶身及集液装置,集液装置包括用于收集壶嘴外壁残留液体的集液腔,集液腔顶部设有可供液体沿壶嘴外壁流入的集液口,集液口设置于壶嘴下方,集液装置还包括连通集液腔与壶身内腔的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位于壶身内的一端还设有用于阻碍壶身内腔的液体进入回流通道的缓冲头,缓冲头内部设有连通回流通道与壶身内腔的缓冲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壶,当壶身正立时,壶嘴外壁残留的液滴可逐渐汇聚到集液腔内,再通过回流通道及缓冲头逐渐流回壶身,当壶身向外倾倒液体时,液体会缓慢流入缓冲腔内形成一定量的积液,延缓液体通过回流通道向外流出,避免倾倒操作时液体顺回流通道流出。操作时液体顺回流通道流出。操作时液体顺回流通道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0001]本申请涉及家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存放液体的壶。

技术介绍

[0002]油壶、茶壶或酒壶等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其在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尤其是油壶,在烹饪过程提起大桶向锅内倒油很不方便,将少量食用油倒入体积小的油壶中,再用油壶直接向锅内倒油就方便的多了。现有油壶的壶身设有一个用于倒油的油嘴,由油嘴流出的油束聚而不散,非常方便实用。
[0003]但现有的壶在倒出液体时容易从壶嘴残留液滴并滑落到壶身。尤其是粘性较大的油壶,壶嘴每次倒油后都会有油滴残留,这些残留的油滴会顺着油嘴流向壶身,导致壶身沾染油渍,极容易吸收灰尘,使油壶表面布满污渍,既影响使用又不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壶,旨在解决现有壶使用时壶嘴滴液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所公开的一种壶,包括:
[0006]壶身,所述壶身设有壶嘴;
[0007]集液装置,所述集液装置包括用于收集所述壶嘴外壁残留液体的集液腔,
[0008]所述集液腔顶部设有可供液体沿所述壶嘴外壁流入的集液口,所述集液口设置于所述壶嘴下方,所述集液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集液腔与所述壶身内腔的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位于所述壶身内的一端还设有用于阻挡所述壶身内腔的液体进入所述回流通道的缓冲头,所述缓冲头内部设有连通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壶身内腔的缓冲腔。
[0009]作为本申请壶的一种改进,所述缓冲腔设有膨大部,所述缓冲腔根部与所述回流通道出口连通,端部与所述壶身内腔连通,所述缓冲腔端部设有用于供液体流回所述壶身内腔的回流口。
[0010]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缓冲腔由根部至端部截面逐渐缩小。
[0011]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回流口低于所述缓冲头根部。
[0012]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缓冲头与所述壶身可拆卸连接。
[0013]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缓冲头端部设有多个渗液孔。
[0014]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缓冲头的内腔设有用于阻碍液体由所述回流口进入所述回流通道的阻流机构
[0015]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缓冲头的内腔分布有用于减缓液体流速的挡板或曲线通道。
[0016]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挡板由所述缓冲头根部向其端部倾斜。
[0017]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缓冲头端部向下弯折形成迂回部,所述迂回部朝所述壶嘴方向延伸。
[0018]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回流通道为管体,所述回流通道端部伸入至所
述缓冲头内部并延伸一定距离,所述回流通道位于所述缓冲头的部分与所述缓冲头侧壁之间留存有一定间距。
[0019]作为本申请壶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回流通道的一端位于所述壶嘴所在的一侧,所述回流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壶身与所述壶嘴相对的另一侧。
[0020]本技术所公开的壶,当壶身正立时,壶嘴外壁残留的液滴可逐渐汇聚到集液腔内,再通过回流通道及缓冲头逐渐流回壶身,当壶身向外倾倒液体时,液体会缓慢流入缓冲腔内形成一定量的积液,延缓液体通过回流通道向外流出,避免倾倒操作时液体顺回流通道流出。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壶的局部剖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集液装置又一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集液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缓冲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缓冲头的局部剖视图;
[00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缓冲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9]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标号对应的技术名词:
[0030]壶身1;
[0031]壶嘴2;
[0032]壶盖3;
[0033]把手4;
[0034]集液槽5、集液腔50、集液口51、回流通道52、缓冲头53、迂回部530、缓冲腔54、膨大部540、回流口541、渗液孔542、挡板543。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0037]本申请中的壶可以是油壶、酒壶、水壶或茶壶等,以下实施例以油壶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0038]实施例一
[0039]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壶,如图1

图3所示,包括:壶身1,以及位于壶身1顶部
的壶嘴2,以及盖设在壶身1上方的壶盖3,壶身1侧边设有把手4。壶嘴2的下方设有集液装置,集液装置包括呈漏斗形的集液槽5,集液槽5内形成有集液腔50,集液腔顶部设有集液口51,集液口51位于壶嘴2的下方,用来收集由壶嘴2滴落或沿着壶嘴2外壁流下来的油滴。集液装置还包括回流通道52,回流通道52的一端与集液腔50连通,回流通道52另一端设有缓冲头53,缓冲头53为中空结构,其内设有连通回流通道52与壶身1内腔的缓冲腔54。当壶身1正立时,壶嘴2残存的油滴会流入集液腔50内,再通过集液通道52和缓冲腔54缓慢回流到壶身1内腔,避免残余油滴顺着壶身1滑落造成污染和不便。当壶身向外倾倒液体时,会有少量液体缓慢进入到缓冲腔54内,并在缓冲腔54内留存,缓冲腔54内的液体累积到一定量后才会开始流入回流通道52,而液体累积所需的时间远大于一次倾倒所需的时间,因此,倾斜壶身1向外倒油时,壶身1内腔的液体还未进入到回流通道52而倒油动作已经完成。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倒油时壶身1内的油液由集油槽5流出。
[0040]缓冲腔54设有膨大部540,缓冲腔54根部与回流通道52出口连通,缓冲腔54端部与壶身1内腔连通,缓冲腔54端部设有用于供液体渗流的回流口541。由回流通道52进入到缓冲腔54的油液会通过回流口541缓慢的渗透到壶身1内腔。其中,渗流指液体以渗透或液滴的方式缓慢通过小孔或狭缝。由于壶身1正立放置时缓冲腔54内的积液有充足的时间缓慢的流回壶身1内腔,因而回流口541的尺寸只要允许油液渗流就能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全部回流到壶身1内腔。而需要使用油壶倒油时,由于倒油的动作持续时间短,壶身1内腔的油液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壶,其特征在于,包括:壶身,所述壶身设有壶嘴;集液装置,所述集液装置包括用于收集所述壶嘴外壁残留液体的集液腔,所述集液腔顶部设有可供液体沿所述壶嘴外壁流入的集液口,所述集液口设置于所述壶嘴下方,所述集液装置还包括连通所述集液腔与所述壶身内腔的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位于所述壶身内的一端还设有用于阻挡所述壶身内腔的液体进入所述回流通道的缓冲头,所述缓冲头内部设有连通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壶身内腔的缓冲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设有膨大部,所述缓冲腔根部与所述回流通道出口连通,端部与所述壶身内腔连通,所述缓冲腔端部设有用于供液体流回所述壶身内腔的回流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由根部至端部截面逐渐缩小。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口低于所述缓冲头根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头与所述壶身可拆卸连接。6.如权利要求1

3任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焱
申请(专利权)人:马东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