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组件、换热装置、室外机和热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818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储液组件、换热装置、室外机和热泵设备。储液组件包括:储液部,包括腔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一通孔位于第二通孔顶部;第一管件,穿设于第一通孔中,至少部分位于腔体内,且在高度方向上与第二通孔相间隔。本申请所限定的储液部可以直接串接在系统内竖直设置的冷媒循环管段上,第一管路以及与第二通孔连接管路即可完成储液部的定位,免去了例如支脚、框架等定位结构,从而降低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复杂度。同时,套设在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储液部可以布置在狭小的空间中,相较于气液分离器或者高压储液罐来说,可以在不增加冷媒系统结构复杂度和结构整占用空间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冷媒管路四周的狭小空间。媒管路四周的狭小空间。媒管路四周的狭小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液组件、换热装置、室外机和热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液组件、换热装置、室外机和热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空调行业均使用气液分离器或高压储液罐来储存冷媒系统中多余的冷媒,但气液分离器和高压储液罐均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且均需要设置安装角进行固定,不利于目前行业对于设备小型化的发展。
[0003]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攻克上述技术缺陷的储液组件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储液组件。
[0006]本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装置。
[0007]本技术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室外机。
[0008]本技术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热泵设备。
[0009]有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液组件,储液组件包括:储液部,包括腔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一通孔位于第二通孔顶部;第一管件,穿设于第一通孔中,至少部分位于腔体内,且在高度方向上与第二通孔相间隔。
[0010]本申请限定了一种储液组件,该储液组件适用于通过冷媒完成制冷或制热的产品中,例如该储液组件可以设置在空调器、制冷制热设备、热泵设备中。具体地,储液组件中设置有储液部,储液部内部形成有腔体以及连通腔体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储液部用于存储冷媒换热系统中多余的冷媒。同样,储液部还可以在冷媒系统中缺失冷媒时将腔体内的冷媒补充至冷媒循环回路中,以确保系统中的冷媒始终保持充足,其中在冷媒循环过程中,冷媒可以经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的其中一个进入腔体,并由另一流出腔体。
[0011]相关技术中,在冷媒制冷制热产品上,多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或者高压储液罐来存储冷媒系统中的多余冷媒,但气液分离器和高压储液罐均属于独立于冷媒循环管路外的独立结构,需要产品中设置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器和高压储液罐的管路才可将气液分离器和高压储液罐并入冷媒循环回路中,以至于冷媒循环管路的复杂度增加总长延长,不利于提升产品内部的结构紧凑度。同时气液分离器和高压储液罐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一方面需要产品内部提供足够大的安装空间才能满足安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设置用于定位气液分离器和高压储液罐的安装脚才能进行可靠固定,这进一步增大了产品的体积和结构复杂度,限制了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
[0012]对此,本申请将第二通孔设置在储液部的底部,将第一通孔设置在储液部顶部,以使第一通孔在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上高于第二通孔。其中,该高度方向为重力方向,本申请
所限定的储液部需在产品中竖直放置,以确保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间的高位位置关系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一管件,并将第一管件的一端由第一通孔插入至腔体,以使第一管件穿设在第一通孔中,同时第一管件在腔体内的管口与第二通孔相间隔,且该管口位于第二通孔的顶部。该第一管路为储液组件中的冷媒循环管路,第二通孔与另一侧的循环管路相连接,以确保冷媒循环不被破坏。工作过程中,当冷媒由第二通孔进入腔体后,冷媒无法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第一管件的管口,不断充入的冷媒随即存储在第一管路的管口和第二通孔之间,当腔体内冷媒液面接触到第一管路的管口后,冷媒进入第一管路并补充至冷媒循环中,同时在后续冷媒循环过程中部分多余冷媒可以存储在第一管件管口以上的腔体中。从而实现系统中多余冷媒的存储。对应地,在切换制冷制热模式后,冷媒流向调转,冷媒经由第一管路进入腔体,并由第二通孔排出腔体,在此过程中,若冷媒循环中确实冷媒,则可以将先前存储在腔体内的冷媒通过第二通孔补充至循环回路中,从而实现系统冷媒的补充。
[0013]相较于相关技术所设置的气液分离器或者高压储液罐来说,本申请所限定的储液部可以直接串接在系统内竖直设置的冷媒循环管段上,第一管路以及与第二通孔连接管路即可完成储液部的定位,免去了例如支脚、框架等定位结构,从而降低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复杂度。同时,套设在冷媒循环管路上的储液部可以布置在狭小的空间中,相较于气液分离器或者高压储液罐来说,可以在不增加冷媒系统结构复杂度和结构整占用空间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冷媒管路四周的狭小空间。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储液设备安装空间需求过大、不利于产品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优化储液组件结构,提升储液组件结构紧凑度,降低储液组件结构复杂度,减小储液组件占用空间,为储液组件轻量化设计和小型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0014]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储液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通孔的轴线与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重合。
[0016]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通孔的方位做出限定。具体地,第一通孔在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上延伸,也就是第一通孔的轴线分布在重力方向上,从而形成竖直的第一通孔。通过限定竖直的第一通孔,使第一管件可以竖直插入腔体,从而使第一管件中的冷媒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排入至腔体内,并由重力作用流入第二通孔,以回归冷媒循环流路中。避免出现部分冷媒堆积在腔体内无法排出的问题。同时,竖直布置第一通孔有助于缩减储液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减少第一通孔在水平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实现优化储液组件结构布局,提升储液部工作可靠性,压缩储液部占用空间,降低储液组件小型化设计难度的技术效果。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管件为直管,第一管件和第一通孔共用同一轴线。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管件为朝单一方向延伸的直管。将第一管件插接在第一通孔内部后,第一管件和第一通孔共用在重力方向上延伸的同一条轴线。将第一管件设置为直管并将第一管件配合竖直的第一通孔设置,可以减少第一管件在水平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储液部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压缩储液部的宽度。同时,将第一管件设置为与第一通孔轴线重合的直管,可以降低第一管件在储液部上的插接难度。进而实现优化第一管件结构,降低第一管件拆装难度,为储液组件轻量化设计和小型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00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通孔的轴线与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重合。
[002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通孔的轴线与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重合,也就是第二通孔同样在竖直方向延伸。通过设置竖直的第二通孔,可以确保腔体底部的冷媒可以在重力作用下由第二通孔排出,避免冷媒堆积在腔体底部或弯转的第二通孔内。同时,将第二通孔竖直设置可以减少第二通孔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从而压缩储液部的宽度尺寸。进而实现优化储液部结构,提升储液部实用性和可靠性,为储液组件小型化设计和轻量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00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共用同一轴线。
[0022]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间的位置关系做出限定。具体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共用同一轴线。通过设置竖直且共用同一轴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部,包括腔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所述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顶部;第一管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体内,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间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件为直管,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一通孔共用同一轴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储液组件的高度方向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共用同一轴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包括:第二管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件的外周侧,与所述第一管件相间隔;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件的顶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件的底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浩伟彭泉贵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