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8388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涉及润滑油生产冷却技术领域,包括冷却罐和螺旋冷却管,螺旋冷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有送油管和出油管,送油管远离螺旋冷却管的一端贯穿冷却罐的顶端并延伸至其外部,送油管位于冷却罐外部的一端连通有进油斗,出油管远离螺旋冷却管的一端贯穿冷却罐的底端并延伸至其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螺旋冷却管、送油管和出油管,能够通过冷却罐内部的冷却液进行高效而均匀的冷却,提升润滑油的冷却效率,随后通过输油管排出进行灌装即可,通过设置循环组件,能够采取两种水循环的方式提升对润滑油的冷却效率,一种是不外接水源采用内部循环的方式进行水循环。源采用内部循环的方式进行水循环。源采用内部循环的方式进行水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润滑油生产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而这种润滑油在生产的完成后需要进行冷却才能进行包装,而大量的润滑油淤积在一起进行静置冷却的时间过久,并且效率略低,使用者为了提升冷却效率往往会在润滑油的一侧设置多组风扇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散热的方式一方面对于电能的耗费较大,并且散热效率也不够理性,淤积的润滑油只有靠近外围的才能被风扇吹动进行冷却,靠近内侧的润滑油还是无法得到均匀的冷却,进而延长了润滑油冷却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罐和螺旋冷却管,所述螺旋冷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有送油管和出油管,所述送油管远离螺旋冷却管的一端贯穿冷却罐的顶端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送油管位于冷却罐外部的一端连通有进油斗,所述出油管远离螺旋冷却管的一端贯穿冷却罐的底端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出油管位于冷却罐外部的一端连通有输油管,所述冷却罐的外表面设置有循环组件。
[0005]为了将冷却罐撑离地面,本技术改进有,还包括支撑腿和加强筋,所述支撑腿固装在冷却罐的外表面,所述加强筋固装在支撑腿的外表面。
[0006]为了使冷却罐内部的冷却液达到循环效果,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循环组件包括一号泵、一号进水管、一号输送管、一号出水管、一号换水管、二号泵、二号输送管、二号进水管、二号换水管和二号出水管,所述一号泵和二号泵均通过安装架分别安装在冷却罐外表面的两侧,所述一号泵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一号进水管和一号输送管连通,所述一号出水管和一号换水管连通,所述二号泵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二号输送管和二号出水管连通,所述二号换水管和二号进水管连通。
[0007]为了提高对润滑油的冷却效率,本技术改进有,所述送油管、出油管和输油管的材质均为铜,所述输油管的外表面安装有控制阀门。
[0008]为了抽出冷却罐内部的冷却液,本技术改进有,所述一号进水管远离一号泵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的顶端,所述一号输送管远离一号泵的一端与一号出水管连通,所述一号出水管远离一号换水管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的底端,所述一号换水管的外表面安装有一号阀门。
[0009]为了方便对冷却罐内部的冷却液进行补充,本技术改进有,所述二号输送管
远离二号泵的一端与二号进水管连通,所述二号出水管远离二号泵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的底端,所述二号进水管远离二号换水管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的顶端,所述二号换水管的外表面安装有二号阀门。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螺旋冷却管、送油管和出油管,能够通过冷却罐内部的冷却液进行高效而均匀的冷却,提升润滑油的冷却效率,随后通过输油管排出进行灌装即可,通过设置循环组件,能够采取两种水循环的方式提升对润滑油的冷却效率,一种是不外接水源采用内部循环的方式进行水循环,另一种是通过一号换水管和二号换水管外接管道进行外部水循环,并且能够在进行循环的过程中对冷却罐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更换和补充。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的剖视侧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提出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0016]图例说明:
[0017]1、冷却罐;2、螺旋冷却管;3、送油管;4、进油斗;5、出油管;6、输油管;7、支撑腿;8、加强筋;9、一号泵;10、一号进水管;11、一号输送管;12、一号出水管;13、一号换水管;14、二号泵;15、二号输送管;16、二号进水管;17、二号换水管;18、二号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罐1和螺旋冷却管2,螺旋冷却管2的两端分别连通有送油管3和出油管5,送油管3远离螺旋冷却管2的一端贯穿冷却罐1的顶端并延伸至其外部,送油管3位于冷却罐1外部的一端连通有进油斗4,出油管5远离螺旋冷却管2的一端贯穿冷却罐1的底端并延伸至其外部,出油管5位于冷却罐1外部的一端连通有输油管6,能够通过冷却罐1内部的冷却液进行高效而均匀的冷却,提升润滑油的冷却效率,随后通过输油管6排出进行灌装即可,控制阀门的设置,是为了方便控制输油管6内部流量的大小,当需要对润滑油进行冷却时,通过进油斗4将润滑油倾倒在送油管3的内部,随后通过螺旋冷却管2的内部,接着通过
出油管5输送至输油管6处,润滑油输送的这一过程中,高温润滑油被冷却罐1内部的冷却液进行快速并均匀的降温冷却,接着打开控制阀门后即可将经过冷却的润滑油进行灌装。
[0021]冷却罐1的外表面设置有循环组件,循环组件包括一号泵9、一号进水管10、一号输送管11、一号出水管12、一号换水管13、二号泵14、二号输送管15、二号进水管16、二号换水管17和二号出水管18,一号泵9和二号泵14均通过安装架分别安装在冷却罐1外表面的两侧,一号泵9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一号进水管10和一号输送管11连通,一号出水管12和一号换水管13连通,二号泵14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二号输送管15和二号出水管18连通,二号换水管17和二号进水管16连通,一号进水管10远离一号泵9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1的顶端,一号输送管11远离一号泵9的一端与一号出水管12连通,一号出水管12远离一号换水管13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1的底端,一号换水管13的外表面安装有一号阀门,二号输送管15远离二号泵14的一端与二号进水管16连通,二号出水管18远离二号泵14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1的底端,二号进水管16远离二号换水管17的一端连通在冷却罐1的顶端,二号换水管17的外表面安装有二号阀门,通过设置循环组件,能够采取两种水循环的方式提升对润滑油的冷却效率,一种是不外接水源采用内部循环的方式进行水循环,另一种是通过一号换水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罐(1)和螺旋冷却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冷却管(2)的两端分别连通有送油管(3)和出油管(5),所述送油管(3)远离螺旋冷却管(2)的一端贯穿冷却罐(1)的顶端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送油管(3)位于冷却罐(1)外部的一端连通有进油斗(4),所述出油管(5)远离螺旋冷却管(2)的一端贯穿冷却罐(1)的底端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出油管(5)位于冷却罐(1)外部的一端连通有输油管(6),所述冷却罐(1)的外表面设置有循环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腿(7)和加强筋(8),所述支撑腿(7)固装在冷却罐(1)的外表面,所述加强筋(8)固装在支撑腿(7)的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生产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组件包括一号泵(9)、一号进水管(10)、一号输送管(11)、一号出水管(12)、一号换水管(13)、二号泵(14)、二号输送管(15)、二号进水管(16)、二号换水管(17)和二号出水管(18),所述一号泵(9)和二号泵(14)均通过安装架分别安装在冷却罐(1)外表面的两侧,所述一号泵(9)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与一号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将郝轩翌王欢田树彬杨炎鹏张慧帆王亚君张正坤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井田油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