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837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属于粉煤灰分离技术领域。包括原灰入口管、蜗壳、细灰出口管、内筒、粗灰出口管、切流板和导流板。原灰入口管设在蜗壳的切向上,粗灰出口管设在蜗壳下部并连接至粗灰储存装置;内筒同心设置在蜗壳内,内筒壁上沿轴线方向设有细灰入口,内筒的两端分别与一根细灰出口管连接,细灰出口管连接至细灰储存装置,细灰出口管上连接有负压管,负压管连接至负压发送系统;切流板和导流板分别活动设在粗灰出口管两侧的蜗壳内壁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外接电源,无粉尘外泄,磨损小,不堵塞;能够适应于不同品味的原灰,满足各类细灰品味的要求;且能够对粗细灰的分离比例和粗灰的产量和质量进行实时调节,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粉煤灰分离
,具体涉及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燃煤发电厂燃烧产生的粉煤灰在未按粒径分离之前,传统的处置方法是进行填埋,并按环保法规的要求进行表面固化防止流失造成污染,或者作为路基材料进行了填埋,其经济价值很难发挥。粉煤灰按粒径进行分离后,细灰是生产水泥的原料之一,其经济价值大增。其中一级细灰可直供混凝土搅拌站,直接作高标号混凝土原料,能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二级细灰可作为地基水泥原料;余下的粗灰可以制砖或作为路基材料使用。
[0003]现有的粉煤灰分离技术,部分技术需要提供电源,其处理能力受限较高,难以满足大型火电厂产出的大量粉煤灰处理要求;部分技术采用离心原理进行分离,虽然具有一定的分离能力,但在设备定型后,粗细分离能力调节空间不大,难以适应不同粒径的原灰;且其分离出的粉煤灰细度和产量相互冲突,当产量高时,细度就达不到要求;细度符合要求时,产量就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无需外接电源,运行在负压状态,无粉尘外泄,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采用低速稀相分选,磨损小,不堵塞;能够适应于不同品味的原灰,满足各类细灰品味的要求;且能够对粗细灰的分离比例和粗灰的产量和质量进行实时调节,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包括原灰入口管、蜗壳、细灰出口管、内筒、粗灰出口管、切流板和导流板;r/>[0007]原灰入口管设在蜗壳的切向上,粗灰出口管设在蜗壳下部,粗灰出口管连接至粗灰储存装置;内筒同心设置在蜗壳内,内筒壁上沿轴线方向设有细灰入口,内筒的两端分别与一根细灰出口管连接,细灰出口管连接至细灰储存装置,细灰出口管上连接有负压管,负压管连接至负压发送系统;切流板和导流板分别设在粗灰出口管两侧的蜗壳内壁处;切流板的一端与蜗壳内壁铰接,切流板连接有切流板操纵机构;导流板的一端与蜗壳内壁铰接,导流板连接有导流板操纵机构。
[0008]优选地,粗灰出口管内设有止回椎板,止回椎板的锥角朝上。
[0009]进一步优选地,止回椎板的锥角为30~60
°

[0010]优选地,粗灰出口管内设置止回椎板处的直径渐扩。
[0011]优选地,内筒壁上的细灰入口与原灰入口管交错设置。
[0012]优选地,切流板和导流板的曲率与蜗壳相等。
[0013]进一步优选地,切流板和导流板的长度为1/10~1/6πd,d为蜗壳的基圆直径。
[0014]优选地,内筒的两端与细灰出口管连接处可拆卸地设有孔板,孔板上设有直径可
调的通孔。
[0015]进一步优选地,孔板上通孔的直径为孔板直径的1/2~7/8。
[0016]优选地,蜗壳内壁和内筒外壁上均设有耐磨层。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8]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携带原灰的灰气两相流经原灰入口管进入蜗壳后,沿蜗壳做切向运动,粗灰颗粒在运行中被离心甩到外圈,粗灰在重力作用下跌入粗灰出口管排出,较细的粗灰遇到切流板阻挡也下跌入粗灰出口管排出;而细灰则随空气继续旋转行进,当转到内筒上的细灰入口时,一部分较粗灰颗粒与内筒壁碰撞而失速,在重力作用下,跌入粗灰出口管排出,一部分沿细灰入口进入内筒中,然后从内筒的两端经细灰出口管离开分选机,进入细灰储存装置;所有粗灰经粗灰出口管进入粗灰储存装置。本技术能够通过调节导流板的开度,调整离心角度,控制粗细灰的分离比例;还能通过调节切流板的开度,控制粗灰的产量和质量。本技术无需外接电源,运行在负压状态,无粉尘外泄,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采用低速稀相分选,磨损小,不堵塞;能够满足各类细灰品味的要求;且能够对粗细灰的分离比例和粗灰的产量和质量进行实时调节,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
[0019]进一步地,粗灰出口管内设有止回椎板,止回椎板的锥角朝上,能够防止粗灰的倒流。
[0020]更进一步地,止回椎板的锥角为30~60
°
,有利于截获运动的灰颗粒。
[0021]更进一步地,粗灰出口管内设置止回椎板处的直径渐扩,防止该处因止回椎板的存在而产生搭桥,影响正常运行。
[0022]进一步地,内筒壁上的细灰入口与原灰入口管交错设置,避免刚进入的灰气两相流未经充分分离就进入内筒。
[0023]进一步地,切流板和导流板的曲率与蜗壳相等,收回时不影响内部流场的分布。
[0024]进一步地,内筒的两端与细灰出口管连接处可拆卸地设有孔板,孔板上设有直径可调的通孔,从内筒的两端出来的颗粒,一部分较粗颗粒与孔板碰撞而失速,在重力作用下,跌入粗灰出口管排出;另一部分越过孔板,经细灰出口管离开分选机,进入细灰储存装置。进一步提高了分离效果。
[0025]更进一步地,孔板上通孔的直径为为孔板外直径的1/2~7/8,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孔径,调整灰气两相流经过孔板的面积,控制粗细灰的分离比例。
[0026]进一步地,蜗壳内壁和内筒外壁上均设有耐磨层,能够降低灰颗粒碰撞产生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的粉煤灰分选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

原灰入口管、2

蜗壳、3

细灰出口管、4

内筒、5

粗灰出口管、6

止回椎板、7

切流板、8

切流板操纵机构、9

导流板、10

导流板操纵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其内容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30]如图1,为本技术的粉煤灰分选装置,包括原灰入口管1、蜗壳2、细灰出口管3、内筒4、粗灰出口管5、切流板7和导流板9。
[0031]原灰入口管1设在蜗壳2的切向上,粗灰出口管5设在蜗壳2下部,粗灰出口管5连接至粗灰储存装置;内筒4同心设置在蜗壳2内,内筒4壁上沿轴线方向设有细灰入口,内筒4的两端分别与一根细灰出口管3连接,细灰出口管3连接至细灰储存装置,细灰出口管3上连接有负压管,负压管连接至负压发送系统;切流板7和导流板9分别设在粗灰出口管5两侧的蜗壳2内壁处;切流板7的一端与蜗壳2内壁铰接,切流板7连接有切流板操纵机构8;导流板9的一端与蜗壳2内壁铰接,导流板9连接有导流板9操纵机构10。
[0032]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优的实施例中,粗灰出口管5内设有止回椎板6,止回椎板6的锥角朝上。优选地,止回椎板6的锥角为30
°
~60
°

[0033]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优的实施例中,粗灰出口管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煤灰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灰入口管(1)、蜗壳(2)、细灰出口管(3)、内筒(4)、粗灰出口管(5)、切流板(7)和导流板(9);原灰入口管(1)设在蜗壳(2)的切向上,粗灰出口管(5)设在蜗壳(2)下部,粗灰出口管(5)连接至粗灰储存装置;内筒(4)同心设置在蜗壳(2)内,内筒(4)壁上沿轴线方向设有细灰入口,内筒(4)的两端分别与一根细灰出口管(3)连接,细灰出口管(3)连接至细灰储存装置,细灰出口管(3)上连接有负压管,负压管连接至负压发送系统;切流板(7)和导流板(9)分别设在粗灰出口管(5)两侧的蜗壳(2)内壁处;切流板(7)的一端与蜗壳(2)内壁铰接,切流板(7)连接有切流板操纵机构(8);导流板(9)的一端与蜗壳(2)内壁铰接,导流板(9)连接有导流板(9)操纵机构(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煤灰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粗灰出口管(5)内设有止回椎板(6),止回椎板(6)的锥角朝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煤灰分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锋何媛赵泽华李立勋张知翔张浩杨坚王伟锋冯铁玲赵立纾刘永林尚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