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164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40
本申请涉及建筑供热工程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其包括散热器片组、供水管接口、回水管接口和金属罩,所属金属罩套设在所述散热器片组外,所述金属罩的内壁与所述散热器片组的外壁贴合,所述供水管接口和所述回水管接口的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片组相连,所述供水管接口和所述回水管的另一端均伸出在所述金属罩外。本申请具有防止散热器积灰的同时降低对散热器片组散热效率影响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供热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热水循环加热系统中,热媒到达热用户后,主要通过散热器或地暖管对房间进行加热。在北方地区,散热器尤为常见。由于散热器在供暖季时,周围常年保持较高温度,久之散热器容易积聚灰尘,而居民用户只能简单清理散热器表面,无法对散热器拆分清洗,散热器死角往往难以清理。
[0003]为保证居住环境质量,人们通常会在散热器外加装散热器罩,减少灰尘在散热器上积聚。目前的散热器罩通常为一罩设在散热器外的盒体,盒体上开设若干气流孔或采用百叶通风,散热器通过对流换热来加热散热器罩内的空气,这些空气通过若干气孔或百叶风口离开散热器罩之后进入室内,这样达到了到给建筑加热的目的。
[0004]针对上述技术方案,专利技术人认为,当在散热器上加装上述散热器罩时,会影响散热器对流散热效果,降低了建筑热水循环加热的效率,不符合节能减排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散热器加装散热器罩后影响其散热效率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包括散热器片组、供水管接口、回水管接口和金属罩,所属金属罩套设在所述散热器片组外,所述金属罩的内壁与所述散热器片组的外壁贴合;所述供水管接口和所述回水管接口的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片组相连,所述供水管接口和所述回水管接口的另一端均伸出在所述金属罩外。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器片组外设置有金属罩,能有效防止散热器积灰,同时金属罩内壁与散热器外壁贴合,散热器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给金属罩,金属罩再通过对流散热将热量传给建筑室内空气,提升了热量的传递效率;供水管接口与回水管接口伸出金属罩,方便与供水管和回水管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金属罩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二半壳套设卡接在所述第一半壳外。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罩由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扣合卡接而成,第二半壳嵌套在第一半壳外,当需要清积灰时,将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拆开,即可将金属罩拆下,方便进行清洗。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壳包括第一竖板和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的顶端,所述第一顶板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二半壳包括第二竖板与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竖板的顶端,所述第二顶板上设有第二螺孔;当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扣合卡接时,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重叠至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第二
螺孔对齐,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通过螺栓同时穿设在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第二螺孔中进行固定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半壳的第一顶板连接第一竖板,第二半壳的第二顶板连接第二竖板,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使得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连接牢固。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壳包括两块第一侧板,两块第一侧板连接在第一竖板的一侧板面上并位于第一顶板的相对两侧边缘处;所述第二半壳包括两块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第二竖板的一侧板面上并位于第二顶板的相对两侧边缘处;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U型孔,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二U型孔;当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扣合卡接时,所述第一U型孔与所述第二U型孔的开口相对,所述供水管接口与所述回水管接口适于通过所述第一U型孔与所述第二U型孔伸出在所述金属罩外。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半壳的第一侧板与第二半壳的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一U型孔与第二U型孔,当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扣合连接时,所述第一U型孔与所述第二U型孔对接形成一对接口,供水管接口或回水管接口穿过此对接口,避免了在拆装金属罩时需要先拆装供水管接口或回水管接口的麻烦。
[0015]优选的,所述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套设在所述供水管和/或所述回水管外。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为了方便金属罩安装,第一U型孔与第二U型孔对接后,供水管接口或回水管接口从中穿过,且供水管接口或回水管接口与第一U型孔和第二U型孔间存在间隙,在供水管接口和或回水管接口外套设封堵件,避免了灰尘从对接处的间隙进入从而积聚在散热器上。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上均覆盖有过滤网。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金属罩照在散热器片组上时,空气能通过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进入金属罩内与散热器片组对流散热,而过滤网能将空气中的灰尘过滤掉,避免散热器片组积灰。
[0019]优选的,所述散热器片组包括至少两个散热片,所述金属罩在每两个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向内凹陷有一凹槽。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罩表面设置与散热片连接处对应的凹槽,使得金属罩与散热器片组贴合接触效果更佳,加强了散热器片组与金属罩的热传导,同时增大了金属罩表面积,加强了金属罩与室内空气的对流散热。
[0021]优选的,所述散热器片组的底部安装有一底座,所述金属罩罩设在所述散热器片组的外侧并与所述底座相连。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散热器片组底部设置底座,可以有效承担散热器片组的重力,这样散热器片组通过底座支撑离开地面,从而散热器片组的下表面也能有较好的散热效果;金属罩与底座相连,底座承受了金属罩的重力,从而金属罩不用直接压在散热器片组上,防止了散热器片组载荷过大影响散热器片组的使用寿命。
[0023]优选的,所述第一竖板与所述第二竖板的底端均开设有第三螺孔,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第四螺孔,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均通过螺栓同时穿设于第三螺孔和第四螺孔
中与所述底座相连。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竖板与底座通过螺栓同时穿设于第一竖板的第三螺孔和底座的第四螺孔中进行连接,第二竖板与底座通过螺栓同时穿设于第二竖板的第三螺孔和底座的第四螺孔中进行连接,使得金属罩与底座连接牢固并且便于金属罩安装和拆卸。
[0025]优选的,所述底座在所述散热器片组的下方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及以上底座,且底座之间留有空隙,散热器片组通过底座支撑离开地面,从而散热器片组的下表面也能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0027]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8]1.散热器片组外设置有金属罩,金属罩壳可拆卸,打扫卫生时只需将金属罩壳拆下请理即可,从而改善了传统散热器片组死角难以清理的问题,能有效防止散热器积灰。
[0029]2.金属罩内壁与散热器外壁贴合,散热器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给金属罩,金属罩再通过对流散热将热量传给建筑室内空气,金属罩表面弯曲有若干凹槽,使得金属罩与散热器片组之间更好地贴合,增强了金属罩与散热器之间的导热,同时增大了金属罩表面积,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片组(1)、供水管接口(2)、回水管接口(3)和金属罩(4),所属金属罩(4)套设在所述散热器片组(1)外,所述金属罩(4)的内壁与所述散热器片组(1)的外壁贴合;所述供水管接口(2)和所述回水管接口(3)的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片组(1)相连,所述供水管接口(2)和所述回水管接口(3)的另一端均伸出在所述金属罩(4)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罩(4)包括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所述第二半壳(42)套设卡接在所述第一半壳(41)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41)包括第一竖板(411)和第一顶板(412),所述第一顶板(412)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411)的顶端,所述第一顶板(412)上设有第一螺孔(4121);所述第二半壳(42)包括第二竖板(421)与第二顶板(422),所述第二顶板(422)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竖板(421)的顶端,所述第二顶板(422)上设有第二螺孔(4221);当所述第一半壳(41)与所述第二半壳(42)扣合卡接时,第一顶板(412)与第二顶板(422)重叠至所述第一螺孔(4121)与所述第二螺孔(4221)对齐,第一顶板(412)与第二顶板(422)通过螺栓同时穿设在所述第一螺孔(4121)与所述第二螺孔(4221)中进行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热水高效循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41)包括两块第一侧板(413),两块第一侧板(413)连接在第一竖板(411)的一侧板面上并位于第一顶板(412)的相对两侧边缘处;所述第二半壳(42)包括两块第二侧板(423),所述第二侧板(423)连接在第二竖板(421)的一侧板面上并位于第二顶板(422)的相对两侧边缘处;所述第一侧板(413)上开设有第一U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海涛郭朝行徐远洪
申请(专利权)人:博建建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