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6584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将纤维素微凝胶进行改性,再将其加入到聚丙烯酸酯单体中共混,共混完毕引发原位聚合,得到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分散态的纤维素微凝胶介入到本体聚合物体系,得到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在材料形变过程中微凝胶承担能量耗散、聚合物承担形变耗散,实现增强;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天然、无毒、稳定、可降解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作为增强相,因其储量丰富,无玻璃化转变温度,能够稳定存在于聚合物体系中,其分散态微尺度网络可在聚合物自由拉伸行为中通过自我损耗的方式来完成对外界能量的耗散以实现增强效果。式来完成对外界能量的耗散以实现增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纤维素是D

葡萄糖以β

1,4

糖苷键组成的大分子多糖,是自然界最丰富的天然有机物。从长达十几米的木材、木料到纳米级纤维素微晶,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以及研究,并且每年由光合作用而产生的纤维素产量约有2000亿吨,其巨大的产量以及储量是化石类资源所无法比拟的。不仅如此,纤维素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可以通过化学或是物理的方式改性。最重要的是,纤维素不存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在纤维素分解温度以下,其增强材料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质而不受影响。纤维素微凝胶具有多尺度结构,由微尺度颗粒大小和纳米尺度多孔网络组成。而由纤维素纳米纤维组装的微凝胶的纳米多孔网络允许小分子的扩散和原位聚合,形成相互渗透的聚合物网络。
[0003]当外力对材料做功时,材料需要自身的改变耗散这部分能量。这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材料力学中的表达,也是设计力学增强材料的基础原理。传统的双网络水凝胶:第一层网络由“硬而脆”的聚电解质组成,第二层网络由“柔软、延展性”具有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组成;在拉伸力学行为中:1.起始拉伸取向时,由于第二层网络中高分子量柔性聚合物链的相对滑移缓和了拉伸取向结晶的问题,同时小的形变也让脆性的第一层网络破碎,消耗一部分能量,继而形成微凝胶块体;2.继续拉伸时第二层网络聚合物开始滑移承载形变负载,取得高拉伸效果,同时第一层网络在拉伸行为中不断的破碎成小的凝胶网络而起到力学增强能量负载的作用。
[0004]在本体环境中存在不同的界面力学性质(聚合物

聚合物),其摩擦系数较水相环境更大,如果像传统“双网络”水凝胶那样宏观大尺度的凝胶网络整体介入,在力学行为中反而会造成力学缺陷,因为宏观尺度凝胶连续性,在“损耗”自己的同时还要传递应力,影响增强效果,尤其是材料的断裂伸长率。而分散态微尺度网络材料,则会避免这种情况,因为分散系材料中,待增强基体仍然是连续相即应力传递的介质,而不是宏观的网络,这样在微凝胶承担能量耗散、聚合物承担形变耗散的同时,避免了大尺度凝胶网络中因应力集中造成的局部力学缺陷。极限情况下即使三维凝胶纤维网络不断撕裂,最后仍然可以保留纳米尺度一维纤维材料保留在待增强基质中继续起到增强作用,另外一方面分散系材料在生产、加工、改性中较宏观增强材料,应用操作性更加简便。但是并没有好的方法来实现材料的复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采用天然、无毒、稳定、可降解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作为增强相,以聚丙烯酸酯单体为原料制备高性能的丙烯聚酯材料。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08]制备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再将其加入聚酯单体中高速均质得到预聚体系,均质均匀后加入引发剂,在适当温度下进行聚合,得到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
[0009]所述制备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的方法如下:将细菌纤维素原料通过高速剪切机在40000

42000r/min条件下高速剪切15

25分钟成凝胶,将该凝胶注入半透膜中后依次在梯度浓度的丙酮/水混合溶液中超声20分钟以上进行梯度置换,得到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梯度浓度的丙酮/水混合溶液是丙酮和水按照体积比3

10:7

0的混合梯度,即V
丙酮
:V

=3:7、7:3、10:0或4:6、6:4、10:0等梯度。
[0010]所述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的加入量为聚酯单体质量的0.24%

1%。
[0011]所述纤维素微凝胶与聚酯单体高速均质时的速度为10000r/min,时间为5

10分钟。
[0012]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胺(BPO)或偶氮二异丁腈(AIBN),其加入的量为聚酯单体质量的0.3%

1%。
[0013]所述在适当温度下进行聚合是先在38

45℃反应24

30小时,然后升温至58

65℃反应24

30小时。
[0014]本专利技术利用纤维素微凝胶作为增强物质,主要是由于纤维素储量丰富,且其本身化学性质稳定,其结构上有三个羟基便于改性以及没有玻璃化转变温度。
[0015]本专利技术在传统的“双网络”水凝胶上做了改进,将分散的三维微尺度凝胶介入到聚合物体系中,相较连续的增强体系,分散的微凝胶在复合材料的形变过程中只承担能量负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图片;
[0017]图2是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的SEM图;
[0018]图3是实施例1和对比例1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图;
[0019]图4是实施例2和对比例2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图;
[0020]图5是实施例3和对比例3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图;
[0021]图6是实施例4和对比例4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应注意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细菌纤维素原料为市场购买得到的超欢牌糖蜜椰果(生产商:琼海椰申食品有限公司),并采用去离子水清洗至洗液的导电率和去离子水一致和TDS=0后使用。
[0023]实施例1
[0024]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聚丙烯酸甲酯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25](1)改性纤维素微凝胶的制备:称取50克细菌纤维素原料(清洗处理后的糖蜜椰果)置入高速剪切机中,在40000r/min的条件下剪切25分钟成凝胶,将凝胶注入半透膜
(Biosharp BS

QT

018透析袋)后依次在梯度浓度的丙酮/水混合溶液中进行梯度置换,具体操作是先放在V
丙酮
:V

=3:7的丙酮/水溶液中超声30分钟,之后依次在V
丙酮
:V

=7:3、10:0丙酮/水溶液和丙酮中超声30分钟,得到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完毕后取出备用;
[0026](2)纤维素微凝胶/丙烯酸甲酯预聚体系的制备:称取丙烯酸甲酯8.5克,加入步骤(1)制备的纤维素微凝胶0.02克混匀,加入0.0255克BPO,在10000r/min转速下高速均质5分钟,得到预聚体系;
[0027](3)纤维素微凝胶/聚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将步骤(2)中高速均质后的预聚体系超声消泡后,置入38℃下反应30小时,再升温至58℃反应30小时,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制备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再将其加入聚酯单体中高速均质得到预聚体系,再加入引发剂,进行聚合,得到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的方法如下:将细菌纤维素原料在40000

42000r/min条件下高速剪切15

25分钟成凝胶,将凝胶注入半透膜中后依次在梯度浓度的丙酮/水混合溶液中超声20分钟以上进行梯度置换,得到改性的纤维素微凝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纤维素微凝胶本体增强丙烯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梯度浓度的丙酮/水混合溶液是丙酮和水按照体积比3

10:7

0混合得到。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凯孙彬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